分享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4集

 MAY的学习簿 2018-02-12

来自四维通慧 15:24


孔子的思想传承,是孔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分为八大派,这是有名的八派,没成气候的不在统计之中。子思是其中一派,子思的学问传给了孟子,《中庸章句》第一段:“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三字经》里说:“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其中“中不偏,庸不易。”就是出自这里。下一句:“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这是孔门传授的心法,子思怕日子久了,传差了,就把它著成书了,传给孟子。


但我们说这理上就说不通。孟子跟子思差了一百多年,怎么以授孟子?孟子是子思学生的学生再传学生,等于孟子是子思的传人,子思是不可能以授孟子,那是孟子自己接续的子思的学说。孟子继承了子思的学说,来弘扬儒家的思想,在历史上,在儒家的八大派里面,后世把子思和孟子放在一起叫“思孟学派”,历代的帝王把子思叫“述圣”,孟子叫“亚圣”。


子思为什么要作《中庸》,《中庸》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孔子那来的,《中庸章句》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今人的读字发音和古人已经不一样了,而且古人的地区也不一样。《中庸》第一章现代人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古代人读:“天命之谓性,率(所)性之谓道。”就是平常人说的,我所性如何,所性就是没有思考,没有思维,本来意识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去做就是所性,“所性之谓道”本来就是道!


因此看出来语言和文字是不一样的。语言是每三十到五十年一变的,但文字是不变的,所以古人把语言和文字分开。例如唐朝的官话就是今天的广东话,宋朝的官话就是今天的闽南话,清朝的官话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所以读唐诗就一定要学广东话,唐诗读的才有味道,韵律压的才会准。要想去读宋词,就要学闽南台湾话,台湾话读宋词最好听,因为闽南话是宋朝的普通话。现在说的普通话,英语叫mandarin,满人话。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提出中庸的思想,这是孔子的思。子思把孔子中庸的思想,提出来加以自己的体会,发挥写的这篇文章就是《中庸》。我们再往上追寻,孔子中庸的思想是从哪来的?如果读《易经》就会发现,《易经·坤卦》里有一爻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孔子的思想是从《易经·坤卦》里来的。《易经》的思想是从哪来的?是上古文化来的,追到最后就是形而上学了。再往下走变化发展就无穷了。按照《易经》的思想,所谓易就是变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要想找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是事情。


什么叫中?中有时间、空间,理解任何物体不能脱离开时间的观念来理解。先从时间上来说,我们理解这个中,时间上的中,我们说哪有时间啊?时间是相对的概念,过去、现在、未来。这是释迦摩尼佛讲的三世的概念,实际上哪有三世啊,有无量世。但是佛怕说无量世吓着你,说个三世你能接受,说短一点,有上午、中午、下午。在不理解,有昨天、今天、明天。总之你能理解上时间是分段的,人的生死是分段的,佛的用意就达到了。时间上的中,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得不到了,未来的还没来,也得不到,当下你如果抓不住,又变过去了。所以什么是中,在时间上当下就是中,在当下的一念就是中,你抓住了就是得中,抓不住就过去了,就走偏了。


在空间上哪有中,东西南北中在空间上是相对的概念,跟时间一样,在太空里看一看,地球都是圆的,上哪里去找东西南北?没有中,没有东西南北,中是相对的概念,你自己就是中。古人说:“面南背北”你自己就是中,你在这一站,面对的就是南,后背的就是北,左边就是东,右边就是西,方位跟着你永远在变化,时间跟着你永远在变化,你当下一念就是中,这个中永远在变,但是变之中,有一个不变,不变就是你自己,所以这就是庸。所以“中不偏,庸不易。”中庸的道理是无穷的,我们只是简单一说,大家随文去体会,然后这个经读起来才有意思,要不然干瘪瘪的就乏味了。


《易经》上说万事万物都在变。那到哪去找那个庸?去哪找那个不变的呢?而且方位时间都在变,我们怎么样才能居中,怎么样才能找到中,不走偏,这就是整篇《中庸》要讲的思想和道理。中庸既是方法,中庸又是原理和原则,所以才叫做心法,非常之重要。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支持。


 书籍推荐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