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台断代实用杀招之砚雕流派辨

 来来永胜 2018-02-12

砚台之家的使命——传承和推广砚文化

南北朝·陶墨海

图片提供:裴建华

赏析:该砚含瓷陶土质,砚面中心为大圆墨海,网纹,一角有掭墨三角口,与墨海暗通,四角留出假足,具有南北朝之风貌。


中华砚史,源远流长。对于爱砚藏砚之人,如何分辨其历史价值,为其断代,是一门不得不掌握的技术。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陈国源老师的文字,来快速的掌握一些砚台断代的基本法门吧。


晚唐·箕形砚·宋坑石质

图片提供:唐宝儿


明前砚雕无流派


中华砚史各个时期,如果按砚的实用和艺术价值的比重来划分,明以前,如唐宋砚,权称之为“高古砚”,而明清之砚,称之为“古砚”。高古砚的主要特征,实用第一,如同“主角”;艺术第二,如同“配角”。因此,高古砚的形制变化,虽然也围绕实用性与艺术性两方面,但主要突出实用性,可以说一切为了实用。为此,高古砚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基本特征无太大地区差异,而时代风格大于地域风格。从南到北出土的高古砚的实物证实:东汉至魏晋风格为三足、多足石砚等;唐代风格为箕形砚、龟形砚等;宋代风格为抄手砚、太史砚等。其各砚种的形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为了实用。


汉代·三龙盖三熊足石砚

开悟堂·黄海涛


可见高古砚到了宋元,虽制作精到、线条流畅的砚形约70余种,然它们仍是实用器,那些可欣赏的雕饰并没有脱离实用的羁绊,而“配角”不可能成为同等重要的“主角”,砚雕流派则不可能形成。


明清砚雕四名流


明清时期的砚不仅重实用,而且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其原因:一是明清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各种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二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砚,已不再满足于实用和匠人的制作,雅士们纷纷参与甚至自己动手,选石、策划、制砚、刻铭,创制出一些很有文人气息和艺术风格很高的名砚来。三是砚石,是各种砚材中最佳的雕刻品种。在唐宋开发出端石、歙石、洮河石、红丝石之“四大名砚石”后,砚石便一统砚林,也为以后的各朝各代奠定了基础。而明清时期所开采的“四大名砚石”,其石质优美,石品瑰丽,最易奏刀,是砚雕家大展才艺的极佳时期,各地尤其是产砚区,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雕刻名师。而明清制砚的风格也推陈出新,由古朴走向豪华,由简略走向繁缛。当然明砚与清砚之间亦是有区别的。


明·如意池砚·龙尾石

图片提供:叶顺


从总体上看,明代的砚台显得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丽,而大件作品居多,这也是朝代风格使然,与明代玉雕的“粗大明”如出一辙。到了清代制砚进入辉煌阶段,此时砚的实用性也降到了最低限度,而砚雕的工艺、艺术迈向了顶峰。清砚的图案、内容之广泛,雕琢之精细、华美,中国砚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之媲美!既然艺术性转化成为制砚工艺发展的主流和主角,各种砚雕流派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明·荷叶形堂池砚·明山石

图片提供:李哲伟


(1)粤派砚雕艺术。


粤派,以端石雕刻为代表。端石砚雕从明代开始形成地区风格,俗称“广作”,至清代又形成流派特色。


瀚海师表砚·正反面·端石

铭文:黎铿、刘克唐、张庆明、赵桂炎、周信兴、方见尘、沉石等

图片提供:沉石

赏析:《瀚海师表》巨大砚屏,为深圳市当代名家文房四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上铭录包括黎铿、刘克唐、张庆明等10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及当代砚雕名家。龙凤呈祥,当之无愧。


明代端砚的雕工突出端方厚重的风格,其设计的独具匠心,造型的古雅大方,以及雕刻的精致细腻,都确实超过了前代。明端砚另一特点,题材、内容十分广泛。诸如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包括仙佛)、博古(图纹、器皿)等,其中又以云龙、云蝠、龙凤、双凤、松鹤、竹节、荷叶、仙桃、灵芝、秋叶、棉豆、花樽、玉兰、太平有象等居多。表现吉祥、如意、喜庆、贺寿、祝福,也表示镇邪、引福、清高、气节等。因此明代端砚给人的印象是:构图饱满,整体感强,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线条细腻,准确流畅,繁而不乱,柔和而不失刚强,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明代砚雕代表人物罗发、罗澄谦等,肇庆市端州区白石村人。


乾隆御题砚·驼基/砣矶石

图片提供:廖芝军

赏析:此砚端庄、大气。然从砚盒之铭看,乾隆也好事,喜欢热闹,参与砚林之争议。

2013年上海文化展精品砚金奖


清代砚雕流派风格已趋成熟。在砚雕工艺制作上,受文人雅士的影响,粤派砚雕艺术侧重雕工,又偏重于细刻和线刻,适当穿插浅雕,甚至深雕、镂雕。线条精确,细腻婉转,流畅轻快,富有变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被称为“广作”。


清·瓜瓞绵绵砚·端溪坑仔岩

图片提供:唐宝儿

赏析:砚台好的作品,具有深刻寓意,素讲会意传神。“瓜瓞绵”,意味着子孙绵绵,香火不断。


历代崇尚砚台为第一的实用性,到了清代降到了最低限度,实用性由“主角”下降为“配角”,而观赏的艺术性则由“配角”,上升为“主角”。一个“用”字,终究敌不过一个“艺”字,这正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三是由于注重雕工,往往会忽视艺术构想和主题的创新,砚台在精雕细刻下功夫之余,给人有繁花似锦、富丽堂皇(如同官窑瓷器)的享受外,同时也给人视觉上的堆砌、烦琐的感觉。


双凤砚·龙尾眉子坑

图片提供:吴玉民、吴金花·玉铭砚斋


(2)徽派砚雕艺术。


徽派,以歙石砚雕为代表。由于歙石为片页状板岩结构,在砚石四侧进行雕饰不仅硬度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歙石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砚的正、背面。徽派以浮雕、浅刻为主,很少做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徽州砖雕的影响,间或出现深刀雕刻,如同粤派砚雕崇尚深刀,是由于受“广作”象牙雕刻的影响,这说明艺术总是触类旁通,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徽派砚雕多为方圆规整的构图,砚边多宽厚,并雕琢古器物之螭纹、夔纹、云雷纹,间有流云纹、几何纹、缠枝纹等。整个造型古朴大方,格调简练明快,图纹清秀隽永,做工高雅脱俗。歙砚背面,经常浅雕、浮雕刻些人物、山水及动物。明清两代歙砚雕刻名师有叶瑰、郑长青、叶瓖、高凤翰(歙县县丞)、汪福庆、吴士杰、释弥本、张希乔、张纯、江智、汪桂亮等有影响的人物。


琵琶舟行砚·端溪老坑

图片提供:星湖春晓砚斋


(3)苏派砚雕艺术。


苏派,又称吴门派。苏派砚雕艺术的形成,得益于天时、地利、人杰之灵。它既受明清“吴门画派”、“松江画派”艺术的影响,追求平淡、雅逸的风格,表现高古之气,又借明末清初嘉定派竹刻艺术,“刀不苟下,兴到方始创作”,讲究刀法的精致,其构图疏朗,画面耐人寻味。苏派砚雕艺术以苏州顾氏砚雕世家为代表。至于端砚能流芳千古,名扬四海,是因为它能融合各种流派的风格,包括苏派、徽派,甚至“宫作”。而各种流派的雕刻家,也都喜欢端砚这道“大餐”的美味,这也正是端砚的魅力所在。


福寿如意暖砚·松花石

图片提供:潜龙文化

赏析:暖砚,顾名思义为砚取“暖”的,防止文人墨客写字作画墨汁被冻。皇家暖砚,不惜工本,最具华美气派。


(4)宫作砚雕艺术。


严格讲,清廷造办处的砚雕“宫作”,称不上一种流派,而是广东、徽州、苏州等地砚雕风格不断融合的产物。因为清宫造办处历来有从各地召集能工巧匠,进宫为皇室服务的传统。“宫作”许多砚雕作品的特点:一是只有皇室权威,没有雕刻家的个性和特点。砚雕不是侍直艺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风格雕琢的,而是按照皇上的喜好,由造办处画出样稿,经由主管乃至皇帝审阅批准后,再交给砚雕艺人按图雕刻的,且不能擅自修改。二是宫作之砚,精益求精。其风格概括起来,就是“雅、秀、精、巧”四字。“雅、秀”,指的是在造型取材上,要曲雅秀美,内涵吉祥,把砚的美质尽可能地显露出来;“精、巧”,是指雕刻的精到、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精彩照人。清代康、雍、乾三朝造办处监制的御用松花砚120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89方(其中康熙年制32方,雍正年制19方,乾隆年制35方),我们从199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品埒端歙——松花砚特展》中,看出这89方具有皇家血统之砚,方方都有御铭,个个都是经典之作,后世难以超越。三是内外精装,相得益彰。宫作之砚,不仅威严端庄,而且砚盒也是高贵、精致。一砚在手,皇气四溢!


福寿如意暖砚·松花石

图片提供:潜龙文化

赏析:暖砚,顾名思义为砚取“暖”的,防止文人墨客写字作画墨汁被冻。皇家暖砚,不惜工本,最具华美气派。


海派民国声鹊起


民国时期,中国砚雕除粤派、徽派、苏派三大艺术流派,仍得以延续外,上海地区以陈端友为代表的写实派也名声鹊起。陈端友作品精雕细刻,令人折服,砚界称之为“海派砚雕”。


抱虚传翠砚·端石冚罗蕉

图片提供:星湖春晓砚斋


陈端友(1892—1959)名介,字介特,江苏常熟人。他从小酷爱雕刻艺术,曾在扬州学艺,迁往上海后,专门从事砚刻的研究,曾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并结识吴昌硕等书画名家,得到他们的赏识和鼓励。由于他刻苦钻研,并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因而创作出许多艺术精品。陈端友制砚以自然物为原本,进行艺术再创造。他刻砚取材广泛,写实传神,但凡经他之手,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坚持创新,态度严谨,从不轻易奏刀,必深思熟虑后,才能动手,往往一砚之成,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陈端友一生刻砚仅四十余方,多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历代砚雕家(包括当代)一生的作品,尤其是精品之砚寥寥无几,可见砚雕大师的艺术再创造,多么艰辛和不易。然而他们雕刻的传世砚台,比字画更易保存和流传,甚至万代不朽。


云雀翠竹砚·端溪老坑

图片提供:星湖春晓砚斋

赏析:此砚为“六名砚”。即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实属难得。


当代百花齐绽蕊


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东风,把全国上百个砚种吹得春意盎然,百花盛开。虽然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等主要砚石种,还保留明清时所形成的砚雕艺术流派的传统风格。然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发达,文化的交流,频繁的砚展,高层论坛,众多的砚著,使砚雕艺术已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局面。各省市各砚种纷纷成立协会,全国多年来,评定的砚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十多名以上;各省的砚雕工艺美术大师六十多名以上;从事砚雕行业的人员数千名;形势一片大好。砚雕界的领军人物黎铿,是第一位中国砚雕工艺美术大师,亦是亚太地区中国第一个砚雕手工艺大师,2010年4月和2012年8月,先后两次从全国包括广东在内的,四川、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甘肃等8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53名,前来投奔黎铿拜师学艺。可见当代地区砚雕风格,又向时代砚雕风格转化。砚雕技艺在不断发展,不断攀登艺术金字塔的高峰。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由“京城收藏现代砚第一人”陈国源老师编写的《砚台收藏指南》。


(分享自:收藏与艺术文化发展中心)


(文章用于交流 | 非本平台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