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构建高效课堂文化的思考

 江山携手 2018-02-12

154@对构建高效课堂文化的思考(1260)
对构建高效课堂文化的思考

逍遥行者

2015年4月15日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大潮风起云涌,席卷大江南北,改变了无数学校的教育生态。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正在引发着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变革。高效课堂已经引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在我们这里已经深入人心。几年来,我们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坚持推进“自主·交流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随着课堂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座谈了解,我们认为,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效课堂文化,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堂文化是与课堂相关的各种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而高效课堂文化则是以“学”和“生”为中心建构而成的新型课堂文化。文化是课堂的机制,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障。“学中心”注重“生活体验”;“生中心”体现“儿童的兴趣和特点”。高效课堂文化赞成的是学生的、鲜活的、自主的文化;反对的是成人的、僵硬的、专断的文化。

    当我们的课改进入新阶段之后,我们应当积极审视和创设高效学校文化,看一看学校的教室、走廊、餐厅、宿舍、校园,有没有真正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是否有利于师生的解放。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去影响、浸染、滋润、陶冶、激活每一个生命。

    文化是一种有明确指向且能量巨大的场,凡是进入其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其所“化”。高效课堂要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文化场,它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它要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班级里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落到实处。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文化,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设快乐高效的学习文化。“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了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学习文化的问题。高效课堂本质上是生命的课堂,是生命的对话、生命的成长;内容上,它是生活的课堂,是三种文本,即纸质文本、生活文本、生命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答案不再唯一,思维不再被控制,关注知识落实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生命活力、知识中蕴含的意识能力和观念;从课堂学习环境上,它是生态的课堂,师亦生、生亦师,老师在“学”中教,学生在“教”中学,每个个体的差异都得到尊重,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既是教育资源的享受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课堂学习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学习文化建设应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理想状态。

    2、建设张扬个性的小组文化。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8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要推行高效课堂的模式,第一要务是要建立好小组,要有小组文化,让小组文化能汇聚成班级文化。有了小组文化的引领,小组的发展才能有活力,才能健康向上,才能有战斗力。

    小组文化建设包括组牌、小组格言展区和小组评价规则。组牌包括小组成员名单、组名、组歌、誓词、小组公约等。由小组长组织全组成员集体讨论制定,组内同学互相监督,自觉遵守小组公约。组牌直接放在小组显眼处,发挥激励和约束全组成员的作用。小组格言展区展示小组成员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产生顿悟灵感所提炼出来的具有语境背景的妙语和警句。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撰写,每天换一次,由撰写者展示在小组展区位置后,记在小组格言登记本上,保存起来,每月由班级集中出一本格言(署上作者名字)集,作为班级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历程,积淀学生未来发展文化。小组评价规则包括评价原则、小组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细则等。小组评价规则由教师、组长和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让小组每一位同学活力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幸福成长。

    3、建设和谐自主的管理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班级自主管理,适应新的德育理念,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其次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愿望,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育意识,把班级还给学生,做到“六个还给”,即还地位: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有管理权利,也有服务义务;还角色:通过岗位轮换,竞争上岗,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验不同角色;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等群体自我教育能力;还个性:发挥学生个体特长,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逐步构建班集体个性;还权利: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还活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积极创造班级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

    4、建设充满生机的班级文化。美国学者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随之改变。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让每一处墙壁都说话”。在实现班级净化的基础上,更要善于充分利用班级的墙面、黑板报等空间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依靠学生,紧紧围绕班名、班训等要求,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可以将班训、班名、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等制度性内容设计在前黑板的左右,将名人名言、学生作品、学习园地、“心语心愿”让学生自编读书手抄报或写"一日寄语"布置于教室的两侧;教室后黑板两侧设置温馨提示、师生沟通卡、班级记事、每周名言园地、学习之星等。教室虽小,可它处处都有教育之角。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班级精神,班级奋斗目标,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总之,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多方面的文化因素,构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为实现“和谐、自主、生态”的高效课堂培养适合的土壤,让我们的“自主·交流式”课堂教学取得更大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