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园里应该有什么?

 静雅轩345 2018-02-12

月初,杭州动物园的亚洲金猫去世了。

从此,中国圈养的金猫仅剩5只,分别居住在成都、重庆、遂宁、自贡这4个动物园。5只金猫4雄1雌,即便是建立良好合作也难称种群。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圈养金猫的历史大概快结束了

对于动物园爱好者来说,这件事非常痛心,但在反对动物园的人看来,灾难仿佛要结束了。

关于动物园,我尽量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它确实发挥着让人们了解、喜爱动物和自然的功能,而且具备有待开发的巨大潜力。

但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我们的本土动物在动物园中不受重视,它们的生活条件真的就是灾难。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谁会对一个糟糕到只能等待死亡的个体产生什么喜爱之情呢?

国内动物园,本土动物

受关注程度其实不比野外好

曾经和某动物园的朋友聊天,他说:“我们这以前圈养的大灵猫、小灵猫加一块有好几百,现在一个都没了。”这一点都不危言耸听,这就是我们动物园中本土动物的遭遇。

当然,情况也有所变化。曾经,本土动物养不好也没关系,园里没了还可以从野外抓,反正多。但现在,已明令禁止动物园从野外获取动物,即便能获取,我们的野外也没那么多活物了。

像前面提到的大灵猫,在野外,它和云豹的栖息地存在着某种关联,像云豹一样神秘。且不说大灵猫,就连云豹,都只有重庆动物园才能看到。

重庆动物园的云豹。图片:陈老湿

当我们看到动物园中的游客们被什么狮子、长颈鹿、犀牛、浣熊等国外的动物吸引时,也不难发现,动物园把自己最好的资源最好的位置最新的场馆最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资源都给了这些国外动物,本土动物中只有大熊猫、小熊猫这两位的待遇能与之较短长。

而其它本土动物,即便漂亮如黄喉貂,也只能被关在无人问津的笼子里,自己找个石块自己玩来玩去。而像猪獾、狗獾这样生活在人类周围的动物,更是只能在水泥地上无聊终老。

堪称“红外相机之光”的黄喉貂。图片:TBIC&猫盟CFCA

中国的动物园认为人们喜欢国外的大动物,而把精力都花在这些动物上,参观者则大多没有那么多想法,哪个动物好看看哪个。水泥地铁笼子的动物肯定没意思,加之固有的意识中,狮子、犀牛、长颈鹿这些都不错,这就进入了一个糟糕的循环——本土动物永远生活在冷宫,出头之日没来临就慢慢消亡了。

反观日本东京都武藏野井之头自然文化园,同样是本土动物,那里的日本獾不止有土可挖,笼舍的布景、植被都颇为不错。图片:Nzrst1jx / wiki commons

动物园就像大自然的一扇窗

不得不承认,动物园确实是公众能够最方便、最高效接触野生动物的地方。我也算是出过一点点野外的人,但不要说金钱豹,连獾子这种到哪儿老乡都说多的动物,我还都没见过。当我来到太原动物园,我发现只要不干扰到华北豹,我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我可以倒立着记录华北豹的行为,试着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只要我愿意。

当然和你我一样,豹也需要自己的空间。一些视觉隔挡会让动物们舒心很多,我们藉此也更容易见识到它们的自然行为。图片:太原动物园

动物园就像大自然的一面窗,当我们用心欣赏窗外风光的同时,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也在建立,这对自然的未来至关重要。

因为,对大多数公众来说,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只是一个选项,而选择的理由往往基于情感而不是生态学理论知识。动物园便是情感的桥梁,它既可以通过斑马、狮子关联到非洲大草原,可以通过美洲豹、金刚鹦鹉关联到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什么不能通过现存的本土的动物关联到我们中国包罗万象的野性自然上来呢?

狍,平凡的物种,但也是不平凡的存在。图片:猫盟

而且动物园适合所有人,一辈子没看过猫盟推送(这真是太遗憾了)的人太多,但一辈子一次动物园都没去过的人太少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到动物园感受动物魅力的机会,感受如何、是否被大自然所吸引,这完全取决于动物园的工作。

当动物在动物园环境中展现出最自然最美好的行为和状态,比如看似笨拙的熊猫轻松爬上十几米高的大树而不是在草地上滚滚,比如斑羚在巴掌宽的石头棱子上闪展腾挪而不是站在平平的水泥地上舔笼子的铁条——没有人不会为之着迷。

树上的熊猫。图片:华商网

小如猫盟,只能竭尽所能从云养豹做起,也希望人们能真的与身边的华北豹进而与它们原生的家园产生情感联结。但本来,动物园里纷繁的本土动物都能有许多有待开发的福利和呈现方式。

能像成都动物园这样,为本土小动物——豹猫,的笼舍内提供土壤、砂石、落叶、植物、栖架、躲避、吊床、还加装监控进行观察并且制定丰容项目库和执行表的,真的非常难得。图片:成都动物园的扫地僧

与其在金猫离去之后,哀叹它状况不明的野外种群;为何不趁更多的本土动物还健在的时候,好好经营,引导公众将美好的情感反哺给它们的原生种群呢?

如果动物园视让公众喜爱动物为己任,那让公众更关注本土动物,也许表现了动物园的社会责任感?去年我去上海动物园,不光看到了园区野生的貉,还有正在施工建设的本土动物展区。这是前进的脚步。

上海动物园中的野生貉。图片:上海动物园

动物园就是一个保护机构

动物园有保护教育的功能,但它并不只是教育机构,还是保护机构,这是崇高而艰巨的使命。

举个例子:朱鹮,野外种群曾仅剩7只,可谓是危在旦夕。北京动物园在进行野外保护的同时,也实施救助,摸索并最终实现了朱鹮的人工繁殖,此后,北动推广了经验和技术,为后来人工繁育的朱鹮被野化放归做好了准备。

三四年前,我在董寨爬上老乡家房顶,观看对面大树上的朱鹮育雏——成年朱鹮就是人工繁殖后在董寨放归的,那时它们已经可以在野外自然繁殖了。从7只到现在,朱鹮的野外种群已有1000多只。

如此美丽的大鸟,一度只剩7只,好在最后时刻抢救了回来。图片:The Guardian

麋鹿也有过类似的境遇。曾被宣告野外灭绝,最后仅凭欧洲各大动物园圈养的18只个体,在英国繁衍壮大到200多只,并在保护组织的推动下重返中国。回到祖国的麋鹿,同样通过圈养扩大了种群数量,并且回归野外,现在数量保守估计已经有2000多头。

英国沃本鹿园中的麋鹿——当时仅剩的18头麋鹿正是在此“开枝散叶”。图片:Tim Felce / wiki commons

最近热播的纪录片《BIG CATS》中,濒危的伊比利亚猞猁也在参与圈养繁殖、野化放归的保护项目。当然,大型食肉动物的野化放归难度极大,成功繁衍之外,还要考虑栖息地、食物、人等各种问题。

野生动物救助是保护的一部分

对于本土动物来说,中国动物园除了展示、教育之外,在参与物种野外保护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升,野生动物受伤需要救助的案例越来越多。很多动物园直接承担着救助野生动物的任务,或者野生动物救助机构挂在动物园名下。

正如去年一个月救助了两只雪豹的西宁野生动物园,便大大发挥了圈养动物多年累积的医疗和管理水平,使救助的雪豹逐渐康复,而在此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对野外研究也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信息。

综上,兼具保护教育野生动物救助以及科学研究使命的中国动物园就是本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阵地啊。

西宁动物园救助的雪豹,图片来自@圆掌

金猫是一种健硕、俊美,本应受到更多大众关注的本土动物,一只金猫的逝去,让我们拾起了动物园的话题。我并不奢望动物园能做到最好,毕竟好的动物园可以好得没有上限——但是我们希望每一所动物园,都能有一个作为动物园存在的底线:不辜负园里的生命和时间。希望动物园里的每一只动物都能被记住,因为自然生动,而不是最后的消亡。

本文授权转载自猫盟CFCA,作者@陈老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