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些年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做错了什么?

 jay675 2018-02-12

来源于:CEO智慧与思维(wuxianduan5)

作者:F君


前言:


中国市场曾是跨国企业瞄准的重要猎物,稍有名气的品牌都想在中国占领一席之地。可如今,一大批跨国企业却陆陆续续退出中国市场。


他们经历了什么?


英国马莎百货



你知道马莎百货(Marks & Spencer,简称M&S)吗?小编表示没听说过。


M&S是英国规模最大的跨国零售集团,主要以高端的流行服装、健康食品以及品质家居为零售业务,质量好、服务优、信誉高的名声,让其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连锁商店之一,


它创建于1884年,总部位于伦敦,在英国有800多家分店,在欧洲、亚洲、中东等近60个地区拥有近500家门店。


1988年,M&S香港尖沙咀店开业;2008年,M&S上海分店开业,随后几年登陆北京、宁波、武汉、青岛等城市开设15家分店,同时入驻天猫,打通线上渠道。


M&S一直想在中国站稳脚跟,虽说其在服装业务上没能因地制宜的创新,但其优质的生鲜食品,深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在M&S2016年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当年总营业额中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于食品业务。


令人费解的是,M&S非但没有加大食品业务的投入,反而令将生鲜食品业务喊停。


没有了最具优势的业务的支撑,M&S开始维持不下去了。


2015年,M&S关闭了上海极其周边二线城市的5家门面。201611月,路透社消息称M&S在中国内陆的全部门店都已关闭。近日,天猫商城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原样照搬、固步自封,或许是M&S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最关键因素。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意味着丧失竞争力,以致于其在中国内陆待了十年后依然鲜为人知。


韩国易买得超市



韩国新世界集团旗下拥有一家大型综合超市——易买得,作为韩国本土的零售巨头,易买得在韩国坐落了70多家门店,不论是市场份额还是销售额,均超过当地的沃尔玛与家乐福的总和。


易买得成为韩国本土的霸主,被中国零售业视为学习的榜样。1997年,易买得登陆中国,在上海曲阳成立第一家中国分店。


宽敞明亮的购物空间、种类丰富的自有品牌以及“店中店”式的社区型经营模式,让易买得在中国市场抢占了不少份额。


可惜的是,形势大好之下易买得却没能乘势而上,其虽放言要在中国建造1000家门面,实际上却在7年后才开出第二家新店,不仅错失了扩张规模的最好机会,更让竞争对手占了上风。


直到2010年,易买得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共开设27家门店,是其在中国市场门店数量的最高值。


2011年,由于经营不善、效益不佳,易买得陆续低价抛售华东地区的门店,以求止损。2016年年底,易买得在中国的门店仅剩7家,当年度亏损额高达1.23亿人民币。



20175月,新世界集团副会长郑溶镇宣布,易买得超市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9月,易买得中国门店易主,中国市场再难见易买得超市。


在中国市场打滚了二十年,易买得最终不得不铩羽而归,个中缘由无非是未能区分出韩国与中国市场的差异。


易买得的经营方式其实能吸引众多消费者,但其将自身惯用的管理方式却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例如,其从始至终都遵循从韩国本土自带人才管理中国分店,不仅没能解决实质性问题,还会因人才费用过大而导致成本增加,长期以往,又怎能不亏损呢?。


日本伊都锦百货



伊都锦(Itokin)源于日本,是当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型服装公司,旗下拥有数十位全球知名设计师,打造出MICHEL KLEINOFUON、MK、IIMK等30多个品牌。


1995年,伊都锦进入中国市场,成立零售点,分设工厂。巅峰时期,伊都锦在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城市拥有300家门店,年营业额近90亿元人民币,


依靠精准的定位,合适的价格,搭上职业型的欧美生活理念,伊都锦进入中国市场后,备受都市上班族的青睐。


然而,近几年随着租金、人工成本的大幅提升,伊都锦单一的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市场节奏,收益每况愈下。


直到2011年,随着线上零售的大流,伊都锦尝试着在淘宝运营旗舰店。第二年,因其难以掌握对线上业务的管理,于是又关掉了网店。


不久后,上海伊都锦商厦被其他品牌取代,天津、大连等城市的门面也相继被收购。


2016年初,伊都锦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投资基金Integral,奈何状况依旧持续恶化。当年,伊都锦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结语:


其实从中国市场上消失的跨国企业不在少数,当下仍有众多跨国企业在苦苦挣扎。除了时事政策的影响,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依旧采用着以往的老套路,没有深入挖掘中国消费者的真正需要,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的厚积薄发、崛起壮大,极大地削弱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斗力。特别在近几年,国内的商场、百货干掉了大部分外资超市,中国市场不再是各大跨国公司激烈相争的地盘,而是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发展的大本营。


业内一位专业人士曾这样表示:“无论你在其他国家多么成功,无论你曾经在历史上多么辉煌,进入到中国市场之后,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消费者的喜好以及时尚流行的趋势。国际的品牌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洋为中用其实是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