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中庸》,致中和——中和之道

 天地有正氣 2018-02-13

“中”与“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适度。在哲学上,这又是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节点”或“临界点”,也就是“度”,越过这一界限,事物就会发生大的变化。《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子罕》篇载,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叩其两端”都是在论“中”,谈对“度”的把握。“和”一方面是多样统一、和谐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则与“中”一样,指恰当、适度。孔子讲“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载,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强调适度保留差异,吸纳不同,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中庸就是用中,“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就是要达至中和的状态。而要达至“中和”,不仅要在个人性情上做到“中节”,且要推己及人,在对人、对事上做到“用中”,把握“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此,方能“天地位”“万物育”,一切归于和谐有序的状态。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是平和自然的,这种状态就是“中”。在处理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情绪上的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情绪适当、恰到好处,且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适宜,也就是做到“中节”,如此便达到了“和”的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的概念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性情,而且可以用于诠释自然、天下,诠释人与自然、天下的关系。“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是实际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德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循的规矩道理。“中”是“和”的本来面目;“和”是“中”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中”与“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是根本,“和”便是从于“中”的根本,达至“中和”的状态。“和”或“中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理想达至统一的意味。达至“中和”,便天地清宁、万物兴盛。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推至到“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就可以使天地万物各处于它们合适的位置,世间万物也都能够正常有序地生长、发展。整个社会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共处,天下也就太平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儒家尚和,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个和谐的体系,而且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追求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化。中国哲学关于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不仅为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提供智慧,也为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现代管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和谐,重视协调各种各样的关系,强调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念。儒家“和”的观念在未来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关系的稳固、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等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儒道诸家都表达了自然与人文和合,人与天地万物和合的追求。《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庸之道即是中和之道,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维护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普遍方法论。

(编辑 冀青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