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西方收藏品之王后美誉的古董小提琴,长久以来受到世界著名基金、银行及收藏家的青睐及追捧。无论在哪个年代,处在什么样的投资环境,小提琴作为一种收藏品,却一直在升值。而在许多资深提琴收藏和鉴定专家、小提琴演奏家的眼里,小提琴是一件可以向外释放灵魂气息的藏品,犹如珍贵而淡雅的沉香。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古董小提琴的收藏也正逐渐走入国人的视野,许多有实力的收藏者开始加入到古董小提琴的收藏的行列当中。但是大家都知道,艺术品收藏的“水太深”,稍有不慎就能会被淹着,今天我们求来和大家聊聊提琴收藏的那些事儿。 守铢待琴
从收藏角度来看,小提琴作为西方文化及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她不仅是一件完美的、具有高度投资价值的艺术品。更可贵的是,她是提琴家表现迷人音乐时无法替代的伴侣。在国际乐坛,很少有著名的提琴家使用新琴,因为一把小提琴在制作完成的五十年后才能开始渐入佳境,这一点,小提琴倒是和红酒有点像。
纵观整个小提琴投资及收藏市场,早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一把名家制作的完美提琴在当时就是众多贵族、演奏家争相求购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和皇室乐团的演奏家们都以拥有一把这样的小提琴为荣。而今,一把意大利名家古董小提琴的投资价格如果是800万美金,那一把同时代的德国、法国或英国名家古董小提琴则不超过15万美金,其价格差距为50倍。而一把名家古董小提琴与一把非名家古董小提琴(同时代的作坊琴,现市值为1.5万美金左右),其价格差距为500倍,由此可观的上下落差令各个层次的投资者与提琴爱好者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无限的遐想。
古董提琴的价格近百年来只升不跌,小提琴投资更是一种国际化定位和高雅品位的彰显。一位好的提琴演奏家其实一辈子都在寻找一把能够自如表达自己音乐构思的好琴!
近几年来在中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小提琴经常被人提及,比如陈曦那把价值600万美元的“红宝石”。“红宝石”小提琴1708年由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亲手制作,由于她的色泽红润而命名为“Ruby”,声质异常甜美、细腻、圆润、通透、张力大。曾经使用过这把名琴的都是驰名世界乐坛的小提琴家,如19世纪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萨拉萨蒂、日本的竹泽恭子、美国的莉拉·约瑟夫维茨、俄罗斯的瓦基姆·列宾等。2005年,这把充满传奇色彩的“红宝石”机缘巧合地到了陈曦手里,成为陈曦的“亲密爱人。”(有关“红宝石”的故事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叙说。)而另一位小提琴青年才俊宁峰,也使用的是一把1721年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麦克米兰”,其价值也在几百万欧元。 陈曦和他的“红宝石” 瓜奈利犹如“狂草”
小提琴诞生于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是以阿马蒂N·Amati(1596~1684)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派。前者偏向宫廷风格,后者则更重视个性的彰显。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涌现出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阿马蒂、斯坦纳(1621~1683),以及最杰出的制作家斯特拉蒂瓦里A·Stradivari(1644~1737)和瓜内里J·Guarnerius(Del Gesu) (1698~1744)。阿马蒂制作的小提琴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变化细腻丰富,用来演奏室内乐,犹如明亮的女高音。
斯特拉蒂瓦里琴和瓜奈利琴则大都被一流演奏家使用,因其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但是二者的音色特点却有着明显区别:斯特拉蒂瓦里制作的琴都很规整,由于是为欧洲的贵族们打造,所以声音带有宫廷中的一种华丽感;而瓜奈利本身是一位艺术家,他自己亲手制作的每一把琴都非常有个性,互不相同,其声音及外观都极富张力。 如果二者的风格用中国传统书法的话,那么斯特拉底瓦里就好比是规整的“小楷”,而瓜奈利则感觉更像狂草。演奏者一般在年轻的时候选择驯服斯特拉蒂瓦里,因为她会挑战你的演奏技艺。而瓜内里会让你的个性发挥到极致。 小提琴演奏家薛伟拥有一把1739年的瓜奈利,现场聆听过这把琴的观众无不被其优美音色所折服。据说薛伟当年为了购得这把名琴,把自己在北京的唯一的一套房子卖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薛伟提到,“从小房子搬到大房子容易,从大房子搬到小房子则很难。当时用了9天时间,搬家到租来的小房子里,我的东西,送出去不少,也扔了不少。这套房是我在北京唯一的房产,本来打算一直住下去的,当年光设计、装修就花了9个月。当和之前住了很多年的房子告别,当我坐在拥挤杂乱的租来的房子里的时候,内心有一点小复杂,有一点不是滋味。” 卖房买琴的故事在提琴收藏圈里并不少见,笔者就认识好几位这样的人物。其实其他门类的藏家也是如此,一旦遇上自己中意的东西,即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外人对此不理解,但其中的感受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谈及到这次卖房买琴的经历,薛伟表示,以前他只是尽量想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一些,而通过这次买琴的经历,他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音乐和艺术。虽然放弃了以前的舒适、宁静的生活,但能够借助这个乐器达到他所向往的精神生活,能够去做纯粹的音乐,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个人觉得是值得的。 薛伟和他的那把1739年的“瓜奈利”
琴弓不可忽视
中国正处在一个文艺复兴的大时代,各类收藏也在升温。作为国际艺术品收藏主流种类之一的古董小提琴,相信将会像80、90年代涌入日、韩那样流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小提琴收藏正处于启蒙状态,由于市场还不够成熟,意识较为混乱。
有意向投身提琴收藏的演奏者及爱好者们,在选择提琴时可以注意几个方向:第一类是一万美金以上值得收藏的名家制琴,最好附有一至两张国际认可的证书及保险估价证明。第二类是适合演奏的琴,此类琴如果发音及调试正常则可以不必太讲究他的出身、作者及升值潜力。
小提琴演奏技巧本来就很艰难,而老琴在演奏上对拉琴者更容让。尤其重要的是配上一把好的琴弓,海菲茨曾说过“弓子比琴更重要!”可是老的琴弓已是天价,且价格飙升速度甚至远快于小提琴。幸运的是由于材质的特性,相对小提琴而言,新制的琴弓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时间考验。许多当代的法国制弓名家,如巴黎的P·Testa,他是文格洛夫的御用制弓大师。像这样的琴弓无论是从使用和收藏来讲,都是性价比很高的。只有健康的琴和得心应手的琴弓结合才会帮助演奏者们走向演绎音乐的正道。欧洲老琴是国际大盘认可的,且物以稀为贵。相反,新琴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而从演奏和收藏角度来讲还需要经过岁月的考证。正如维奥第G·B·Viotti(1755~1824)当时所说的那样,他在演奏斯特拉蒂瓦里琴的时候,其声音燥且缺乏柔美的音色。 宁峰使用的是一把1721年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麦克米兰”
意大利提琴 法国弓=绝配
小提琴演奏家张乐同时也是小提琴收藏家,他演奏并收藏过许多把意大利名琴,对于好琴的标准,他解释道:“一把真正优质的古董名琴在自己演奏或近处听时,声音不会太大,但密度应极高,琴声会轻盈的翱翔于百人乐队之上,哪怕聆听者在千人音乐厅的最后一排。相反如果一把在近处演奏起来声音洪亮而容易发声的琴,在远处却会显得声音柔弱而单薄,且音色缺少变化。总之,一把好琴,当她美妙的声音轻松穿透乐队,清晰传达到大厅每一个角落的秘密就是两个字:密和蜜!”
19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中心从意大利转至法国。为了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人将小提琴的装配不断改进。于此同时,法国制弓鼻祖图尔特F·Tourte(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弧度、装配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制作的琴弓,当今市值为50万美金。改进装配后的意大利小提琴与法国琴弓的完美结合,使提琴家在演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时期各种风格作品时有更佳的表现力。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上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使其从力学角度讲更为科学。18世纪末,随着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维雍姆J·BVuillaume(1798~1875)是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他创造了第一个提琴品牌。
张乐和他的古董提琴
演奏老琴需要巧劲
上世纪70年代末,一把斯特拉蒂瓦里制作的琴卖至27万美金,而在2010年想获得这把琴,必须支付1000万美金。现存于世界上的意大利古琴,除去博物馆、藏家、机构收藏,真正状态良好尤其是适合演奏的琴已是凤毛麟角。张乐15岁参加英国梅纽因小提琴大赛时就使用了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借给他的一把意大利古琴,他至今还记得演奏那把琴时的感觉:“老琴的演奏方法和新琴完全不一样,演奏新琴必须要用很大的力气,演奏老琴则需要用一种巧劲,越用力气反而声音越小。”张乐录制的专辑之一《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42首》,就使用的是瓜内里家族中的一把皮特·瓜内里,制造于1693年,价值600万美金,声音似乌龟壳,如在教堂中回荡。无疑,好琴是艺术再创作的必备。
张乐目前已经收藏了近百把古董小提琴,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把这些琴拿出来进行演奏和赏玩。因为好琴时需要拉的,总放着不行。张乐拿自己的古董家具藏品打了一个比方:“西方人讲究的是小提琴油漆的层层渐变,而中国人的老黄花梨,紫檀家具,玩的是由内而外透出的玉质般的包浆。他们如果长期被摆放在那里,只会蒙生灰尘,变得越来越死,只有经常使用,它才会透露出一种令人喜爱的圆润来。”
寻找自己的“王后”
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投资攻略中,选择投资一把货真价实的好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条件至少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古琴的出身、其音质潜力、保存状态、性价比、是否曾有著名的演奏家使用过等等。
在妥善的保存环境中,无损坏而又有著名的演奏家使用过的琴,无疑是投资家和收藏者梦寐以求的宝贝。但是理想美好,现实却不一定尽如人意。其他老琴(包括产自法、德、捷克等国)如其音色健康、损坏极少,也会有投资增值的可能。当然,这必须是一把百年以上的老琴。
“由于时间的流逝,使用的损耗,物价的不断上升,海外市场优质的古董提琴早就已经到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境地。价值的体现并不是古董小提琴唯一的衡量标准,她还承载着西方人文和历史的密码。”张乐坦言。
张乐在国外很少会去拍卖会上买琴,他觉得拍卖会上的琴大多数有点小问题。比如声音调不好,出过一些毛病或者琴板被弄薄过。而且西方拍卖的理念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拍卖相当于零售,拍卖价可能会是最高价,但西方的拍卖还是在零售前这一层次。
“真正的好琴不会太多,好琴永远在藏家手里,他们一般不愿意放出来。我坚信一点,宝物是找人的,你是要有这个运气和眼光的,否则宝贝到了你这里,你也会视而不见”。张乐曾经以几百块美金在美国纽约的古董市场淘到了价值几十万美金的名琴,“那天清晨,她静静地躺在一个不起眼的盒子里,当我一打开,她就如宝剑出鞘般,通体散发出宝石般的金红色光泽!我当时一看就认出那是一把19世纪的意大利琴。”国外小提琴的手工修复费用动辄就可多达四、五千美金以上,有些老藏家不愿花这笔修理费,而得这恰恰是捡漏的一个好机会。 张乐收藏的米尔斯坦曾拥有的意大利名琴(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