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玉器的使用目的和西周时期雷同,主要都是作为贵族在仪典中所佩戴的礼器,用以彰显尊贵的身份并区分不同的阶级,但两个时期在使用方式上仍有差异,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组佩的系戴方式上发生改变,西周的组佩主要是穿戴在颈部,因此组佩是以向上弯弧的玉璜上下联结而成,春秋以及稍后的战国时期,穿戴的方式则是自腰部悬挂而下,组佩转变为以向下弯弧的玉珩形式中轴对称垂悬而下。 侧面龙首纹——春秋玉器的纹饰单元 春秋玉器除了在佩戴方式上已有自成一格的独特形式,器表所琢磨的纹饰也具有典型的形制,皆为以垂直视角所见的侧面龙首纹,再以此纹饰为单元重复琢磨铺陈,逐步将器表填饰完全,此处所举的玉珩,除了左右两端为龙首外,中段纹饰即是以侧面龙首纹铺填而成。 虽然春秋玉器的纹样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但是其原型却是继承自西周晚期的纹样,西周晚期玉器的纹样题材多为神人和神龙,两者相伴出现的设计形式 也常常见到。 例如陕西韩城芮国26号大墓出土了一对玉玦,由拓片分析可知,器表琢磨设计了左右对称的神人和神龙,若观察中段的侧面龙首纹,可以发现各部特征和春秋时期的侧面龙首纹相仿,可知两者有继承演变的关系,而若观察出土于芮国27号大墓的另一对玉玦,其制作年代稍晚,已进入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之交,可以发现纹样的内容和设计和前件作品相雷同,但是神人已较为简化难辨,这实际上已经在预示春秋玉器的纹样将会是侧面龙首纹主宰的时代,其余在西周流行的纹样皆将退居幕后,不再复见。 铺陈填饰——纹饰设计原则之一 春秋时期的纹样既然以侧面龙首纹为最重要的设计单元,对于创作者而言,要以单一纹样对不同造型的玉器进行有创意的纹样的设计,并希望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这在实际操作上有相当大的 难度,因此春秋时期的艺术风尚和西周大为不同,趋向于如同古代欧洲宫廷壁纸或是今日精致包装纸的装饰特征,呈现重复而华丽的装饰美感,亦即以“铺陈填饰”为设计原则,将相同的纹饰单元有技巧的填充在外形互异的器物上,以营造出繁复绚丽的感受。 相互借用——纹饰设计原则之二 除了上述铺陈填饰的原则之外,春秋玉器还使用了“相互借用”设计原则,以创造出繁复华丽的艺术效果。例如分析一件梯形牌玉饰,可发现通体铺陈侧面龙首单元的整体纹样,乍看之下似乎对称,其实并非如此。创作者将圆形眼镜以频率不一的形式错落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暗示各处暗藏着为数颇众的神龙,而同一圆眼又和方向各异的鼻嘴相互配合,以一化生出成千上百的众多神龙,同时刻意将鼻嘴下颚的S型轮廓线条略加变形延长,使整体更显得群龙翻腾,首尾难辨。 由上分析可知,透过铺陈填饰以及相互借用为设计原则,可以创作出繁复绚丽的视觉效果,此为春秋玉器的艺术目标。 繁复绚丽,纷杂跳动的视觉效果——春秋玉器的艺术目标 春秋玉器制作的目的和西周相似,主要是作为象征身份的礼仪重器,因此华丽炫目是创作时的思考主轴,而且在春秋晚期时,纹饰已由早期的平面渐渐走向浮凸,而浮凸的视觉刺激明显强于平面的效果,再加上春秋晚期的玉器设计会在各处加饰鳞片纹,弯弧阴刻线等,营造出整体繁复绚丽,纷杂跳动的视觉效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