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守护者——潘天寿

 cmj909 2018-02-13



本期爆点

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画家潘天寿的艺术人生。


他用六十年的时间构筑了国画的一片天地。


他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画史上独树一帜,为中国画的发展与继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对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分科,也影响了中国画发展的走向。


BTV文艺2月12日(今晚)19:35分

东煜文化《我爱书画》


见证一段国画发展史上不可不说的故事


精彩内容

即将揭晓



潘天寿,著名中国画家,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他诞辰120周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举办了纪念潘天寿,李桦,李可染,叶浅予,张仃百年诞辰座谈会,力图从他们的艺术人生中再次获取精神养分,使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更加稳健,那么潘天寿身上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和成长经历?他的艺术成就又对世人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自学成才悟性高

一幅《秃头僧图》崭露头角


《秃头僧图》是潘天寿所作不多的人物画之一,也是能代表他早期风格的作品。时年二十六岁的他正在浙江孝丰县教书,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上,一位燃香默坐的老僧用大笔勾勒,一气呵成。行笔中墨色多变,意在抒写画家此时此刻“一身烦恼”。从个人风格上讲,潘天寿那时虽然年轻,而且主要靠自学,但其用笔的奔放遒劲和大气的格局,已经显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格调



潘天寿首先明确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提出中西绘画拉开距离,通过创造性地转换传统艺术手法和画面表现,创作了一大批彰显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精神气质的作品,形成了他一味霸悍,强其骨的绘画风格。


险中求稳的艺术构图

动静皆宜的视觉盛宴


《雄视》是一幅身份典型的潘天寿经典作品。画面上灵鹫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仰视的构图增添了灵鹫的崇高感,故体积也作了一定的夸张。呈倒三角形的石岩造型有别于他以往的方形巨石,虽灵动但更增加了画面奇险的感觉,故又以右侧松针作视觉上的平衡。左侧飞流直下,乃从秃鹫视线所带出,与纸边成平行状态,既增加了稳定性,又衬托出近物的高和险,使之气脉贯通。这样的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做到。



潘天寿画花鸟,无论是秃鹫,还是蟾蜍,亦或是猫,都有丑怪特征,不能亲近,但却无不透出力量,这与他想通过中国画来体现的情怀有关,也与他所身处的战乱纷争,山河破碎有关。他的山水作品,则是追求方圆之气,险中求稳。


画风转变寻突破


潘天寿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贫弱,中国画衰落西风盛行之时。为了提升对中国画的理解,曾一度想与老师李叔同一起出家。那时的他正值年轻,画法随心所欲且充满了野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大师吴昌硕,大师对其甚是喜爱并题诗赠予,夸其“年仅弱冠才斗量”。但赞赏的同时又特别提醒了他“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易跌需防坠深谷。”正是这几字箴言,使得他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在之后的创作中开始收敛。



《灵岩涧一角》便是他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融山水、花鸟画的意趣于一体,冶雄放的意笔与勾勒填彩法于一炉,营造了这一非同凡响的奇异境界。画面刚健雄厚,磅礴有力又充满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比其早期作品,少了一份不可一世、年少轻狂,多了一份稳重与大度。



潘天寿对中国画的坚守,并不是一味的坚持传统,而是在学习古人技法的基础之上,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他将写生提为画好中国画的重要部分。

 

无论是指画,还是山石花鸟,潘天寿追求的是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他所探索的也是中国画的出路。除了对中国画技巧的继承与创新,他另一个大的贡献在于,对中国画教学体系的规范与分类。

 

潘天寿先生自己说,我这一生是一个教书匠,画画只是我的副业。为了将中国画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他一生都在将自己的理念和技法传授给学生,他对美术界后辈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BTV文艺2月12日(今晚)19:35

东煜文化《我爱书画》

   

中国画的守护者——潘天寿

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