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爆点 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画家潘天寿的艺术人生。 他用六十年的时间构筑了国画的一片天地。 他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画史上独树一帜,为中国画的发展与继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对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分科,也影响了中国画发展的走向。 BTV文艺2月12日(今晚)19:35分 东煜文化《我爱书画》 见证一段国画发展史上不可不说的故事 精彩内容 即将揭晓 自学成才悟性高 一幅《秃头僧图》崭露头角 《秃头僧图》是潘天寿所作不多的人物画之一,也是能代表他早期风格的作品。时年二十六岁的他正在浙江孝丰县教书,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上,一位燃香默坐的老僧用大笔勾勒,一气呵成。行笔中墨色多变,意在抒写画家此时此刻“一身烦恼”。从个人风格上讲,潘天寿那时虽然年轻,而且主要靠自学,但其用笔的奔放遒劲和大气的格局,已经显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格调。 潘天寿首先明确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提出中西绘画拉开距离,通过创造性地转换传统艺术手法和画面表现,创作了一大批彰显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精神气质的作品,形成了他一味霸悍,强其骨的绘画风格。 险中求稳的艺术构图 动静皆宜的视觉盛宴 《雄视》是一幅身份典型的潘天寿经典作品。画面上灵鹫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仰视的构图增添了灵鹫的崇高感,故体积也作了一定的夸张。呈倒三角形的石岩造型有别于他以往的方形巨石,虽灵动但更增加了画面奇险的感觉,故又以右侧松针作视觉上的平衡。左侧飞流直下,乃从秃鹫视线所带出,与纸边成平行状态,既增加了稳定性,又衬托出近物的高和险,使之气脉贯通。这样的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做到。 潘天寿画花鸟,无论是秃鹫,还是蟾蜍,亦或是猫,都有丑怪特征,不能亲近,但却无不透出力量,这与他想通过中国画来体现的情怀有关,也与他所身处的战乱纷争,山河破碎有关。他的山水作品,则是追求方圆之气,险中求稳。 画风转变寻突破 潘天寿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贫弱,中国画衰落西风盛行之时。为了提升对中国画的理解,曾一度想与老师李叔同一起出家。那时的他正值年轻,画法随心所欲且充满了野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大师吴昌硕,大师对其甚是喜爱并题诗赠予,夸其“年仅弱冠才斗量”。但赞赏的同时又特别提醒了他“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易跌需防坠深谷。”正是这几字箴言,使得他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在之后的创作中开始收敛。 《灵岩涧一角》便是他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融山水、花鸟画的意趣于一体,冶雄放的意笔与勾勒填彩法于一炉,营造了这一非同凡响的奇异境界。画面刚健雄厚,磅礴有力又充满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比其早期作品,少了一份不可一世、年少轻狂,多了一份稳重与大度。 潘天寿对中国画的坚守,并不是一味的坚持传统,而是在学习古人技法的基础之上,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他将写生提为画好中国画的重要部分。
无论是指画,还是山石花鸟,潘天寿追求的是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他所探索的也是中国画的出路。除了对中国画技巧的继承与创新,他另一个大的贡献在于,对中国画教学体系的规范与分类。
潘天寿先生自己说,我这一生是一个教书匠,画画只是我的副业。为了将中国画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他一生都在将自己的理念和技法传授给学生,他对美术界后辈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BTV文艺2月12日(今晚)19:35 东煜文化《我爱书画》 中国画的守护者——潘天寿 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