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河文化(淮河流域文体化)

 SC开卷 2018-02-13

 
  淮河文化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四大文化圈(包括淮河文化、庐州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淮河文化因基本上均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故可综合称皖文化,是炎黄子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
  春秋战国时期襄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出生在安徽颍上县,在这里建有纪念管仲的管鲍祠。安徽宿州有陈胜、吴广宣布起义、结盟誓师的“涉故台”,驻扎练武的“七十二营垒”和“骑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出生地安徽亳州,有曹操青年时期读书遗址,视察农田的东西观稼台、屯粮遗址、演兵处、歇马池和栅马墙等。最为珍贵的是曹氏墓群和曹操地下运兵道。亳州还有纪念三国时神医华佗的华祖庙。“建安七子”大多出生于淮河流域。
  历史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i,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汉兴之地--皇藏峪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的。
  淮河流域人民为中国古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早在4000多年前,夏王朝就在颍河上游的登封建都,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端。继夏而起的商朝,也首先在河南商丘一带艰苦创业。夏商王朝的兴起,创造出代表世界东方的灿烂文化,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文明相媲美,被称为世界4大文明之源。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淮”字的记载,稍后2900多年前的西周钟鼎文中也有“淮”的字样。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诗句。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并对淮河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淮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自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这里成为经济命脉地带。商周时期,位于淮河下游的淮夷方国成为商周统治者的劲敌,迫使他们屡次派兵征伐,招致商王朝的覆灭和周王朝的衰败。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又成为大国争霸和角逐的重要地区,出现了号称“天下之中”的商业都市陶(山东定陶),还有陈(河南淮阳)、寿春(安徽寿县)、睢阳(河南商丘)、彭城(江苏徐州)和鲁城(山东曲阜)等大都会。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襄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多出生于淮河流域。彭城(徐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统治中心,楚汉决战于垓下(安徽蚌埠固镇),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安徽和县北)。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就诞生在淮河支流涡河旁的沛国谯(安徽亳州)。北宋王朝建都汴梁(开封),号称东京。到了南宋,宋金对峙便是以淮河为界。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凤阳,从戎于凤阳。
  朱元璋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年年杀气未曾收,淮南淮北草木秋”,这就足以想象出淮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战争及其给人民加重的负担。人祸加上天灾的袭击,导致著名的农民起义,秦末大泽乡起义,西汉赤眉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梁山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清末捻军起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农民起义大多发起于淮河流域。
  不仅如此,许多古代重大的战役都是在淮河大地上进行的: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朱明的靖难之战……魏晋以后,每当祖国南北分裂,淮河就成为双方对峙的鸿沟,盱眙临淮的宝积山“岁币库”,即是宋金划淮为界,纳币敬贡的最好例证。著名诗人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弛,波浪交涉亦难为”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以淮河为界双方分裂的历史局面。
  淮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又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设在盱眙的黄花塘,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彭雪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淮河两岸,运筹于洪泽湖畔,为拯救民族危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解放战争中,淮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前,从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到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淮河源头——桐柏山,是神话中盘古开天劈地的地方。这里,太白顶雄居山巅,云台山毗邻峰侧;淮源山溪容纳百川奔腾而下,“万顷白云蒸绿壁,一声黄鹤唳青霄”。在河南淮阳,人们为追忆“三皇五帝”之首天皇伏羲氏的功绩建筑了伏羲陵庙。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画八卦,妻子女娲手拿矩尺,炼石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佳话。郭沫若著《中国史稿》中,把伏羲氏称作淮河流域民族的祖先。  鲧和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据史载,大禹是淮河流域河南登封人,他曾三次到桐柏山察看淮河水情,征服淮河水妖巫支祁,使淮河不再泛滥。安徽怀远县的涂山,相传是大禹取涂山氏和大会诸候的地方,后人在涂山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禹王宫,象征涂山氏的天然石像——启母石矗立在禹王宫前。涂山隔河相望是荆山,在那里曾为大禹的儿子建造过启王殿,山腰有白乳泉和望淮楼,在那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联:“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荆山脚下的“断梅谷”,是长淮三峡之一,更是风景秀丽的天成佳景。
  大禹的后代,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夏王朝,阳城(河南登封)和阳翟(河南禹县),即是当时夏王朝的古都遗址。山东鲁城(曲阜)是孔子的老家,也是鲁国的文化中心,孔子在这里修订了《诗经》、《尚书》、《易经》、《礼》和《春秋》等古代文献,创立了儒家学派,传播了古代文化,曲阜.的孔庙、孙林、孔府,邹县的孟子墓、孟庙和孟府,成为历代人们祭祀、瞻仰、游览的圣地。
  春秋战国时期襄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出生在安徽颍上县,在这里建有纪念管仲的管鲍祠。并依据管鲍分金的故事在盱眙的管镇建立管鲍分金亭。安徽宿州有陈胜、吴广宣布起义、结盟誓师的“涉故台”,驻扎练武的“七十二营垒”和“骑路”。在河南永城县芒砀山南麓不仅建有陈胜墓地,而且还保留了刘邦“斩蛇起义”的碑亭。刘邦出生地沛县,保存着公元前196年刘邦所作、东汉蔡邕手书的《大风歌》碑刻,并建有汉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歌风台”。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出生地安徽亳州,有曹操青年时期读书遗址,视察农田的东西观稼台、屯粮遗址、演兵处、歇马池和栅马墙等。最为珍贵的是曹氏墓群和地下运兵道。亳州还有纪念三国时神医华佗的华祖庙。“建安七子”大多出生于淮河流域。
隋唐时期,江淮地区经济更加繁荣。自隋炀帝开挖南北大运河后,通济渠横贯淮河流域,沟通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沿运河出现了许多盛极一时的大都会。北宋王朝都城汴梁(开封),是当时“天下富商大贾所聚”之处,不仅是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故都,城内有古老的开封铁塔和著名的相国寺。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开封为背景,描绘当时都城的繁荣景象。“淮右名都”扬州,景色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不仅赢得了历代帝王和文人骚客的青睐,而且还吸引了阿拉伯、伊朗、印度和日本等国际商贾,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嵩山,是我国著名五岳之一,也是淮河流域颍河(淮河最大的支流)的发源地。因嵩山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圣迹遍天下”的清乾隆皇帝,无不把登嵩山、览峻极作为其炫耀文治武功的一项壮举。北魏孝明帝时建筑的嵩岳寺塔,是我国最高的砖塔;少林寺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
  寿县西北的古战场八公山,三面临淮,一面滨淝河,主峰东侧有“汉淮南王刘安之墓”,西侧有战国时代名将廉颇的墓冢;山下即是当年秦晋淝水之战的晋军渡口“东津渡”。
  山东泗水县的泉林,传说大禹治水曾经过此地,春秋末年孔子也曾到过这里,陪尾山西麓还保留着“子在川上处”的古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来泉林追溯泗水的源流;唐朝诗人李白也曾在这里对酒高歌,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名句。
  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凤阳,建有时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陵”和“中都城”。位于淮河中下游的盱眙,不仅是朱元璋的出生地,而且大明王朝的龙脉——明祖陵也建在这里,从而成为明文化的发源地。
  世世代代与淮水结下不解之缘的淮阴、淮安,地处淮河与洪泽湖的交汇口,这里地理优越、交通便捷,向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交汇之所”之称,在中国漕运和交通史上被视为襟喉要地,明清两朝漕运总督署和负责河防要务的河道总督署曾设在这里,淮阴侯韩信、大文学家吴承恩的故里也在这里,曾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特别是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沉陷于淮河水下已达320余年的古泗州城,堪称“中国庞贝”。气势恢宏的洪泽湖大堤绵延百里,成为闻名华夏的“水上长城”,从而使这片人文荟萃的热土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淮上明珠”。
  在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的十几个诸侯国为了角逐争霸,曾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有:公元前605年楚国令尹(即宰相)孙叔敖在今寿县境内兴建的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也就是现在的安丰塘。同时兴建的还有河南期思雩娄灌区。春秋时河南的徐偃王在淮阳()上蔡之间,开挖了人工运河,沟通陈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称霸中原,在今扬州附近开凿邗沟,沟通了江淮,成为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战国时魏国开凿了开封至沈邱的鸿沟,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临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历代的政治变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
除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刘邦、项羽、韩信、蔡文姬、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孔尚任……,特别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诞生于此,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淮河文化以流域地区界定。分水岭内,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和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和皖山余脉,河两岸和凡是流进淮河的支流地域生存的文化,均可称之为“淮河文化”。由于淮河流域面积广袤,有着华夏“天中”的优越地位,域内与各方接壤的地区出现文化交融。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丰富的一大特色。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因此,淮河文化的定义应是以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为生存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明文化的底蕴,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文化。
  淮河在我国东南部南北分界的地理区位,自然赋予了淮河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淮为界,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淮河文化正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数千年融合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淮河干流两岸空间范围内,反映出南北过渡、兼容并包的特色。
  淮河虽然是居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南北界河,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却是融而不阻的中间地带。南方人说它是北方,北方人说它是南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均反映淮河两岸以淮为界,分出平原与丘陵的地貌;旱粮与水稻的农耕方式,米北面的生活习俗,茶北酒的饮食习惯,寨与山村的居住群落;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南蛮北侉的方言区划。北方人的豪放刚烈,南方人的柔宛秀丽,皆能融合于淮河两岸人民的秉性之中。
  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从大的范围分类一般都按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区域划分或以先秦时期的国度划分为齐鲁、吴越等区域文化,尚无以淮河流域为地域特征的淮河文化之说,而淮河文化作为独立的区域文化,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可取代的。由于淮河文化具有鲜明的过渡兼容性质,对研究我国地域文化融合规律,有着典型的意义。楚郢都寿春出土的青铜器,明显吸收了吴越先进的冶铸技术,才达到战国时期青铜器鼎盛的水平,处涡淮口的怀远以江淮方言渗入中原官话而出现的方言岛,成为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中原地区传入的花鼓灯艺术,从淮河上游传播到怀远,出现了豪放与轻灵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被誉“东方芭蕾”,名的凤阳双条鼓质朴而娓婉,是淮河中游地区民间艺术向江淮地区过渡的艺术形式,而盛行于苏、鲁、豫、皖交界地的“泗州戏”则是明清时代流行于淮河流域古泗州一带“拉魂腔”的传承与演进,扬地区模仿、消融苏南文化特质,在淮河下游蕴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淮阳都市文化。所有这些都对研究区域文化融合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
  《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淮河是流域地区交通和农业的命脉。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古城兴起、衰落、变迁,均与淮河水利密切相关,沉睡在洪泽湖底的古徐国雁门关,沉没在淮河水下的古泗州故城,从淮河水下拯救出的明祖陵等等,无不说明淮河水利是构成淮河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从河流的文化生存与传播中的作用出发,分析淮河干支流水系变化,可以看出淮河主干流从中原到沿海,其上游北岸涡、颍河,以及历史上的汴河源于中州大地;南岸史、淠河连接荆楚;下游又有大运河贯通京杭,沟通中国南北。河流即文化传播的渠道。淮河流域出现的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融,均是以河流为载体。
  自1194年黄河全面南泛,到1855年黄河北徙,在整个历史的沿革中,明代中叶的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呈增长势态,并在下游的淮河地区出现了以徽商为主体的盐商经济社区。在治理淮河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因而有些专家把它称之为“水利文化”,北魏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对淮水其支流的原委、分合,流经地区的地理变迁和历史事件均有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两河经略》等著作,提出了“筑堰障淮,束水攻沙,水逼淮注黄”等治水思想,清代康熙年间靳辅的《靳文襄公奏疏》,提出黄、淮、运综合治理主张,完善了潘季驯的治水思想。当前我国已由农耕社会走向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传播方式虽然发生变革,但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因素,对社会文化的形成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育一方文。
  一部数千年的淮河兴衰史,民俗文化贯穿始终,影响较大的有秦始皇捞鼎、徐福买药、水漫泗州、收伏巫支祁、小白龙探母、九牛二虎一只鸡等。特别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流行于整个淮河流域,而其地域特色特别明显。淮河中游凤台峡山口、荆涂山峡、下游盱眙甘泉山与圣人山之间的圣山湖、禹王河,均有颇为典型的故事为印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其实质也是区域文化的差异。以人为本,强化区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必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的文化品位,从而带来区域经济的腾飞和发展。
  地理环境
  淮河文化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孕育出了中华文化奠基人的老子、庄子、管子、颜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文学艺术的巨擘。[1]
  淮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这个地区发生过几次著名战役,其中有些战役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争给淮北平原留下了斑斑伤痕,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迹,滋养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这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和豪爽、乐天、侠义的民风。[1]
  文化内容
  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涡河流域是道家发源地,而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居“主干地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陈鼓应语)。从春秋后至秦汉的诸子百家,很多产于怀河流域。仅在原安徽境内者即有老子、庄周、管仲、刘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怀河学派;东汉哲学家、经学学家桓谭、桓彬父子,皆文学家,麟曾入宫讲学,彬之文与蔡邕齐名;东晋,有桓温、桓冲、桓玄三代政治家、文学家。桓冲、桓伊协助谢安抗秦,桓伊还直接参与淝水之战指挥,他又是音乐家,《梅花三弄》名曲创作源于桓伊,伊且善笛、筝,曾在晋武帝前吹笛为谢安缓颊,使孝武帝司马昌明重新起用谢安,因而“桓伊笛”成为历史佳话。有趣的是上述诸桓,都是今怀远县龙亢(古有龙亢县)及其附近的人,这对研究人才的群体也有帮助。
  东汉以降,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华佗为代表的医药学,在中国历史
  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刘伶都是安徽谯沛地区人,同时期的著名书画艺术家戴逵及戴勃、戴嗣父子也是谯郡人。唐朝毫人大画家曹霸善画马,杜甫有《丹青引》和《观曹将军画马图》,赞其艺术之高超。他的学生韩干也是画马名手。北宋皇佑元年,欧阳修在颍州建起“西湖书院”,荟集一时风流名士。元代戏剧家毫人孟汉卿是关汉卿同时代人,其剧作《魔合罗》有相当水平,为传世之作。清初毫人梁巘是书法大家,和梁同书齐名,有南梁北梁之誉。及至晚清,寿州又出了著名的状元孙家鼐,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傅,任武英殿总纂,晚年主张改革,戊戌变法时参加强学会,复以吏部尚书兼任管学大臣,主办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之北京大学)。孙氏后代中有众多企业家、学者、艺术家。而近代文坛,又出现鲁迅倡导的“末名社”,其主要成员除鲁迅、曹靖华外,有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何林。有意思的是,除李何林是霍邱城里人外,其他四人皆霍邱叶集人,且都是叶集小学同班毕业。一个小镇四个青年,同为鲁迅所器重、培养,皆卓然成家,也是文坛佳话。叶集附近还出了一个著名文学家蒋光慈,同芜湖钱杏邨(阿英)共同创办“太阳社”,蒋光慈小说在当时青年中影响很大。再如萧县,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它的源起可上溯到南北朝刘裕父子(今萧县的人),而当代又出现了刘开渠、肖龙士、卓然等艺术大家。这些生长淮河两岸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说明淮河流域文风鼎盛。
  文化遗迹
  由于淮河亘贯中国中部,历史上多次南北分裂对峙,绝大多数以淮河流域为界,形成拉锯式战场,加上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战争频繁;再由于黄河自东汉以来多次夺淮,借淮入海,水系和植被均受到严重破坏,使淮河流域地表文物、古代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但从地面仅存一些遗址遗迹来看:如以芍陂(安丰塘)为代表的春秋时期孙叔敖(楚令尹)创建的水利工程,古寿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明中都城等,就足以显示这一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该地区地下文物仍极丰富,凡发掘出土者,皆光彩夺目。如在涡阳“天静宫”出土文物丰富,极具研究价值。特别是从1989年发现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经6个年头的发掘,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近5000件,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发现30多年来聚落研究的空白,被列为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固镇又发现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至于豫东、徐海一带出土文物,数量很多,价值亦高。由此可见,淮河文化研究领域广阔,是一块承待开垦的文化跃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