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河边的中国

 若悟369 2022-02-12

读书时学过,秦岭-淮河是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而翻开中国地图便会发现,在这条分界线的东段,淮河恰好把安徽一分为二,使得皖南与皖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与人文面貌

文章图片1

秦岭-淮河线大致位置示意图

说来也巧,1月底受邀参加友人婚礼,去了一趟安徽。既然要去远方,当然要读点资料。

于是,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见闻,咱们一起,以安徽为中心来探究一下:南方与北方之间,淮河边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2

位于安徽蚌埠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1、融入中原的淮夷部族

远古的淮河流域,与今日的面貌不太一样。先秦时期,整个淮河流域低洼潮湿,水泽纵横。尤其是淮河以南(江淮)的广大地区,真可以说是水乡泽国。这样的环境,成了各类动植物栖息的沃土。

当然,生态环境的优越,除了本身水网纵横的先天优势外,还和当时人类活动较少有关。那时的淮河流域,人不多,主要活动的部族,被中原人称为“淮夷”。

文章图片3

淮河流域古菱齿象股骨化石,晚更新世(距今6-10万年),1976年茨淮新河工地出土,现藏蚌埠市博物馆。

“淮”字,从水从隹,象征着当时水网纵横的淮河流域,鸟类(隹本为一种短尾鸟)资源丰富;而“夷”字,好像一个人背着一把弓的样子。中原人把淮河流域的部族称为“淮夷”,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淮河流域先民以弓箭捕猎鸟类的画面。

这样一片沃土,自然会惹人垂涎。于是,三代以降,中原文明开始逐步染指淮夷的地盘。

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元年,征淮夷、畎夷在历史的记忆中,淮河流域的开发,便随着中原文明的征伐,逐步推进

文章图片4

各类用蚌壳做成的工具,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300年),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双墩遗址出土,现藏蚌埠市博物馆

商周时期,淮夷的力量一度让中原文明十分忌惮,但随着西周逐步将自己的统治扩展到淮河流域,以淮夷为代表的土著势力,逐渐融入到中原文明的大家族中

到春秋时期,崛起于长江中游的楚国,一路向东扩展;来自长江下游的吴国,一路向西推进,最终,双方相遇于安徽境内,并展开对淮河中下游的争夺。(直到今天,“吴头楚尾”这个词还一直被拿来形容安徽中部)

双方一度势均力敌,但从战略层面看,显然自西向东发展的楚国更为深谋远虑。

文章图片5

淮河(寿县八公山乡)

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初,在令尹(宰相)孙叔敖的主持下,楚国在今天的寿县一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芍陂[què bēi]。这处水利工程,对整个淮河流域影响深远。

芍陂建成之后,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战国末年,楚国在秦国的压力下,被迫迁都,而楚人最终选择将首都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便与芍陂带来的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当我们来到芍陂的堤岸旁,任谁都会为其宏大的规模所震撼。而在建成之初,芍陂的规模十倍于今日,究竟是怎样的想象力与气魄,才能让楚国的君民,造就如此一项遗泽千年的伟迹啊!

文章图片6

芍陂

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开发,淮河流域一片繁荣。公元9世纪初,大诗人杜牧在《上宰相求杭州启》中便说: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足见淮河流域对于大唐王朝有多么重要。

今天,当我们深入灵璧的农村,可以看到田间的道路,仅容两车交汇而过。这些乡村道路,不少是由当年圩田的堤坝改造修筑而成,路基之下,或许还藏着一千多年前圩田开发的遗迹……

文章图片7

灵璧县尹集镇解阁村,由圩田堤坝改建而成的乡村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小麦田

如果历史一直这样岁月静好,或许淮河边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故事了。但是,淮河没得选,它正好位于南北之间的过渡地带

2、南北之间的过渡地带

今天,如果我们乘坐京沪高铁,在途经蚌埠、徐州之间时,会有明显的观感:车窗外的田里,刚才还是水稻,一下子就变成了小麦!

行走在淮河两岸,食物,是最能直观展示南北差异的东西。

文章图片8

灵璧县尹集镇解阁村,丰盛的婚宴(午餐)

在新闻中,“江淮”“黄淮”两个字眼经常出现,而“淮河流域”反倒成了稀罕的一个词。的确,一条淮河,在地理上,成了文化与习俗的分界线

在距淮河南岸仅5公里的八公山乡,我们吃上了当地闻名天下的豆腐宴。豆腐过饭,我吃了3碗!而承托豆腐的,居然不是碗,是完整的锅巴

看来,对当地人而言,米饭的重要性,没SEI了。

文章图片9

寿县八公山乡,用锅巴来承托豆腐的一道菜,说明米饭(锅巴)在当地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到了淮河北岸的灵璧县城,饿了一天的我们,点了一大盘鲤鱼,而店里的米早就没了存货,于是,我们便狼吞虎咽地把老板端来的一大盘白馒头吃了个精光。

第二天参加朋友婚礼时,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但主食既不是面条也不是米饭,而是新鲜出炉的白饼

文章图片10

灵璧县城,爆炒鲤鱼过白馒头,汤是一杯白开水

对淮河边的朋友们来说,过渡地带的标签,短时间内是摘不掉的了。

北方人会觉得,你们是南方人;南方人会觉得,你们是北方人。至于咱淮河人自己,只能以“江淮”、“黄淮”姑且名之了吧!

文章图片11

凤阳明皇陵(神道),这里安葬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是淮河边少有的气势恢宏的陵寝

淮河,作为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本该是一片南北融合、兼收并蓄的乐土,但无奈,历史上却经历了种种的是非与灾难。

3、黄淮江淮的天灾人祸

走进灵璧的农村,放眼所及,是一望无际的小麦田。想来,这里不愧是我国的大粮仓啊!

可没想到,朋友却不无感慨地介绍说:这里,是泄洪区

文章图片12

灵璧县尹集镇解阁村,一望无际的小麦田,远处还有冒着烟的工厂

历史上,淮河流域曾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但过度的开发,使这里得不到天然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情况愈演愈烈。

但是,自然灾害还在其次。

如果说,天灾的危害是逐步积累的话,那人祸则会在一夜之间吞噬整个淮河流域

文章图片13

雨中的淮南市区

位于南北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淮河流域经常成为南北对峙的前线

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多次以淮河两岸为战场,战争的结果,无论是南方获胜还是北方获胜,淮河流域都是赤地千里、尸骸遍野

寿州城(今安徽寿县)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连淝水之战都会围绕着它来展开),自然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文章图片14

从城墙上看寿县古城

至于南宋与金人的对峙,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因此,终宋金之世,淮河流域的百姓(不论是南人还是北人)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1194年,安流千年的黄河,终于不堪重负,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决口。而当时的金朝统治者,希望“祸水南引”,对黄河决堤坐视不理,任其漫流千里。最终,黄河南流,夺淮入海,700余年间,淮河两岸再无宁日。

文章图片15

今日黄、淮位置示意图。想象黄河一路往南,流到淮河的河道里,最后几十公里和淮河一起入海,是何等危险的事

自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淮河的自然条件一落千丈。

前些年,坊间有言,如今的淮河流域(尤其是黄淮),“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没雨旱灾”,这样的淮河,谁能想到,它曾经也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呢!?

文章图片16

小雨小灾,开车爆胎……

不过好在,这两年淮河流域的生态在逐步好转。

在刺骨的寒风中,我竟然看到有人在淮河边洗衣服,至少,现在的淮河水,比以前干净了。

文章图片17

寿县八公山乡,高铁淮河特大桥边,画面下方有人在淮河边洗衣服,真冷啊!

淮河两岸的千里大平原,毕竟有它难以取代的优势

朋友的父亲,现在还承包了17亩地,基本上全种小麦。当我惊叹于他的勤劳时,朋友告知,淮河边都是大平原,绝大多数农家都加入了机械化的大军,一个人管17亩,完全可以胜任

文章图片18

灵璧县尹集镇解阁村,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上,种满了小麦

余论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虽然历史上也是多灾多难,但毕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而淮河这条夹在长江与黄河中间的母亲河,受到的关注,似乎还很不够。

文章图片19

淮河边的小村庄,打井依然是能够创收的技术活

其实,淮河两岸,既是数千年历史演进的文明现场,又是千里平原所承载的中国粮仓

当年,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千年以降,这里的再度崛起,恐怕不远了吧?

文章图片20

安徽寿县靖淮门(北门),瞬间有了时光隧道的感觉。一头是当下的寿县,另一头会是黄金时代的淮河流域吗?

主要参考资料:

1.杨明(著)《黄河简史》;

2.陈桂棣(著)《淮河的警告》;

3.朱华晟等(主编)《安徽地理》;

4.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

5.张灿强等(主编)《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文章图片21

安徽寿县清真寺大殿(无像宝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