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蹊不搬运题目,而是解读题目中的知识含义。答案与解题思路已改在题组说明里给出。您也可以直接在留言栏内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欢迎关注”地理蹊“公众号,并用微信手机或PC版浏览。
地理蹊不搬运题目,而是解读题目中的知识含义。答案与解题思路已改在题组说明里给出。您也可以直接在留言栏内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欢迎关注”地理蹊“公众号,并用微信手机或PC版浏览。 厦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 (1)判定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并说明判断依据。 (2)与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说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 (3)分析草本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 (4)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01 题组第一小题在解题前,要先了解”特殊区域“指的是哪里,方能正确答题。演替与入侵是生态学的知识,高中地理中又不会讲到这些知识。不管这些,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将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从题干文字信息里我们可以推测出,这里所指的特殊区域是草木植物在没有入侵前所生存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则是当时自然条件下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但在此可以零星分布的区域,说明这些区域有适合草木植被生长的条件或自然环境 ,或者可以说这里是该区域草本植被的”大本营、发迹地“。题干信息里没有给我们这些特殊区域的位置信息,但却给了不同海拔及不同坡度入侵程度的信息图。所以在解题时我们就要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联系,”入侵者“一般会从”大本营“出发,大本营周边的自然环境适合生存,所以在这周围分布的会更多,入侵程度也会更大。(或者可以倒推,题干信息中只给了不同海拔与不同坡度的入侵程度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入侵程度入手找出特殊区域的位置信息,入侵程度大则表明该区域有适合草本植被生长的优势条件,草木植被在此竞争优势强。所以其最可能是早期在此零星分布的特殊区域。)思维模式如下: 参考答案:较低海拔处陡坡。依据: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和高坡度,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 。 02 第二小题设问“与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说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既然是比较的原因类,就要注意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差异去找和相关问题有关的联系,从中找出原因。本设问中的差异一个是坡度的差异,从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较薄;一个是入侵前后的差异,从题干信息里可知道:草本入侵导致灌木萎缩。草木与灌木之间的差异——草木植株浅、一年或多年生、根浅,需水量少;灌木植株、大多为多年生、根深,需水量大一些。坡度角大30°的部位土壤较薄、土壤中水分较少,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而草本容易生存。 思维模式如下: 参考答案:土壤较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 。 03 第三小题中,不管是草本还是灌木,本身都不能去制造更多水源出来,且草木入侵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应该蒸发量加大,但这不是水分增加的原因。所以我们分析的思路应该从这两者的耗水与保水能力两方面来入手。通过刚才分析,可知道灌木与草本相比,通常灌木植株要大一些,耗水量要多,而草本的耗水量少;另外草本植被的植株更密,使地表裸露更少,这样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比灌木要强一些,所以土壤中会留存更多的水分。 参考答案: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 。 04 第四小题中先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根据所学知识或基本常识可知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它是土地壤固相组成部分,它是植物和其它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再来看一下随着气候变暖引起该地的变化,题干信息里给出”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灌木缩萎与土壤有机质之间有什么联系?灌木萎缩后,该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相比较来说其枯枝落叶量肯定要减少,而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参考答案: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它的标志就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个人认为演替的前提应该是地理环境的变化,本质是某些生物在该变化后的环境中竞争优势大而导致的。生物群落之间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旱生演替)。水生演替:依次为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森林群落阶段。 ②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解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原(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时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先锋植物一般为蒲公英。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