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儿皇帝石敬瑭这一举动让北宋开国两代皇帝都十分恼火,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己任! 那么,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1、幽云本是汉地,属于中华故地的范畴,其地之人皆是汉民,作为汉人正朔王朝,有这个责任解放那一方百姓。宋太祖在位时,群臣上尊号,其中有“一统太平”这4个字,宋太祖当即表示:'燕晋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不接受此号。这里“燕晋”里的“燕”就指的是以幽州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的山前部分(山前表示太行山以东,山后表示太行山以西),“晋”是指北汉以及幽云十六州的山后部分。燕、晋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这两片地方是中华故地,对应的是九州中的幽、并,如今却不在掌控。 此为政治责任。 后来,辽圣宗与萧太后改善了幽云汉民的待遇,消除了一些民族歧视政策,幽云的汉民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了,宋军也无须去“解救”了,但政治道义却不能因此而消除。 ![]() 2、幽云之地历代都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大家看看长城在哪?基本上就是幽云十六州的北疆,这片地方的险要有燕山、太行山,凭险而据,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很高。 那么没有幽云十六州又怎么样呢? 山后方面还好说,毕竟晋地有两道屏障,失去了云、朔、寰、应、蔚等州,还有雁门、飞狐等险要可守。但山前方面就惨了,双方的边界不再是长城和高山,而是河北平原上的几条涉水可渡的小河!这特么还叫国界么? 边界作为战场的热门地带,是这么个条件,明显是对骑兵有利,宋朝骑兵少怎么办? 要么退回城中据守,放弃广大郊区;要么与敌在平原上决战。 问题是,人家骑兵可能不愿意跟你决战,人家机动性好,四处乱跑,你若有备,人家不打,你也追不上人家。你若无备,人家出其不意来打你一下。主动权完全在敌! 还有一招是坚壁清野,放弃广大郊区和农村,并且把人民都迁走,粮食、物资都运走,运不走的烧掉,长着的庄稼也都毁掉,这招也是屡试不爽的。但不能总用啊,总用这地方就没人烟了,没人在此耕作,还不如不要。 于是只有一招,在平原上硬着头皮跟骑兵对着干。 怎么对着干?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人家就等你无备的时候来打你。 只有一个办法——排大阵! 不要以为北宋的阵图什么的完全是皇帝为了束缚将领而搞出来的,这实在是个无奈之举。 步兵在平原上跟骑兵对抗,完全没有优势,只能靠大阵这样一个移动的“盾牌+活动拒马+人肉城堡”来弥补自己的劣势。 所以跟骑兵决战排大阵是肯定的了,分歧在于怎么排,宋太宗总觉得自己高明,于是直接给手下布阵,这种事比他不知高多少的宋太祖都没做过。 总而言之,没有幽云十六州,宋朝在山前方面的守备就非常非常地不舒服,进攻时敌方的地形是险要,而防守时己方的地形是无险可守,想守住怎么办?排大阵。排大阵要用很多人怎么办?增加兵员……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这是战略意义。 3.幽云虽然不算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北宋经济中心在江南),但到底是十六个州的税赋啊。不用解释了,有和没有,中央财政收入肯定是大大地不一样的。这是经济意义,不是主要原因。 ![]() 4.这本就是宋太祖、甚至追溯到前朝周世宗的计划的终极目标,宋太宗本人也需要这个功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宋朝建立后,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就定下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宋太祖在扫平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亲宋势力之外)后暴死,宋太宗按原定计划就是要把剩下的骨头都啃了。这厮本来就有得位不正的嫌疑,必须要功德圆满才能为自己正名。 但是后来结果是他不能靠功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只能靠残害太祖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弟弟(按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光义之后应传位给弟弟)来巩固自己地位了。这是宋朝立国初期的基本国策与宋太宗的个人需要的统一。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中国史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