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辽为何争夺燕云地区,从地理、思想、辽的经营谈北宋失败的原因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26

导读: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则出兵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同时辽太宗耶律德光则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为“儿皇帝”,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作为交换条件,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从此燕云十六州纳入辽的版图,但是这却使得中原地区丧失了保护的屏障,尤其北宋在建立以后,由于燕云十六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宋辽之间的和与战大多是围绕此地展开,所以本期话题我们谈一谈北宋为什么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究其原因,大致为地理环境因素、传统思想和辽经营燕云地区的成效三方面。

文章图片1

石敬瑭照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

首先我们看一下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它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最靠北面的是武州,最西面的是朔州,最南面的为瀛州,最东边的为蓟州,其余各州在此四州之间沿长城两侧展开,分布四周,在《宋史·地理志》中称这一地区为“燕云”,而燕州又称为幽州,所以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

燕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有一句“都护在燕然”,可见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不无道理。尤其幽州北部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北的长城一线,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宋代徐梦梓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中描写了这一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

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岭中有五关,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马。

可见这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防止外族入侵的中原屏障,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接地带,而燕云地区往南便是河北地区,均是平原。若继续南下,便没有阻碍,石敬瑭身为河东节度使,职责就是全盘掌握燕云十六州,负责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他能够成功反唐,依仗的便是这地区的地理形势,因此这一地区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难怪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后,便与辽国争夺此地区,那么除了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之外,宋辽争夺此地还有什么原因呢?

文章图片2

燕云十六州

宋辽争夺的原因

其实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对宋辽双方都有重要意义,任何一方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占据了进攻与防守的主动权,而不是出于被动位置,它自后晋高祖割让给辽国后,便改变了自古以来南北民族以长城为界限的战略形势,这个影响很大。

1,防止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宋朝一直想收复此地区的最重要原因便是边防,北方少数民族以骑兵为主,兵强马壮,自秦朝修建长城以来,长城一带就成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侵犯的重要防线,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长城的作用,一直到了唐朝时期,北方边境一直很安宁,而燕云十六州归属了辽国之后,这一屏障就落在契丹族之手,北宋失去了保护屏障,就很难组织辽的南下入侵,所以燕云是一道重要屏障。

2,维护中原王朝的尊严

宋代自统一以后,便成为中原王朝的正统,夷夏之分在中原人心中根深蒂固,除了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皆为蛮夷,蛮夷之族不可与汉族相较,这是宋朝作为中原王朝应有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契丹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归属中原,向唐朝纳贡,但是到了宋朝,却成为宋朝统治者的一块心病,甚至一向视为蛮夷的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权逐渐强大了起来,渐渐有压倒北宋王朝的趋势,这便是宋辽争夺的第二个原因。

3,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我们上面说的原因是站在宋朝的角度,而对于辽而言,这个地区占据天险,有利于国家的安全,它们不想再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再加上本民族以游牧为生,而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渥,经济发展比较快,并且有助于辽国的物资来源和兵源的获取,所以守护好这一地区,对辽而言至关重要。

文章图片3

耶律德光与石敬瑭

北宋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

在天福三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作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帮助他称帝的条件割让给契丹后,燕云纳入了辽国版图,但是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大地上,自北宋建立以后,北宋的统治者们为收复此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努力,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宋朝对辽的关系转变。

1,宋太祖的赎买政策

建隆元年,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其中就包括了燕云十六州,但是新朝建立,难免会受到其他割据政权的敌视,因此他与大臣商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争策略,所以此时宋太祖就要保证与辽国边境的和平,从而平定南方,但是宋太祖却从未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便与大臣商议赎买,若赎买不成便采取战争的方式,但是赎买需要大量的财富,所以宋太祖设置了“封桩库”用来储存把平定诸侯割据政权所得来的财富,这些财富便是用作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可见宋太祖对燕云地区的重视。

2,宋太宗北伐

开宝九年(976年),太祖皇帝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即为宋太宗,太宗皇帝在感叹封桩库的财富之巨的同时,又心疼先祖日夜劳累只为灭北汉,完成统一,所以他秉承意志,便开始实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然而在太平兴国四年,灭北汉不久之后,未经整顿军队,太宗皇帝便迫不及待的率军北伐契丹,而战争初期,由于辽军未做准备,宋军攻破许多城市,直取幽州,但是幽州为辽军重地,在经历“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不幸受伤逃跑,于是不得不班师回朝,即便如此宋太宗收复之心从未放弃,并于雍熙三年再一次北伐,但是依旧未能成功,甚至北宋名将杨业战败被俘,于是随着这两次北伐失败,宋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于是与辽国的关系又攻转为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朝廷内部,甚至君臣之间相互推卸责任,而太宗与大臣之间默契的不再提收复燕云之事。

文章图片4

杨业剧照

3,宋真宗以和为主的转变

鉴于先父在辽战争中的失利,宋真宗继位后,很想在对辽战争中建立自己的业绩,完成先祖的心愿,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继位后不久,宋真宗便进行积极备战,重视选拔精兵强将,希望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军事人才,加强宋朝的军事实力,然而许多大臣却劝真宗与辽以和为主,就连原来参加北伐的主战派曹彬也劝和,所以在前代皇帝的影响和朝臣的劝阻下,宋真宗也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目标,继承了以和为主的看法,并在与辽战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的情况下,签订了丧权的“澶渊之盟”,盟约不仅规定宋朝须向辽缴纳岁贡,而且还规定了两国的疆土,这等于从法律上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属辽国,在这种情况下,宋辽维持了近百年和平,但是燕云地区一直是每个宋人心中的一大问题。

4,宋神宗时期对燕云地区的争夺

澶渊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和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宋朝放弃对此地区争夺的想法,而宋仁宗为了抵御辽军的南下,在河北地区疏河兴塘,将泥洼河泊连接一起,形成一道防御线,但是到了宋神宗时期,他一改宋仁宗时期的怀柔政策,主张武力解决边患问题,决定先平定周边的少数民族,最后收复燕云地区,同时期王安石上疏宋神宗,认为契丹犯边只是小事,宋方应该先改革充实国家的实力,这样蛮夷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再加上宋对西夏战争的失利,如此宋神宗被迫放弃收复计划,最后郁郁而终。

5,宋徽宗联金抗辽

北宋末年,一直受辽统治的女真部落渐渐崛起,并建立了金国,而北宋与金都受到辽的入侵,所以两者不谋而合,于是签订“海上之盟”,双方共同出兵辽国,如此辽国才被灭亡,但是灭亡后,宋与金开始了关于燕云十六州的多年交涉,而金国只同意归还一部分,尤其西京地区还在金的统治下,所以直到靖康二年北宋灭亡,燕云十六州从未被北宋收复。

文章图片5

宋徽宗

北宋争夺燕云十六州失败的原因

燕云问题几乎贯穿了整个北宋王朝,虽然最后联金灭了辽,但是最后也未能收复成功,究其原因,大致为地理环境因素、传统思想和辽经营燕云地区的成效三方面。

一,地理环境因素

其实燕云一直是中原地区防御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早在春秋时期在边防上便起到重要作用,后来秦始皇把七国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对于阻止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的进攻十分有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写了这一地理环境:

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纔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

而辽起源于东北地区,以游牧为主,兵强马壮,兵种是骑兵为主,辽早有入侵中原的野心,所以辽太祖就想控制燕云十六州,而燕云十六州一旦被控制,它天险的地理环境是易守难攻的,在加上当时中原地区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北宋虽有心收复,但是作战却十分困难,所以地理环境因素是北宋争夺失败的原因之一。

文章图片6

燕云十六州地理环境

二,以和为主和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影响

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北宋收复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宋朝的建立是由赵匡胤反周建立起来的,我们知道宋太祖抑制武将的权利,即重文轻武,所以宋朝在战争中缺乏良将,而宋朝刚开始建立,太祖皇帝是为了稳固江山,暂时与辽维持着和平关系,但是这使得后代不思进取,即便如宋太宗时期尝试的二次军事较量,但是在失败后依旧遵循以和为主的思想,而此后的统治者更是对收复问题缺乏原有的积极性。

1,以和为主的思想

辽建国以后,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再加上强大的骑兵,使得它逐渐与中原建立的各王朝平起平坐,甚至后晋就是在辽的帮助下才建国的,而北汉也一直受辽的控制,而北宋建国以后,受到五代时期外交政策的影响,基本与辽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为了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太祖皇帝尽量避免与辽的军事冲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忍让,契丹在骚扰边境的时候,太祖皇帝也向辽展示自己的实力,但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以和为主是迫不得已,原本在宋真宗时期,有希望夺回,但是他在朝臣的劝阻下放弃了想法,尤其在与辽的战争占据有利的情况下,与辽签订的盟约,就使得北宋处于被动位置,而宋徽宗联合金抗辽政策的实施,更是把北宋推向灭亡。

2,重文轻武的思想

唐朝后期,像石敬瑭这般的节度使权利不断增强,甚至可以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如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镇压,但是唐朝也受到巨大的损失,开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据,战乱不断,鉴于此,赵匡胤还是后周夺取政权建立的,所以宋太祖决定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不断限制武将的权利,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他甚至认为百名文臣即使贪污腐败也没有一个武将的危害大,如此做法打击了边防将领的积极性,也限制了边境将领权利的表现,自然对辽的战争上也没有积极性,此外,在军队管理上,宋还实行更戌法,就是发生战事时,临时任命将领,从而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再加上对作战地形不熟悉,所以对辽的战争大多失败。

文章图片7

宋太祖照

三,辽对燕云十六州的治理富有成效

在总结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的原因上,不能归结北宋一方的失败,其实与辽治理此地区的成效也有一定的关系,汉族人自古以来认为,蛮夷之族是不可能超越中原王朝的,尤其在宋太祖经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后,到宋太宗时期,灭北汉,统一南北,这种思想就越发严重,而宋太宗想趁胜利之势,一举攻下,但是还是忽略了辽的实力,因为辽在控制了燕云地区后,国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乱,再加上大力发展经济,采取措施,对农业、商业等进行保护,物资充裕,户口增加,兵源不缺,而当朝统治者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善用人才,而国家的重要官职由契丹人担任,但是也用汉人为官,实力大增,已经不是当年向唐朝称臣时的贫穷,本国的经济实力增长,自然就可以支撑与北宋王朝的战事,所以北宋收复难度也就增加,最后辽十分重视养马业,不仅数量繁多,骑兵数量自然也就增加,北宋的步兵就更不可能与之匹敌,所以这也是北宋未能收复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图片8

耶律德光剧照

结语:

其实我们就北宋与辽展开的一系列的摩擦与争斗来看,引起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原因。首先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而燕云地区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线,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接地带,更是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这地区就比较容易发生争端,其次是燕云十六州归辽之后,北宋自诩为中原王朝,土地长期被所谓的蛮夷族占领,自尊心难免受到损害,最后对于辽来说,燕云地区是他们帮助石敬瑭夺取皇位的条件,是应得的,与北宋无关,再加上归辽后,燕云地区对辽的帮助很大,成为辽生活自足的主要供应地,所以这个地区就难免成为宋辽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几乎贯穿整个北宋王朝,只是可惜了宋真宗时期,放弃了成功收复的机会。

文 | 结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旧唐书》

《旧五代史》

《辽史拾遗》

《宋辽关系史研究》——陶晋生

《宋辽战争论考》——王晓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