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长6~8.5mm,直径3.5~5.5m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剥离,内果皮木质,黄棕色,具纵棱,破开后种子通常为1粒,肾形,紫黑色,油性。”从药典中对女贞子性状描述也看不出什么端倪 让我们翻翻历代本草 好像也没有关于性状这方面的论述 好吧,还是让我们从头开始梳理吧。翻翻日历8月30日距离女贞开花已过去两三个月,但好在女贞子成熟要等到12月,现在行动还不算晚。 8月30日的女贞 采摘下来的女贞子 女贞子果实 这时的女贞子鲜果大多肾形,表面绿色 晒干后形态 8月30日采摘女贞子晒干后性状肾形,表面棕绿色(晾晒期间适逢阴天,阳光较差) 10月15日的女贞 10月15日据上次采收已过去一个半月 好像这次我们有了新发现 椭圆形与肾形对比 肾形女贞子剖面 经过近一个月生长女贞子饱满了许多。 椭圆形女贞子剖面 里面居然是两个种子!!! 再看药典描述“破开后种子通常为1粒”,看来两粒也属于正常 女贞子阳光下晾晒 通过一个半月的了解,部分产地采集女贞子青果后进行“发汗”,过程很简单将采摘下的女贞子堆放起来,泼少量水,塑料布盖严,闷至女贞子呈棕色后进行晾晒。 产地加工模拟 直接晒干后的单种子女贞子 整体呈肾形,表面绿色至棕绿色,与药典描述“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有明显差异! 直接晒干后的双种子女贞子 整体呈椭圆形或卵形,表面绿色至棕绿色,与药典描述“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也有明显差异! 闷后晒干的单种子女贞子 整体呈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与药典描述“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一致!! 闷后晒干的双种子女贞子 整体呈椭圆形或卵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与药典描述“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也一致!!! 好吧,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12月,终于快等到女贞子成熟了。 但具体什么时候采收呢? 回头看看咱们的药典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冬季长达三个月的时间!!! 没办法还是求助于我们的先人吧。 目前找到两本书论述女贞子采收时期的著作:《本草蒙筌》明代著名医家陈嘉谟刊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黑实遇冬至采收”。 《医方集解》清代著名医家汪昂刊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冬至日采”。 冬至日的女贞子 种子一粒 种子两粒 女贞子剖面对比 女贞子中果皮较松软,切制横剖面过程中外果皮极易破碎,故未进行横切。 成熟女贞子晾晒 冬日暖阳下20多天 晒干后的单种子女贞子 整体略呈肾形,少部分呈卵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与药典描述“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一致! 晒干后的双种子女贞子 整体呈椭圆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与药典描述“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一致! 女贞子形态主要由其种子数目及成熟度决定,单粒种子女贞子干果从幼果至成熟均为肾形,女贞子随果实成熟逐渐饱满,肾形特征越来越不明显,部分至后期呈卵形。 两粒种子女贞子从幼果至成熟干果逐渐由卵形变为椭圆形,女贞子随果实成熟逐渐饱满,椭圆形特征越来越明显。 女贞子中果皮随果实成熟逐渐松软,未成熟果实干燥后内果皮、中果皮、外果皮紧贴,整体果形皱缩。成熟果实干燥后中果皮松软,使内、外果皮明显分开,整体略呈鼓起状态。 市售女贞子分析 本草蒙荃 医方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