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都姓氏来源与迁徒】

 资金长阳 2018-02-13

M0 R, w6 A
       卷帙浩繁的谱牒,旧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整理客家谱牒,就是要利用家谱中有关记载客家何姓、何时、自何地、因何原故迁入的历史资料,从而梳理客家民系迁移发展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得出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成长发展进程的真实过程。对客家民系发展历史过程,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教授早在1931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作了开创性的论述。他的论点主要归纳为五次大迁徙:第一次是西晋末五胡乱华时期;第二次是唐末五代及两宋时;第三次是元人入侵至明朝灭亡;第四次是明末清初;第五次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多年来,对客家迁徙的历史年代和形成发展情况众说纷纭,但基本上大都认同罗香林的论点。概括客家民系形成时代,学术界多数认为唐代中期至宋代末为形成时期。亦有五代,唐宋说,也有明清说。地域的先后顺序取得一致的共识,是先赣南、再闽西、后粤东。笔者多年所收集的赣闽粤纯客县的谱牒及文章著作来看,明显地证实这一先后时间的顺序是正确的。现将笔者多年来所查阅的谱牒记载,唐宋时迁入赣南的主要姓氏还有: 
   石城井溪六修氏族谱》:荥阳郡。“怀帝变”,郑鹰从山东东莱迁豫章西山梅井坪,东晋义熙八年壬子(412年)复迁石城南桥岭。宋代再迁往闽粤。宋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状元郑獬(名入梅州客家名人榜)系赣南第一位状元,其原籍为宁都,而宁都郑玉付是唐大中九年(885年)由南桥岭徙宁都西关定居的。

  《河南郡宁都灵溪氏三修大成宗谱》:丘崇袭父爵左武卫将军,乾封二年(667年)因事忤高宗,从河南贬任虔州(今赣州)指挥使,在明嘉靖《赣州府志》有记,其孙丘文仲生于嗣圣甲申(684年),开元间择居宁都灵溪(今名灵村),至今已衍传1200多年逾40世。文仲生齐、鲁、晋、楚四子,后裔播迁赣闽粤台等数百县邑,各地诸多族谱均认同文仲为先祖,其裔孙达百万人。灵溪的文仲古祠、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璜溪中埧清河郡氏九修族谱》:远世于璋公西晋时以武功封镇国将军,居洛阳,后代经浙江松阳入仕,崇德公于唐贞观庚子(640年)任宁都县令(见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任满择居城西鹅鸭塘。廖氏家族是宁都的文化望族,崇德生三子:兰阶、兰芝、兰德,分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其后裔宋代中进士、举人各12人,明代至民国廖氏建祠堂61座,中坝一地祠宇林立,达31座,居全县之首。廖氏族谱肇修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崇德四世孙四十一郎于宋代避战乱由宁都迁宁化石壁,其后外迁甚多,据统计有迁入上杭、莆田、安溪、五华、泉州、陆川、增城、建宁、清流、嘉应州、沙县、长乐、程乡、顺昌、兴宁、大埔、南靖、香港、台湾等地。

    《宁都麻田氏六修族谱》:范阳郡。唐开元癸丑(713年),卢宗泰偕三子:公明、公达、公显,因安禄山反,由幽州(河北范阳)经湖南桃源迁宁都县清音里韶坊(今洛口镇麻田),四世卓公生九子,次子光稠任节度使兼五岭开通使,升太尉,封开国侯,梁太祖进封舟汝王,后裔迁闽粤地有宁化、上杭、永定、嘉应州、莆田、兴宁、潮州、始兴、南靖、龙川、从化等。在石壁《客家魂》(一)、长汀《客家风情》、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一)中有相关内容记述。

    《济阳郡宁都氏九修族谱》:丁氏先祖世居山东济阳郡。宁都唐前期一世祖巨济公,名雕,以武略迁任昭信将军,守虔州(今赣州),咸亨年因剿虔化县(今宁都县)密石寨土冦,遂居清泰乡光化里皀角树下,即今洛口镇员布村,繁衍子孙。后迁梅州、潮州、宁化、建宁、湖广安乡、贵阳、云南等地。 

    《京兆郡宁都氏六修族谱》:唐宝历二年(826年)黎度以孝廉任虔化令,遂留居清泰乡(今宁都县东韶镇)。宋代黎衬移居汀州府宁化县,后裔迁上杭,复徙番禺、程乡、平远、五华、兴宁、梅州、揭阳、大埔、蕉岭等地。 

    《雩邑氏三修族谱》:蒙富一于唐贞观五年(631年)因商从山东蒙山迁虔化县,蒙世仁旋由虔化迁雩都县女冠,继经赖村陂田迁蒙坊(今属宁都县辖)定居至今。后裔迁往广信、玉山、于都盘古山、泰和、永丰、瑞金、闽西等地。

 

 

    《新安郡宁邑氏七修族谱》:古氏先祖居山西大同府。二十五府君名云应公,生于唐德宗兴元甲子岁(784年),生子曰浩,号七府君,唐文宗时官任虔化县(即宁都县)令,遂定居。其后裔迁广东增城、高州、河源、梅州、大埔、长乐、蕉岭、惠州、程乡等地,清代迁海外香港及南洋。

    《宁都氏六修族谱》:宁氏先祖原籍山东淄博临淄,宁显凝于开元间徙居宁都小布乡梨树排,北宋时迁闽西上杭等地。

    《宁都氏十二修族谱》:戴氏原本安徽亳县望族。戴天赋于唐末从金陵赴任虔化县(即宁都县)令,定居肖田乡坪湖岭,其茔墓、祠堂仍存。北宋中迁乐平,后迁宁化石壁、漳浦,遂转徙蕉岭、五华、大埔、始兴及广西等客家聚居地。

    《阳都白鹿江氏重修族谱》:崔氏先祖世居河北博陵。崔朴斋于唐会昌间(846年)从河南汴京徙宁都石城场,遂迁白鹿江营底(今宁都黄石乡阳都村)定居。南宋力辞右丞相的抗金名将、工部待郎崔与之系白鹿江营底裔孙。北宋后期崔氏迁广东河源、增城等地。

    《宁都同口氏七修族谱》:河南汝南陈旺于唐开元间浪迹匡庐,遂定居九江义门(在今德安县车桥乡)。唐末三八祖名显,官两淮制置使,子习颜为临川县尹,继调虔化县令,北宋初择居雕峰(今宁都县钓峰乡)。其后播迁宁都乡村,成为宁都第四著姓,全县人口达3.4万多人。后裔分迁宁化龙下里、上杭、汀州、梅州、平远、兴宁、大埔、揭阳等地。

    《宁都氏十三修族谱》:先祖居甘肃天水县,严天明于唐景云元年(710年)从浙江桐庐县因商迁居宁都清泰乡洛口厚田。南宋分迁宁化及闽西,清代继迁粤和海外。

    《雩都澄溪氏六修族谱》谭氏先祖从山东齐国故都临淄迁江西抚州,寅郎于唐元和间转迁宁都石上斫柴岗。北宋仁宗间裔孙谭文徙雩都县澄江村。而后,斫柴岗、澄江谭氏遂迁宁化及闽西,继迁广东。

 

     《宁都安定郡氏九修族谱》:胡陈于唐后期避黄巢之乱,由中原迁江西永丰藤田,旋徙宁都小布,分为东派、西派。后裔万九郎等于宋末元初播迁宁化、汀州,又继迁上杭,兴宁、惠州、淡水等地。

    《宁都湛田氏三品事重修谱》:唐天宝间,宋梅衡号三品事由河南开封迁宁都湛田乡(在离湛田十里的牛岭有三品事墓)。另一支于唐代迁庐陵樟溪,宋才备亦名文高公遂迁雩都赖溪(今宁都赖村),发展成为当地逾万人著姓。子孙迁闽西、广东。 

    《宁瑞氏十二修族谱》:唐末五代初,蔡九承事号浚济公由长安调任虔州(今赣州)教授,经石城场迁居虔化松上里坪山(今在宁都长胜乡)。宋代之后迁宁化、长汀,继迁上杭、清流、仙游、兴宁、梅县等地。

 

    《石邑坊郭里礼源氏族谱》:景一公唐初武德间为南都金陵太守。传至六世孙储公,生子:天成、天礼,唐代宗时(762-779)徙石城场实竹坝,时属虔化县,后裔遂分迁广西浔州、闽漳州、泉州及粤东。

    《石城氏三、四修族谱》:高亿霞(一世祖)唐乾符甲午(874年)进士,为江右吉州判官。二世执之公讳珪字养晦,长子杉公字懋昭,后梁时迁石城烂泥坑。南宋后裔孙迁宁化淮土、长汀、上杭、兴宁等地。

    《石城胡坑氏八修族谱》:唐末积珍公先祖原居河南汝南,辗转迁到江西临川东门,后志明公定居石城胡坑开基。子宁迁宁化东门,其后思敏公迁浦城县水东桥、恩振迁崇安县、先德公徙宁化招德里七都福堂,遂有迁上杭、宁化、连城、永定、四川等地。

    《石城进贤坊氏九修族谱》:熊氏先祖楚国熊绎,至唐僖宗间有留公迁豫章,后周显德丙辰(956年)四官公徙石邑柏中里温寮。后裔于宋末迁建宁,遂分徙上杭、长汀、永定等地。
    《石城王坊太原郡氏九修族谱》:王姓始祖乔公隐居晋阳河汾,故以太原为郡望。至王邦字衡甫,仕后唐为两淮节度高邮军,敕封太尉,因世变解组归田,迁居江右西山。邦公次子先立迁居石城调琴里清音堡王坊(今木兰杨坊)。其后分居宁化凤凰、广东惠州、龙川、邵武、永定、梅县松源、潮州澄海、五华赤土、大埔、增城、惠阳、海丰、陆丰、东莞、清远及广西、四川等地。

    《淮阳郡氏十四修族谱》:彭姓先祖隋代从河南淮阳南迁吉州,宁都始祖自干阝子赞公因五季之乱,经吉州永丰沙溪徙廖源(今宁都蔡江山梨迳)。后裔分迁梅州、潮州、兴宁等地。

    《宁都氏三修族谱》:毛姓隋代之前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望族。唐代南迁庐陵永丰。伯生(生于北宋咸平间)从永丰建布迁宁都小布坪上,明正统七年毛槐迁长汀,后代又迁宁化。

    《宁都兰陵郡三一公九修族谱》:晋咸和间,避逆族乱,济阳太守裔公举家百余口南迁豫章建昌(今南城县),北宋继龙公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转迁宁都肖田乡肖家坳开基。宋末分迁汀州、宁化、兴宁、南雄等地。

    《宁都弘农郡氏首届大成族谱》:先祖唐末因战乱迁居吉水中鹄,后裔迁乐安招携杨家洲。七郎于北宋末迁宁都县北部芒东坑,宗周于绍兴十六年迁居东韶乡(今宁都属乡)。明末清初,分迁宁化、平和、揭阳、大埔、仁化等地。

    《宁都氏思荣祖房谱》:唐代中期,魏慕中字申之,由钜鹿(在河北省)迁江西,隐居南昌,南宁绍兴间,子元公登进士,除吏部给事,改授福建布政使司,上任途中适值世乱,择居石城县龙上塘台乡赖家庄。另一支魏祥卿于宗末经广昌株溪迁居宁都县城,《易堂九子》宁都三魏:叔子、伯子、季子系祥卿公裔孙。至元明代时,石城、宁都魏氏分迁上杭、五华、龙川、紫金、河源、海丰、饶平、惠州及广西、四川等地。

    《宁都西平郡氏族谱》:池裕郎字公余,于北宋初因避乱自河南经浙江迁入虔化县(即宁都县)西门鹅鸭塘,宋开宝元年继迁宁化县治平,明、清时,分迁揭阳大埔、饶平、程乡等地。

 

 

 

    《汾阳郡氏璜村族谱》:北宋初,河南开封郭氏因避战乱,南迁江西吉州永丰层山,南宋绍定间郭迁瑞由层山转徙宁都璜村(今属黄石乡),明代后,有迁宁化、清流、潮州、蕉岭及台湾等地。

    《天水郡姜坊氏十一修族谱》:祖辈从天水南迁江西抚州,二郎公于北宋景祐间随父千九公迁宁都县洛口圩南立基,取名姜坊。后裔经商外出入闽。

    《宁都池富氏合修族谱》原籍河南,北宋初彦卿公迁抚州广昌,郎仲公避乱旋徙宁都县石上乡池富村。明代有后裔迁广东。

    《天水郡氏五修族谱》:艾姓原籍甘肃天水,唐代避战乱南迁江西抚州东乡县,国太公于北宋中叶迁雩都县青塘乡开基,村庄定名艾屋坝,已传衍35代。清代之后有迁闽、粤。

    《雩邑武威郡氏五修族谱》:段姓发祥于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唐末段翊由河南开封至江西永新任县令,宋代吉一郎迁万安县,孙子璋公迁雩都车溪大段屋。明初,段诚携家入闽,居长汀城,为入汀始祖。后裔散居上杭、武平、连城、永定、龙岩、遂迁粤东、台湾等地。

    《寻乌澄江氏族谱》:凌氏系河北河间地区望族,三国时凌操是吴国名将。凌操第十九代孙凌吉为宋室重臣,南宋末年,受金兵追击,君臣失散,凌吉南迁择江西寻乌县澄江大顿凌富村开基创业,嗣孙于明代后迁广东平远、汀州、兴宁、梅县及广西、四川等地。
    《龙南氏衍真公派下族谱》:缪氏为鲁穆公之后,为山东兰陵望族。宋代缪衍真原居金陵(南京),任虔州(今赣州)邮镇司,解组后携二子居江西龙南县,支孙文广公于南宋淳祐间迁广东河源县,允宁公于元朝迁福建宁化县,后裔迁广东归善县、长乐县、海陆丰县、揭阳县、中山县及广西、四川、长沙、远徙南洋等地。
    《瑞金、石城、会昌氏联修族谱》:邹氏尊江阴刺史思道公为一世祖,列政公为唐元和乙未(815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从驾有功升太尉,食邑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曾孙沨字兴福,唐德宗癸未任临川剌史,因家宜黄,北宋仁宗间千一、千二郎迁瑞金武阳,后裔分迁会昌大洞、石城下迳,遂迁闽泰宁、长汀、宁化昭德里、建宁和粤龙川、程乡、兴宁等地。
    《雩邑氏重修族谱》:华氏隋唐时为武陵望族。唐代后期因黄巢之乱,南迁入赣,孝之公定居雩都,宋末一支迁往长汀,后裔留居宁化,上杭,连城,再分居广东惠州,韶州等地。
    《兴国颍川郡氏族谱》:南北朝时,中原“侯景之乱”,钟宠为梁临海令,他看到侯景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为避祸乱,携家眷从颍川长社(今长葛市)徙至江南,先驻脚虔州(今赣州),在岗下朝天坊(今天竺山)居住26年,其子钟匡复迁赣县潋江镇(今属兴国县)。钟宠五世孙钟绍京为唐睿宗朝任宰相,生四子:嘉銮、嘉壁、嘉王咢、嘉玮,传承至今已47代。 
    《石城井溪六修氏族谱》:荥阳郡。“怀帝变”,郑鹰从山东东莱迁豫章西山梅井坪,东晋义熙八年壬子(412年)复迁石城南桥岭。宋代再迁往闽粤。宋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状元郑獬(名入梅州客家名人榜)系赣南第一位状元,其原籍为宁都,而宁都郑玉付是唐大中九年(885年)由南桥岭徙宁都西关定居的。 

    《石城太原郡氏重修族谱》:“五胡乱华”时,为避战乱,温尚简从洛阳迁石城皀角定居,唐末,温南皋由石城迁宁化石壁,次子铜福生九子,分别迁上杭、永安、梅州,裔传蕉岭、兴宁大埔、陆丰、五华等县。


    赣南谱牒年代久远,数量繁多。现珍藏于十八个县、市、区民间的家谱,保守的估计不少于6000-8000种。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老客”最多的宁都县的家谱情况。 1980年开始开展地名普查,在普查试点过程中,发现从家谱中可以获得地名的名称来历、建村年代、何人始建等方面的可靠信息,所以在全面开展普查时,提倡千方百计寻找昔日家谱,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普查人员走村串户,深入寻找家谱。

    宁都是赣南一个大县(建县于三国嘉禾五年,元代升格为州、清代升为直隶州,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为专区),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现总人口73万,分布于26个乡镇、380多个村民委员会,4000多个自然村,全县有450个姓,其中“老客”约占80%。这些客姓均修了家谱。三年中,查寻到家谱1053种,计6000余册。在普查结束之后的“家谱统计表”中,详细记载了谱名、存放地点、修谱年代、印刷形式、保存人、册数,普查员姓名等。这是全省地名普查中查到家谱最多的县(普查中发现的家谱超过其他17个县市总数)。许多客家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学者予以极大的关注和重视。2001年9月,经劳格文博士、赣州地区博物馆刘劲峰研究员推介,得到(香港)全球客家崇正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博士和国际客家学会郑赤琰教授的全力支持,由宁都县客联会会长,副县长刘光文率领,赴香港举办了“宁都客家谱牒展览”,选择从民间收集的不同版式、不同姓氏的家谱50余种,100多册参展。这是内陆首次在香港举办此类展览,反响很大,获得好评。宁都县谱牒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特色,亦具有地方特点。

    辑自《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从谱牒看客家先民的迁徙轨迹

    从谱牒看客家先民的迁徙轨迹谈到赣南客家的源流,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是来自中原等地的5次大迁徙。他们是如何进入赣南的呢?大多数人认为是溯赣江而上,从水路进入赣南,却忽略了从陆路进入这一事实,即从抚州的乐安、宜黄进入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等地。宁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已从大量的谱牒中得到证实。

    宁都是客家先民早期聚居地。这里处于古驿道三岔路口,东经石城进入闽西宁化,南经瑞金、会昌可到达粤北南雄等地。由此,宁都也是客家先民向外发展的一个辐射点。据《客家学概论》称:客家民系孕育于赣南,赣南为客家先民的最早聚居地区,北来汉人的迁入,使赣南地区人口陡然增多,尤其是客家先民早期到达的北边几个县,增加的数量更为明显,其中宁都、石城、兴国、瑞金为甚。据罗香林的《中华民族客家的迁移和系统》、宁化的《客家风情》、梅州的《客家姓氏渊源》等专著和论文论述,下列40个姓,上溯源流历史均与宁都有渊源关系:李、曾、黄、陈、廖、温、刘、谢、赖、郭、罗、肖、胡、杨、宋、邓、邱、彭、崔、卢、黎、丁、严、郑、孙、古、王、管、戴、朱、谭、钟、魏、姜、符、潘、徐、董、苏、孔。这些姓氏大多在唐宋间定居宁都,宋代之后播迁闽粤,遂迁海外。下面根据由赖启华主编的《早期客家摇篮——宁都》一书中的有关资料,选择两例作简略介绍。

    孙姓:富春郡。据《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载,始祖原籍河南陈留,唐中和四年,领兵进驻虔化(今宁都),功封百将东平侯,遂定居。裔孙以公侯伯子男编立五房,名贤辈出,著名者有被誉为“孙氏五贤”的孙长孺、孙立节、孙  、孙勰、孙登龙等。伯房移居福建长汀河田,辗转广东紫金、增城、中山翠亨。1942年,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撰写的《国父家世源流考》,对孙氏迁入粤的历史作了翔实考证。1986年11月,江西省政府拨款在宁都马架坑原址修复“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  墓”。
  李姓:陇西郡。据《宁都陇西李氏九修族谱》载,基祖大四郎公,号子鱼,先世避世乱,由中原迁入抚州赤南门,子鱼敕封御史大夫,于唐朝迁宁都琳池定居。已传40多代。据福建、广东李氏族谱载,后裔于宋代迁往汀州、宁化、永定、武平、始兴、连平、平远、兴宁、南雄等地。
 谱牒,即家谱,是一个姓氏家族记载本族情况的资料。它起源于战国,至唐代续谱之风盛行。在记述家谱的方法上,出现了不同的主张和建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但内容主要有3条:其一,记载了家族迁徙。一般都记载了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以及辗转行程的路线、奔波流离的苦难情景等。其二,记载了名人传略。一般家谱都记载了本族较有影响的人士,包括学位、官职、事迹等。其三,记载了当地的重要事件。一般家谱序言中记载了家族的兴衰、社会变革、病祸灾异等情况。保留在赣南各地的家谱,让我们了解了不同宗族、不同时期的历史、社会、风俗情况,为我们后人研究客家源流提供了佐证。(余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