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分钟读懂中国书法

 汕头能率 2018-02-13

说起书法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从小上的书法必修课?

是新年前夕写的春联?

还是旧市区店家门口的招牌?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写得不好不打紧

但你至少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甲骨文发明以来

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

篆书隶书、草书

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的众多书法家和书法作品

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

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但是一般认为甲骨文并不算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的象形文字,这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纸和笔。现代有的书家有把甲骨文引入当代书法,想法不错,但做法值得商榷。

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周朝末期,在石制物体上

铭刻文字开始出现

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表现出了

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

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

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的统一文字:小篆

小篆字体优美、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和可随意添加曲折,一直被很多书家青睐。不过小篆原来是写在竹简上或刻于金石之上,用于金石印章是适合的,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味道会同原来有很大不同,一不小心就韵味全无。

小篆一直在中国

流行到西汉末年

之后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虽然在纸发明以前,有碑碣出现,但就实际看,日常书写,碑碣毕竟是极少数的,而且书写载体和最后刻写也是会发生变化。碑碣的出现,是书法产生的雏形,出现了幅的展示和构图的体现。

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

汉朝还新出现了草书

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

草书始于汉初,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是书法艺术走向个人风格阶段的开端。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这时主要也是书写在竹简上的,后来书写在纸上的章草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时纸才逐步成为书写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载体,直到今天。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体势舒展,行云流水。

纸的发明期是“书法”成为一门真正艺术的断代期。因为书法讲究神韵、章法和印章,此三者只有在纸上才可以获得统一和发挥到极致。

楷书产生于汉末,定型于魏晋,这是在纸发明之后不久。当时的技术条件还很落后,纸的技术完善也不会如今天一样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需要有一段时间。这正是楷书形成和定型时期。

行书最晚

不过也产生于汉末

是楷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不易辨认的不足。代表作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

就实际来看,行书最为古人偏爱,这主要是书写便捷明晰。至王羲之后,在书法上更多展现的也还是行书,这主要是因为容易辨认和富有变化。毕竟书法写的是字,不是抽象画。至于“行楷”和“行草”,应该说是行书的不同趋势而已。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法古”,即向古人学习书法,只有不断临写古人留下的书帖,才能真正练好书法。南宋的姜夔在自己的书法论著《续书谱》里写到“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古代的书法家,基本都经历过向古人书帖学习的过程,比如我们熟悉的草书大家怀素,刚开始学书法“不师古”,始终摸不到书法的窍门,后来有机会看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作品,又欣赏学习《曹娥碑》等名碑书法,进步一日千里,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所以,想要学好书法,就一定要去看,去临古人的书法。不过由于相隔的时间太长,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古代书法家的手迹了,看碑帖就成了向他们学习的唯一途径。


今天为你献上一份书法大礼

《笔墨千年》系列

本系列精选历代名碑名帖40余种,第一辑十种已经出版

在这套碑帖里,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艺术价值最高的书法杰作,这些作品横跨千年的时光,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座不能错过的宝藏。

本套碑帖内文精心设计,含全彩1.2米超长拉页设计,用心为读者呈现更震撼的视觉盛宴,感受更多丰富细节。

王羲之兰亭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