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談修行

 灵性真理追求者 2018-02-13

      雲 開  ~ 一九八八年二月

‧ 前言 ‧

 從童年談起

  小時候一聽到「修行」這個名詞,總會聯想到身著袈裟的和尚或身穿法衣的道士。「修行」好像就是出家人的專用名詞,與一般人無關。當時我對修行者的概念是深山古廟、吃素、獨身主義、拜神佛、唸經、打坐、數唸珠、吹法螺、手持怪異的符籙和法器做出奇特的動作。總之,修行者的舉動和作風是與眾不同的,如非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就是與世隔絕孤寂。這些使我當時對週遭的事例產生了很嚴重的誤解,在那時的童稚心靈裡,罩上了一片疑雲,下意識裏對於「修行」產生了強烈的疏離感。

‧ 勝緣 ‧

  直至年事稍長,對於人生的苦痛和煎熬,稍能理解和體會。加之隨著年歲的增長,童年的天真無邪日漸消褪,煩惱和痛苦的感受也日益頻繁了。生命的意義和使命等諸多疑問,也因此在內心中醞釀著。自大學時代起,開始正視這個問題,當時正接受現代科學洗禮的我,不禁自問:「科學能否解決人類心靈的問題?」經過一番的比較和推論後,我作了一個粗淺的結論:偏重於物質的科學,無論是如何的昌明,並不能解決人類心靈的問題,也無法填補我心中的空虛和無奈,充其量只能為人類心靈和宗教的問題提供一些佐證罷了。既然科學無能為力,就應該另求他法。而宗教這個陌生的領域,或許值得一試。為此翻遍了許多宗教和玄學的書籍,也曾被它們的神奇、玄理、功利及道德規範……深深地吸引過。或許是機緣的關係,就是很少看到有關「安心」的論述。雖然它曾一度令我非常嚮往,但是內心仍舊動盪不安,生活依然缺少順適。爾後在某一個機緣裏,我很幸運地認識了 耕雲導師,開始學習正法。除了語言文字的方便外,更有「以心傳心,體現安祥」的教法。這無疑是禪的真血脈。至此我才肯定我已找到我所要找的,不須再尋尋覓覓,這就是我終生的歸宿了。

‧ 主題重現 ‧

  耕雲導師直示安祥,並一再強調安祥的可貴,可是我總是無法保持長久,離開 恩師不到一天,安祥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為此深感困惑。經 恩師開示後,始知自己業障深重,須好好修行一番始可。因為安祥決不與錯誤和罪惡同在,安祥只有在純潔光明、無私無我的心田上,才能生長、茁壯、開花、結果。至此「修行」一詞,重新在腦海中響起,並賦予嶄新的詮釋和界定,童年時代的誤解也因此渙然冰釋。

一、修行的意義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修行的目的在於淨化心靈、提升人格的素質與內涵,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熔鑄。其過程乃經由生命的覺醒,進而到達生命的圓滿。它踐行的起點就是 耕雲導師昭示的「凡不可告人之事絕對不想,凡不可告人之事絕對不做」,也可以說凡令心不安的想念行為,都應一一修正。因此凡屬於黑暗的想念(情緒)行為如憂慮、恐懼、猜疑、不滿、報復……均應一一揚棄,而只發動光明的想念和行為,如同情、喜悅、樂觀、慈愛、寬恕……。在不斷的修正中,完成生命的淨化和覺醒。

二、修行的重要性

  撇開現實的生老病死諸苦不談,也撇開超現實的宗教、神道不談,純以理性的觀點而言,物理學的「作用力恆等於反作用力」的定律,其解釋宇宙現象的能力,早為科學家所肯定。人的想念行為基本上屬於生命能轉化的一種現象,其作用因屬於較不具象的範疇,故少為人知,但其作用和影響仍脫離不了這個通則。也就是想念行為的內涵和品質,將伴隨著其反作用力的影響,而決定人的升沉、苦樂和榮辱。這種反作用力的影響是短暫的或單次的嗎?其實不然。我們再看物理學的另一個定律--「慣性定律」,其最簡單的解釋是「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由此推論,除非想念行為的內涵和品質另有修正或改變,否則將持續它原有的狀態與走向,當然它的反作用力的影響仍將繼續不變,就因此而塑造了人的命運。在這種「由作用力到反作用力,由反作用力而演變成另一作用力」,「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的無限循環下,若不思改善,則這種動向的慣性所形成的「業力」實在很難擺脫。如果人想當家作主、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不想糊塗地過一生的話,修正想念行為是唯一可行的途徑。而且若能真實修行,則以往所犯下的罪業,亦可「重報輕受」;如若不然,等惡報來臨,雖呼天搶地,亦無可奈何。由此可見,「修行」並不是專屬於某個宗教、地區、時代或某些人的專有名詞,而是每個人的人生所不可或缺的目標和使命,生命的意義全然在此。離開「修行」之外的一切努力,它的成果都將化為虛幻,縱能綻開出美麗的花朵,但得到的只不過是短暫如彩虹一現罷了。其最終的下場,一言以蔽之,只是「虛受勞苦」而已。

三、談修行的動機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就世間法而言,在相同的努力下,由於動機的不同,其所獲致的成果將隨之而有所差異。一如火車開往的方向不同,它所到達的目的地也截然不同。由此可見動機(因地)的重要性,值得我們再三的研究和商榷。修行也是如此,有人修行為了喜好神奇,有人為了追求知識,有人為了追求福報,有人為了擺脫煩惱……,動機不一而足,當然其結果也會迥然不同。有的誤入歧途,有的徒受勞苦,有的得少為足,這些都是發心不正、因地不真所致,故修行首重動機純正。什麼是正確的修行動機呢?就是淨化心靈,唯求心安無愧,活在安祥裡,達成生命徹底的覺醒──成佛。

四、修行的時間地點

  古德說「即心即佛」,可見修行的主體在於「心」,既非肉體,亦「不假外求」。既然修行的重點是「修心」,就可不拘身體處於何種狀態,無論何時何地皆可修行了。有人或許會認為:動時不可修,靜時才可修;離群索居才可修,十字街頭不可修;坐時可修,立時不可修;閒時可修,工作時不可修;靈氣好可修,靈氣壞不可修。這些都是著相的說法,並不瞭解修行的真義。有些人甚至把修行誤認為只限於靜坐、唸經、唸佛,凡是遇到人、事、物的干擾,就生氣、不滿、排斥,以致於愈修行愈增長我執、法執,煩惱也越加厚重。

五、修行的方法

  (一)了解虛假的自我:人終其一生為了自己,但真正瞭解、認知自己的畢竟不多,我這個人有那些罪惡、錯誤和缺點?有那些優點?這些問題恐怕一時都很難回答出來。既不知自己的缺陷,修個什麼?從何修起?不知道這些,要想修行就很難了,而且很容易落入「假修行」的歧途。人若想修行,可用反溯法去挖掘自我──我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我的煩惱和痛苦是如何產生的。我若要修行,它(修行)的目標和理想為何?方法如何?它的導向又是如何?若不問這些,盲信、盲從、盲修、盲練,非但對心身無所裨益,甚至很容易誤入歧途。

  (二)觀心:「心為形主」,一切的意識和行動均生於心,而心就是我們修行的主題。為了能契入這個主題,就有必要時時刻刻瞭解目前的心態,而觀心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自己的心目前是惡人當道?善星高照?風和日麗?急風驟雨?萬里晴空?或是晴時多雲偶陣雨?……,有待您細察、管帶,甚至瞭解煩惱的起源,並且思考修正之道。達摩祖師有言:「若不觀心,法無起處。」不是嗎?

  (三)反省懺悔:反省懺悔真正的意義,乃在期勉一個嶄新人格的誕生。因此若不改過,反省懺悔將會落空。反省懺悔並非沉溺於往事的陰影,而是要抱著「昨死今生」的理念,去改造自我,開創光明磊落的未來。它的方法是發露以曝光,由勉強到自然地去擺脫舊有的壞習性。

  (四)做個正人君子:所謂的「正」乃是不偏、不倚、不歪,才有執著,即有所偏。它的界定應該引用廣義的解釋。很多人對於正人君子的認知只侷限於「行為」而已,殊不知「心念」的「光明正大」更為重要。凡一切的不滿、貪念、恐懼、嫉妒、屈從本能……,均應一一修正掃除廓清,使之如萬里晴空,陰霾盡消,保持光風霽月心懷。

  (五)自覺:覺醒是生命昇華的動力,人的墮落往往由於沉迷物慾而不自覺地活在錯誤中。古德說:「主人公,『諾!』惺惺著!『諾!』他時異日不受人瞞。」顯然地,修行若想有所寸進,必須隨時提昇自己的覺醒度。而覺的對象不是別人或相對的一切,而是自我。 恩師開示:「自覺、覺自,覺無不自,自無不覺。」又說:「守本真心。」若不自覺,何得「觀自在菩薩」?

  (六)反機械性、反慣性: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不斷的生活和學習中,除了生理機能的機械性外,在心識的活動上也產生了慣性,人就在這種機械性和慣性的擺佈下迷而忘返,它才是人們心靈的枷鎖。為了求取真正的自由和解脫,就必須反機械性和慣性,使我們成為肉體和感官的主人,而非奴隸。

  (七)統一心念:佛經云「制心一處,事無不辦」, 耕雲恩師也說:「當人把全生命、全理智、全情感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在這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生命的花朵,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在都說明統一心念的重要性。大部份的人煩惱重重,猶如萬馬奔騰,若不改弦更張,集中心念,而任其自由發展,則不但將埋沒自己偉大的智慧,同時也將日漸侵蝕掉生命的華彩。

  (八)保持安祥:安祥是法的「現量」,本心發露的現證,它是真修行人致力追求的心態。時刻保持安祥的人,將日益擴張生命的磁場,待機緣成熟,自然桶底脫落。所以 恩師說「保持安祥就是真修行」,又說「能長時保持安祥,悟自在其中」。

六、良師益友

  凡有志修行的人,應善擇良師益友,並時加親近,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發心修行的開始,因智慧未開,法眼未明,仍需他人提攜引進,若有幸能多親近善知識,可保一路順風,若不幸跟錯了人,只有蹉跎自誤,甚或增長邪知邪見,誤入歧途,求升反沉,豈非咎由自取?因此修行不可無良師、益友,否則閉門造車,錯誤難免;而師友的選擇則更須睜開雙眼,以審慎和理性的態度詳加斟酌。

七、修行的助緣

  人生原本就充滿苦難,修行的效用就是可以擺脫這些苦難。有體驗的人都知道,在修行的進程中,往往會遭遇或多或少的障礙或魔難。有的是肉體上的,有的是家庭上的,有的是工作上的……,這種種現象往往是過去黑暗的重現或是業報提早到來,是給我們反省懺悔及償還人生負值的機會。若因此懷疑退轉,實在可惜。殊不知這乃是一個關卡,若能咬緊牙關,盡心盡力地去突破,則心態將為之丕變。故試煉常為另一個心程的開始。再者,有些人的生活經常遭遇惡緣,苦難較一般人為多。但若不被環境打倒,肯勇敢奮鬥,苦難反而可激發無比道心,成為修行的一大助緣。生活在逆境中的人,修行往往較生活在順境中的人容易得力,就是這個道理。

八、心存謙虛

  恩師說:「魔的標誌就是『我對』。」世間不少的錯誤和罪惡就是在「我對」的情況下,不知不覺中犯下的。在我們週遭的人中,很少聽到有人真誠地說自己很差勁,十之八九都認為自己是個十足的好人,不偷也不搶,一生中除了幾件憾事外,其他的應該是無可厚非了,說來理直又氣壯。即使是個作奸犯科的人,仍有不少理由為自己辯護,認為自己情有可原。縱使自己有自知之明,但絕大部份人仍不願舊事重提,觸到自己內心的傷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這種「自以為是」的窠臼裏,不斷地重複著錯誤和罪惡,而不知擺脫。因此,談到修行,總認為應該是唸經、拜佛、學習高深佛理、追求神通妙術、體會神奇的境界或採取超乎常人的思想行為。對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至簡至易的信條,反而忽略了。一談到反省懺悔或修正想念行為,多半都會認為這是說別人吧!不是說我吧!若再進一步點醒他,說不定就會覺得被侮辱而生氣了。「難道我有這麼差勁嗎?」「像我這麼善良、有正義感的人,在現今的社會裏可不多見啊!」「我想大部份都是別人錯,我錯的地方並不太多。」「他怎麼這樣做,真差勁,想來就生氣。」試著客觀地想一想,持這種論點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有了上述毛病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往往好高騖遠。抱持這樣的觀念,若不是浪費生命,就是誤入歧途。事實勝於雄辯,「為什麼修行很久,而無法體會安祥和禪味呢?」「為什麼既曾體會安祥,卻無法保持長久呢?」顯然地事出必有因,「到底錯在那裡?」而這個答案實在有待您我自己虛心地去探索了。

九、心常不輕

  對正法有信心的人都會認為這是至高無上、尊貴無比的偉大事業,人生再沒有其他事情比這件事來得更重要、更迫切了;甚至宇宙中再沒有比這件事更崇高偉大的了。就理性的觀點而言,的確如此。但學人往往因此派生了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以為我能接觸正法,是因為我比別人強,比別人高級,因而心生傲慢,輕視他人;也有人學會了一些佛法的概念,就拿它當標準來衡量週遭的人、事、物,並拿來要求別人,以致生氣不滿,結果更增加修行的障礙。為了避免這些障礙,我們應該建立這樣的理念:修行是為了消滅自我的業障與執著。而學習吃虧和卑下的雅量,則為消滅我執的好方法。修行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想得到什麼或是勝過別人、領導別人、受別人的重視,而是要放棄自己的主見,將自己的心和宇宙心打成一片。

十、意志力(心力)和修行

  在修行的過程中,「勵志勉行」為一不可或缺的功夫。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習慣和執著大都已是長久歲月的累積,想於短時間改變,恐怕不是易事。有些人表面上是一位老修行,但是他缺乏堅強的意志力,所以時間流逝了,實質上他並未獲得太多的法益,甚至依然故我。縱或有成效,也只是一壺永遠煮不開的水。為什麼呢?沒有正確的努力,修行固然不會成功,就算方向正確而沒有堅持不斷的努力,修行仍然不會成功。同理,知而不行,還同未知。這其中的關鍵何在?就在於您我意志力(心力)的強弱罷了。

‧ 結語 ‧

  佛經有言「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佛法的妙用乃在於因病予藥,期能藥到病除。如果病已痊癒,卻繼續服藥,顯然不是智者。反之,若不知有病,或是有病而不肯服藥,無疑地,苦厄難免。基於這樣的認知,本人不揣淺陋,列述以上個人粗淺的心得,期與大家切磋共勉。其實本文仍嫌囉嗦,我們看 耕雲導師給台南禪學研究會成立的賀詞,何等的直截了當,有關的病因和藥方,均已全盤托出,若行得徹底,保證您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最後恭錄 耕雲導師偈語與諸上善人共參:

    不立文字義何云 如藤倚樹攀緣生
    名色六入成言思 從此心國不太平

        ※ ※ ※ ※

    桶底脫落句最親 八萬四千總是塵
    掃卻此心原無者 與佛何嘗差毫分

        ※ ※ ※ ※

    泥牛入海斷命根 澈底粉碎不留情
    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