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诫子书》诸葛亮

 邈思遐想 2018-02-13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四课——《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五十四岁临终前写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特别有名的名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人生指南。

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一些关键字词学习的要求更高一些,但是在字词学习的同时,同学们也应该学会感知文章的美感,感悟中国传统美文的魅力,还要能够对其中所蕴含的传承千载的人生哲理有所领悟。这篇文字不长,仅仅八十六个字,我们来读一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八十六个字啊,最重要的其实是两个核心元素,一个是“”,一个是“”。

我们知道,由于古代汉语讲究对仗的原因,文言文的写作手法中,对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而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文意就很有帮助了。《诫子书》的学习中,同学们同样可以从对比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线索,比如文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能否通过文章中对称的句子找到与其相反的概念?显然“淫慢”、“险躁”两个词便是如此。课文里注释“淫慢”是放纵、懈怠的意思,“险躁”是轻薄、浮躁的意思,都是从反面来补充强调静的价值。只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倘若“淫慢”、“险躁”则会导致用心不专、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种对比并不仅仅是学习字词的要求,更是从内容上对“静”的价值的深度开掘(开掘,指挖掘;文艺上指深入地探求并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特性、社会意义等。)

另外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古文表达上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义反复。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都是如此。诸葛亮在这里反复地强调,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倘不珍惜,年华就会随时间流逝,意志就会随岁月消磨。

对于课文的字词与文意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之后,郦老师呢就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临终之际还会写下这封信,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篇《诫子书》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诫子书》其实属于家书的一种,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的信;而家书呢,则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孩子们应该有谁来教?谁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怎样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家庭,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人生课题。对此呢,中国传统儒学倒是给出过一个比较不错的答案,这个答案也曾经被千年的时光与纷繁的社会实践所验证过。其效果就人类已有的过往历史来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这就是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家庭教育。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母,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因此,历史上许多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对子女耳提面命,即使在临终之际也不忘嘱托。像东汉郦炎(郦炎(150~177)东汉诗人。字文胜。范阳人(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曾为郡吏,州郡察举孝廉,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都不就,后患疯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产儿的妻子被惊死。为妻家诉讼入狱,死于狱中。)便为尚不足周岁的儿子写下了《遗令书》,东晋嵇康临死之前也给自己的一双儿女写下《家诫》。再比如这里的诸葛亮,还有明代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都是如此。他们将自己对人生的诸多感慨,通通融入在家诫、家书之中,希望孩子能够把优良的品德不间断地传承下去。

古代的诫子书呢,几乎无一例外地从来不把孩子的功课放在第一位,而是重点关注他们的性格养成和做人之道,教导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来看看诸葛亮另外一篇写给他的哥哥诸葛瑾的家信,这封信里只有短短四句话,“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说儿子诸葛瞻今年已经八岁了,聪明、智慧、可爱,但诸葛亮自己呢却觉得他成熟得太早了,将来恐怕成不了大器。你看,在诸葛亮看来,孩子就应该天真烂漫,随着本性、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这也恰如梁启超所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因此啊,可以说诸葛亮留下《诫子书》的用意,其实也正是这篇文章一开头便表明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的谆谆教导,便是告诫孩子要静、要守静、要宁静,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因此,他特别强调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真是颠扑不破的人生至理啊!诸葛亮在这里讲静,其实有两层深意:第一呢,是临事之静,就是说遇到事情不仅要安静,而且要宁静,镇定。《三国演义》里写到《空城计》,虽然是小说中的描写,但所营造的氛围、气场,恰恰特别适合诸葛亮这种气质的。第二呢,则是指要养成生命的一种姿态,修炼出静穆的伟大。诸葛亮的这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来便直接生发出曾国藩的家训名言,“未始非宁静致远、精思通神之地。”而关于静,曾国藩还有一句有趣的哲理的名言,叫“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静啊,不是痛苦而是快乐;不是隐忍,而是超脱。静穆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所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大家都喜欢在网上说,我想静静。开玩笑啊。20世纪9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跳高沙皇布勃卡,这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天才人物,曾35次刷新世界纪录,连获六届世界锦标赛的冠军。然而有段日子,布勃卡却遭遇了运动生涯的瓶颈,总有一个高度无法跨越,他自己也不清楚原因,只觉得一看到那个高度就心慌意乱,使尽各种办法也没用,这简直成了他的心魔。直到有一天呀,一位老教练对他说,孩子,你起跳前闭上眼,静下来,让心先跳过去。后来布勃卡回忆说,正是受益于这句简单之至的话,以后再也没有高度能阻拦他了。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如何静下心来让自己能够安神静气地面对内心,拷问自我,如何能够慢慢沉潜、慢慢来,则是一个非常需要坚守之事。一旦有了足够沉静的心,远比毛毛糙糙地做一堆事要更有意义,也更有效果。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有人也质疑过,这样做真的值得吗?当然,这或许是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措施,而且战略上的成败得失可以是讨论的,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却已是千古彪炳。当他到了晚年,临终之际,对孩子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就是说如果你一放纵,时间过去,生命就像枯萎的花朵,有些花还没绽放就凋零了,都对不起来这世上走一遭啊!

中国人不同于西方文化,一般不太会直接表达爱,让孩子说我爱你很难,让家长说常常也觉得很别扭,因此往往会通过书信、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因此我们说中国的家书家训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独特的历史智慧与人生智慧,我们也因此希望今天的同学们在重温古代先贤这些富有人生智慧的文字之际,能够真正感受到那滚烫的殷殷之情。

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下次再见。语文启蒙不见不散!

《诫子书》诸葛亮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14: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