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〡孔见:古代文化中哪些问题对书法的影响重大?

 昵称37263053 2018-02-14

作者〡孔见

(图片均为孔见书法作品)



01


首先,我认为今天有些人把中国文化的“源”定位在儒家和道家是不准确的。中国文化的“源”在巫史文化,也就是在尧舜禹时期,北方的文化叫史官文化,南方的文化叫巫文化。


后来北方的史官文化战胜了南方的巫文化,并随之融合在一起,延续下来到了夏商周,中国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东周末年出现了老子和孔子两个伟人,对于中国史官文化传承产生了重大作用。


老子是周朝最后一位史官,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老子在学术和地位上远远高于孔子,也年长孔子20岁左右。老子提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认为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阶段,当时的制度已经进入了不可挽回、分崩离析的状态,他放下当时社会的弊端,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




而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周礼,提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学问,明知无为而有为之,他的思想被他的学生传承下来。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继承尧舜禹时代的史官文化。


在春秋战国这个国家分崩离析的状态下,出现了不同的救世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寻求治国之道的过程中,形成了百家争鸣,而其中最受推崇的是老子的思想,其次是孔子、孟子的思想,还有鬼谷子的、兵家的等等,主流思想是老子思想和儒家思想。



老子的思想又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避世思想,一派就是以韩非子为主的法家思想。随后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李斯等到了秦国,辅佐秦王统一天下。


接下来到董仲舒,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他的思想还是包含儒道融合的成分。有着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截然分开。



在书法艺术这样具体的事物面前更加如此,孔子的思想是“游于艺”的,平素人们会习惯性的理解为像艺术这种东西,知识分子只可当作爱好把玩而已,要将主要精力放在齐家治国之上。


我认为不单单如此,根据文献的考证与分析,孔子十分热爱艺术,甚至痴迷。他精通音乐、诗歌,认为文人在艺术的海洋里应该像鱼儿一样自由的遨游,艺术对于文人君子像水能承载鱼儿一样必要、不可或缺。



老子的思想,再传到庄子的时候认为在社会处于动乱而无法挽救的时期,知识分子只有顺其自然,洁身自好,不要同流合污,让自己置身山林,将心放在艺术修养上,得到自身的清静无为,就是物外游。


孔子的思想从教育角度提出了书法是综合教育的一个必要内容,老子的思想揭示了一阴一阳为之道的哲学原理,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同时为知识分子在社会特殊时期把艺术作为生命和追求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根据,这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种思想在军人中也有,《孙子兵法》之《计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02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艺术需求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首先中国书法艺术是传统艺术,是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因此它的整个过程是在中国特殊文化大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他离不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长过程与环境。



在这些文化范畴的总体生长环境中,中国书法确定了基本技法和审美观。按照中国文化大背景的需求,它与中国的文人艺术和社会生活共同生长,并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人文建设发挥了自己的文化艺术作用。


因此,它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今天,我们要看到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特殊生长过程,同时根据今天的时代要求,有条件吸取古代书法艺术营养,笔墨当随时代。



它不再是君子之艺,但它应该把古代文人君子的修养和精神风骨继承下来,同时大胆的进行技法、技巧和表现形式的革新,使书法艺术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文明、文化的发展服务。


排版〡优米


ArtTree雅趣艺术馆,是一个结合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复合空间,除不定期提供艺术展览,课程,工艺品,艺术沙龙,亦介绍国外的艺术家及作品,并把中国的艺术家带向世界。雅趣传递美的概念,以不同的方式在公众平台呈现,致力于艺术生活化,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雅趣承办了商会协会高端会所的各类活动和聚会,完成了一次次艺术与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 有一种爱叫点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