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医前以为只有癌症治不好,学医后发现感冒都治不好”

 caikk 2018-02-14

60岁身体硬朗的老人,因为感冒进ICU、装人工肺,到撒手西去,一共29天。


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以随时拿出一百万左右的流动资金,夫妻俩在北京有房有车,父母在老家也有房有车,女婿是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作为北漂,能有医院工作的人脉。


但是,在人祸面前,中产阶级们半辈子的努力,一下子变得苍白无力。


父母正在逐渐老去,幼儿嗷嗷待哺,因病致贫,离我们如此的近


  • 我父母没有商业医保,而他们的年龄早就无法再购买保险了(即使有也并不划算);


  • 我手里没有充裕的现金流,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只能卖房,但远水能救近火吗?疾病面前,一天都是生死攸关;


  • 身在北京,但是北京有什么好医院?最好的科室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 即使知道,也未必能挂上号,更不用说床位——我没有任何的医疗系统资源。其实,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真正如何,在医疗系统才能体现;


  • 有人吐槽作者的就医流程,但换了我,我做的或许还没他一半好,毕竟看起来不过是一场感冒而已啊;


  • 甚至,我没有基本医学常识和防病知识,文中作者做的将孩子隔离、戴口罩,我都是不屑一顾的;我也一直以为,流感熬一熬就能过去,根本没有当回事儿过。


我的父母正在老去,而我什么都不知道。


文中的作者,收入是全国的1%,研究投资茅台和区块链,也一度以为朝阳医院是区级医院。


我们自诩是不被花花绿绿的养生知识忽悠的知识人,看不起每天转发这些东西的老人,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为什么这篇2万字长文刷屏?因为太戳中我们的焦虑和软肋了。


以前看过学医的朋友说,学医之前以为只有癌症这样的绝症治不好,学医后发现,其实连感冒都治不好


世界上90%的病,都无药可医。


文中的事并不是个别现象。2016年年初,广州一对夫妇的女儿因流感转化成肺炎,在ICU住了2个多月。


夫妻俩10年的积蓄,2个月消耗殆尽。一个月的工资,不够支付1天的医疗费。


“亲戚告诉寿衣店主,人是因为感冒走的,还以为店主会很惊奇。谁知店主一点都不意外,说感冒已经害死好多人了,从发病到走时间都很急。”


最痛苦的,可能还不是突然离开,而是看着他们的生命慢慢流逝,却无能为力。


有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来尽可能预防这一切的发生呢?


1.父母的陈旧观念,正在杀死他们自己


岳父身上发生的一切,在开窗的那半小时里,其实就已注定。


作者写的这一段,很有深意:综合素质最优的人,在家却不是说了算的那个,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不是脾气大,就是有道理。



我们都知道,让父母听自己的有多难。


  • 我爸爸有高血压很多年,一直都不肯吃药,痛风发作时脚都不能走路了,一边吃药一边继续喝酒吃肉。


  • 我妈妈一天转发20多篇养生文,我给她买了多本正规医学的书,并让她关注了几个良心正规公众号,今天她和我说,她觉得这几个公众号是假的,故意哗众取宠的,因为和她之前的认知都完全不一样。


  • 我奶奶正因穿的少,得了支气管炎躺在医院里十几天,她并不信任医生,觉得住院是在讹钱,非常不情愿配合治疗,继续穿着毛衣开着窗(坐标没暖气的南方)。


巴菲特说:“习惯是如此之轻,以至于无法察觉。又是如此之重,以至于无法挣脱。”


他们总觉得自己仍然可比肩30岁,仍然把年轻一代当成孩子,作为苦过来的一代,最不愿意相信的就是自己“不行了”。


如果你执意争执,他们就会大骂你不孝顺。


孝顺孝顺,在他们看来只要顺,就是孝。


叫醒装睡的父母,真的是太难了。


这必然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但你要慢慢的打磨:你比他们多的是开阔的眼界、先进的社会经验、最新的消息来源


  • 当他们早上五点站在北京的医院门口等着挂一个普通号时,你早就通过网络平台预约到了当天的专家号,只需准时到达;


  • 你知道爱莎普斯之流是假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 你可以轻易地上网查到:朝阳医院是当年sars之后重点建设的呼吸科,同仁的眼科、耳鼻喉科全国顶尖;天坛医院看神经类等。


2017最新公布: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


退一步说,其实两代之间的家庭矛盾,大部分是因为年轻人不够权威:


  • 婆媳矛盾,还不是儿子说不上话;


  • 老一辈对小孩瞎教育,不也是年轻人在家里不够权威,老人根本不信你;


当年轻人成为家里的权威时,很多原有的矛盾点,其实就烟消云散了——无数的生活摩擦无非就是观念差异。


实在不行,你可以强硬一点,反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中作者的前同事,就直接把不愿意戴口罩的老人送出去住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她家,或许结局也不会如此。


照顾父母情绪,在此刻是最无用的。


2.相信医生,相信专业


在产妇生孩子遭遇婆婆保小不保大时,往往群情激愤:请和医生沟通,医生不希望你死!


这个道理换个情景,却又忘记了。


很多人不信医生:觉得医生拿回扣,不好好治病,觉得医生总是在恐吓自己。


网上看到过,胃里插着管子禁食的病人,非要偷偷吃东西,把自己噎死了。


一个朋友A得了高血压,不愿意吃药,所有人都建议他去中医院看——反正看了一个月了他的血压仍然没有下来。


这和老一代的思维又有什么区别呢?


另一个朋友B,有点不舒服就爱往医院跑,体检结果下来她是最好的——基本没毛病。


她也是唯一一个将所有需复查的体检项目完成复查的。


为什么就不愿意相信985本硕博出来、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而愿意去相信隔壁没读过书的老太太、花花绿绿丑到要死的传谣公众号。


为什么不能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没有哪个医生会希望提高自己医院的死亡率——每年都是有考核指标的;也没有哪个护士不想好好帮助你——你早点出院,她们乐得轻松。


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工资真的很低,并没有回扣可拿,工作压力极大、强度很高,基本都有胃病,还随时可能遇上医闹。


3.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其实在北京刚开始流感肆虐时,就科普过打流感疫苗,可惜力度远远不够哪个明星的花边新闻来得大。


早点打了疫苗,哪怕感染上了,程度也会轻很多。


中国最高发且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但重度雾霾天戴口罩的人却极其稀少,还不乏选错口罩的。


  1. 平时生活里做好防范:该戴口罩就戴,该打疫苗就打,不会少块肉,但关键时刻说不定可以救命。


  2. 老人无小病,健康无小事:别让老人作,不然神仙也帮不了你。


  3. 平时注重锻炼:免疫系统才是真正能够保护你的屏障。


  4. 买保险:中国人买商业保险的意识非常薄弱,我自己很长时间内也觉得是忽悠人的,而不被疾病打垮,经济实力是支撑的基础。


医保的上限是20万,基本不能报销ICU的项目(ICU贵在设备、用药和频繁的检查,这些基本不在报销范围内),如果有经济实力,这些保险都有必要:


  • 重疾险

  • 消费型医疗险

  • 住院险

  • 定期寿险


注意,越早买越好,年纪越大受限越多。但千万研究清楚再买!


无病无灾,健康到老,自然离开,可能是上天对每个人最大的祝福。


在啤酒里加枸杞吧,真心的。


作者:十元:曾就职于硅谷互联网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