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身体硬朗的老人,因为感冒进ICU、装人工肺,到撒手西去,一共29天。 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以随时拿出一百万左右的流动资金,夫妻俩在北京有房有车,父母在老家也有房有车,女婿是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作为北漂,能有医院工作的人脉。 但是,在人祸面前,中产阶级们半辈子的努力,一下子变得苍白无力。 父母正在逐渐老去,幼儿嗷嗷待哺,因病致贫,离我们如此的近。
我的父母正在老去,而我什么都不知道。 文中的作者,收入是全国的1%,研究投资茅台和区块链,也一度以为朝阳医院是区级医院。 我们自诩是不被花花绿绿的养生知识忽悠的知识人,看不起每天转发这些东西的老人,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为什么这篇2万字长文刷屏?因为太戳中我们的焦虑和软肋了。 以前看过学医的朋友说,学医之前以为只有癌症这样的绝症治不好,学医后发现,其实连感冒都治不好。 世界上90%的病,都无药可医。 文中的事并不是个别现象。2016年年初,广州一对夫妇的女儿因流感转化成肺炎,在ICU住了2个多月。 夫妻俩10年的积蓄,2个月消耗殆尽。一个月的工资,不够支付1天的医疗费。
最痛苦的,可能还不是突然离开,而是看着他们的生命慢慢流逝,却无能为力。 有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来尽可能预防这一切的发生呢? 1.父母的陈旧观念,正在杀死他们自己 岳父身上发生的一切,在开窗的那半小时里,其实就已注定。 作者写的这一段,很有深意:综合素质最优的人,在家却不是说了算的那个,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不是脾气大,就是有道理。 我们都知道,让父母听自己的有多难。
巴菲特说:“习惯是如此之轻,以至于无法察觉。又是如此之重,以至于无法挣脱。” 他们总觉得自己仍然可比肩30岁,仍然把年轻一代当成孩子,作为苦过来的一代,最不愿意相信的就是自己“不行了”。 如果你执意争执,他们就会大骂你不孝顺。 孝顺孝顺,在他们看来只要顺,就是孝。 叫醒装睡的父母,真的是太难了。 这必然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但你要慢慢的打磨:你比他们多的是开阔的眼界、先进的社会经验、最新的消息来源:
2017最新公布: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 退一步说,其实两代之间的家庭矛盾,大部分是因为年轻人不够权威:
当年轻人成为家里的权威时,很多原有的矛盾点,其实就烟消云散了——无数的生活摩擦无非就是观念差异。 实在不行,你可以强硬一点,反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中作者的前同事,就直接把不愿意戴口罩的老人送出去住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她家,或许结局也不会如此。 照顾父母情绪,在此刻是最无用的。 2.相信医生,相信专业 在产妇生孩子遭遇婆婆保小不保大时,往往群情激愤:请和医生沟通,医生不希望你死! 这个道理换个情景,却又忘记了。 很多人不信医生:觉得医生拿回扣,不好好治病,觉得医生总是在恐吓自己。 网上看到过,胃里插着管子禁食的病人,非要偷偷吃东西,把自己噎死了。 一个朋友A得了高血压,不愿意吃药,所有人都建议他去中医院看——反正看了一个月了他的血压仍然没有下来。 这和老一代的思维又有什么区别呢? 另一个朋友B,有点不舒服就爱往医院跑,体检结果下来她是最好的——基本没毛病。 她也是唯一一个将所有需复查的体检项目完成复查的。 为什么就不愿意相信985本硕博出来、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而愿意去相信隔壁没读过书的老太太、花花绿绿丑到要死的传谣公众号。 为什么不能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没有哪个医生会希望提高自己医院的死亡率——每年都是有考核指标的;也没有哪个护士不想好好帮助你——你早点出院,她们乐得轻松。 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工资真的很低,并没有回扣可拿,工作压力极大、强度很高,基本都有胃病,还随时可能遇上医闹。 3.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其实在北京刚开始流感肆虐时,就科普过打流感疫苗,可惜力度远远不够哪个明星的花边新闻来得大。 早点打了疫苗,哪怕感染上了,程度也会轻很多。 中国最高发且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但重度雾霾天戴口罩的人却极其稀少,还不乏选错口罩的。
医保的上限是20万,基本不能报销ICU的项目(ICU贵在设备、用药和频繁的检查,这些基本不在报销范围内),如果有经济实力,这些保险都有必要:
注意,越早买越好,年纪越大受限越多。但千万研究清楚再买! 无病无灾,健康到老,自然离开,可能是上天对每个人最大的祝福。 在啤酒里加枸杞吧,真心的。 作者:十元:曾就职于硅谷互联网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