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圣贤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种方式, 源于儒家经典《大学》的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中论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因为除了《大学》有这段解释, 未有其他经典上有使用过格物致知, 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为儒家思想的难解之谜。 一直到明朝弘治时期的王阳明, 才有“为善去恶是格物”和“致良知”的解读。 不管是《大学》的不予解读, 还是后世王阳明已于解读, 其实都有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 语言文字的语意只能描述语言文字的意涵, 事实本身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替代的, 事实是非语言文字法的现实存在, 对事实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语言文字的理解都是假理解。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 世人愚昧无知, 以为语言文字上的理解就是真理解。 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是没有语言文字法的事实法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自古以来,凡是悟道的圣人都只是, 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理转化成为语言文字式的知识, 期望后世通过文字去学习而掌握知识。 这个期望放好,事实是难于理解。 如果悟到的圣贤不只是把理解的理教给我们, 而是教我们如何修炼理解事实的能力, 后世的学子们的学习难度就不会那么高, 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强解, 而本意尽失。 ![]() 例如: 王阳明的心学, 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留下了: 1、知行合一 2、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致良知 这些都是阳明先生悟到之后把悟到的理告诉了后世的学子, 就是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悟道。 因为没有悟道的能力,所以没有悟道的成果。 就必然会造成,把文字表面的理解当做事实的恶果, 对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就永远关闭了真正悟到的大门。 格物其实是一种能力, 过去也叫功夫, 需要训练之后才具备。 格物的格是分辨, 用什么分辨? 如何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事物因有人而现实存在, 也就是说, 由人去格物, 格物的人用什么去格? 如何格? 当然必须采用人体五大传感器: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接触事实的表象, 体验到感觉, 基于体验和之前的相同体验记忆进行比对形成感受。 这个过程叫觉受。 对觉受的不同进行分析, 分析之后进行归纳, 归纳之后进行总结, 总结形成知行。 这就是完整的格物致知的过程。 这个完整的过程也叫感知过程。 简称为感知。 那么,知道了就一定有格物致知的能力了吗? 当然不可能, 因为只有一个,感知力需要训练才能提升。 不是知道就能做到。 要提高一个人的格物致知(感知力)的能力, 需要完成五觉的的运行分辨训练。 每一觉的接触、感觉、感受、体会、总结逻辑训练。 要清清楚楚了知每一觉的体性, 每一觉的运行规律。 借助语言文字协助自己完成格物致知的训练。 也就是知识力所说的“感知力”训练。 结论: “格物致知”是一种能力, 现代人叫这种能力为“感知力”。 “格物致知”不能学会, “格物致知”只能练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