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知,内陆的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类)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都没有出现过缺碘症状——只有现代人类例外。 现代人缺碘会出现甲减、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嗜睡症等问题,尤其是在婴儿期缺碘会造成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比如认知能力不足),更严重的还会导致侏儒症、聋哑、智障、痴呆…… 据估计全球有30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正常饮食”无法满足人类对碘的需求……于是许多国家不得不强制给食盐加碘。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牛羊猴子猩猩那样,愉快地吃着身边自然就有的东西,不用顾虑什么“碘盐”什么“甲状腺”的问题? 还是说: 我们人类的“正常饮食”本不是这样的?本该有稳定而丰富的碘? 甲状腺素 众所周知,碘是甲状腺用来生产、分泌甲状腺素(由碘原子+酪氨酸构成,主要形式为T4和T3,也有少量的T2和T1)的,甲状腺素(主要是T3)则会调节全身细胞的代谢率。 于是缺碘的话,T3水平会低,全身代谢水平下降,进而脑的生长与活动就可能会受到抑制…… 但除了影响代谢率之外,甲状腺素对于生命体(尤其是其脑组织)来说还有很多(甚至更根本的)功能: 改变身体各个部位的基因表达,尤其在神经系统中:T3在与相应的细胞核受体结合后,能直接启动与脑部尤其是新皮层发展相关的基因(比如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寡突胶质细胞的分化、轴突和树突的生长、突触的发生、轴突的髓鞘化……由此推动整个神经系统的发展。
协调激素反应,调节激素平衡。除了改变相关的基因表达外,T3还能与胆固醇和维生素A一起合成孕烯醇酮——这是体内许多激素(比如皮质醇、黄体酮、DHEA、睾酮、雌激素)的前体——从而参与身体的激素活动。 辅助生酮,从而间接促进脑部发育——是的,酮体远不止是脑的燃料,还是其关键的建材(尤其在婴儿期),是脑合成各种脂类的重要基质——比如胆固醇、棕榈酸、硬脂酸(这些脂类占脑组织干重的55~60%)。(以后再谈。) 从而,甲状腺素能在整体上调节身体的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即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脑具体怎样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不同的动物在甲状腺素的分泌上有着不同的节律。有研究者认为,物种特有的甲状腺素节律参与决定了其身体的特异化——比如,人类母亲体内甲状腺素的水平和节律就能够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使其能依照“人样”成长。 所以,碘是动物身体组织发生巨大形变时的关键营养素。
于是,饮食中碘水平的变化,能引起生命体基因表达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生物进化的时间尺度上,有类似于基因突变的效果:造成身体、行为、生殖特征的变化,尤其是——脑组织的变化。 而最近两百万年来,脑组织变化最大的物种应该就是人类了…… 强大的抗氧化剂 然而除了甲状腺之外,人体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需要碘——有碘的主动运输机制(从而会短暂聚集碘离子)的有:白细胞、唾液腺、泪腺、脉络丛、眼睛、肾皮质、肾上腺皮质、胃黏膜、肠黏膜、鼻咽、皮肤、乳腺、子宫、卵巢、胎盘…… 这么多地方都需要碘,也许首先是因为: 碘(碘离子)能抗氧化,而且效率比尿酸、谷胱甘肽、维生素E、维生素C都要高…… 细胞会主动吸纳碘离子,碘离子可以贡献出电子来中和细胞中产生的活性氧簇(然后变成碘原子);在过氧化酶的帮助下,碘离子还能将过氧化氢还原成水,同时释放出电子继续抗氧化。
细胞还会吸纳T4、反T3、T2、T1,然后用脱碘酶从中提取出碘离子来抗氧化(一个T4分子可以贡献出1~2个碘离子)——从这个角度,可以将T4、反T3、T2、T1都看作是给全身输送碘离子,这个强效抗氧化剂的载具。 碘离子完成抗氧化任务后变成的碘原子,还可以与DHA和AA上的双键结合(与前述的碘化内酯不同),继续保护它们不受自由基的伤害。 由此,碘可以有效清除全身的活性氧簇,保护细胞膜上娇弱的脂类不被氧化;而在脂类,尤其是其中最为娇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为集中的脑部,更是需要大量的碘——这应该是人脑得以富集起海量的DHA(和AA)却还能保持稳定的关键。
碘与人脑进化 于是,除了DHA之外,要进化出大容量的脑、高密度的神经连接,还需要甲状腺素的驱动和碘离子的庇护,即,还需要碘——这可能是对人脑来说最重要的矿物质。 于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其周围环境中应该有稳定而丰富的碘。 那是哪儿呢? 一开始,地球上的碘主要集中在地下,不过这些碘会通过火山喷发和地壳裂隙进入大气——尤其是在地壳活动剧烈的上新世(530万年~260万年),海量的碘奔向天日——也是在这个时间,南方古猿们伴随着53号元素一起登场,揭开了人类演化的序幕。 大气中的碘随着雨水落下,进入溪流、江河、湖泊,最终汇入大海——海洋就这样在200万年前,成了地球生物圈的主力碘源——稳定而丰富。
而人类也开始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碘,并最终在富碘的海滨地带,完成了脑灰质的最后扩展。
上新世之后的海边——碘和DHA——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唯人缺碘 于是,我们有了远超其他陆兽的相对脑容量,我们在脑内富集了远超其他陆兽的DHA——我们也有了远超其他陆兽的碘需求量。 我们成了唯一会缺碘的陆地哺乳动物…… 除了会造成甲状腺和乳腺的问题,缺碘更还会(通过低的甲状腺素水平)抑制人类胎儿、婴儿的脑部发育。
缺碘会降低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没有碘来有效清除活性氧簇时,身体会转而求诸那些后备选手:尿酸、谷胱甘肽、维生素E、维生素C……身体对这些抗氧化剂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但因为它们的抗氧化效率不如碘高(尤其在保护脂类方面),许多器官(尤其是脑和甲状腺)的功能可能会因此加速衰退。
缺碘会降低女性的生育功能,使其更容易停经、流产等——即使甲状腺素水平是正常的。 缺碘会造成特定的免疫力缺陷——即使T4、T3、TSH水平是正常的。 …… 就这样,我们再不能像猴子猩猩那样悠然自得于纯内陆的生活。 怎样补碘 那么我们应该摄入多少碘呢? 既然碘远远不止为甲状腺所需要,我们需要的量就应该高于标准的推荐量(每天150μg)——后者更多地是为了预防明显的缺碘问题(比如甲状腺肿大)而设置的底限。
加上:许多植物性食品(比如玉米、大豆、卷心菜、油菜)中都有甲状腺肿素,会与碘结合,促进碘的尿出…… 再加上:人在现代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有害的卤族元素(氟、溴),会与碘在体内竞争…… 又加上:现代人的身体面临的氧化压力会不会比以前要大多了…… 所以我们在确保体内没有会让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的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情况下,在保险的范围内,宁可多摄入一些碘。 那是多少呢? 许多极端的医学实践,会使用每天10mg以上(甚至50mg)的碘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之前也有论文称,日本人每天的碘摄入量也在同样的数量级上——由此,我曾推荐过每天13mg的碘摄入量……
但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每天吃海带,别无其他选择。而对海带的这般依赖,看上去的确不是那么自然当然…… 每天10mg以上的碘摄入量,应该不是人类饮食的正常状态…… 后来有新的论文说,日本人凭借吃海藻每天摄入的碘其实是在1~3mg间(或者说平均每天1.2mg)——这个数量级看起来确实合理多了。 再看一下: 海洋食品中,含碘最多的就是海藻(紫菜、裙带菜、海带、红藻),每100g新鲜藻类(非干品)往往就含有500~2000μg左右的碘;
其次是海贝(贻贝、牡蛎、鲍鱼、花蛤),每100g贝肉一般含有50~100μg的碘(贻贝能达到346μg); 再次是各种海鱼(鳀鱼、马鲛鱼、秋刀鱼、沙丁鱼、鳗鱼),每100g一般含有5~50μg的碘(太平洋鳕鱼能达到350μg,明太鱼有131μg)。 设想早期智人在潮汐带采集大量的贝类来食用(吃上海鱼则要晚多了),那么他们每天摄入的碘量可能会在500~1000μg之间——也许偶尔会超出1mg,但应该很难达到3mg。 到底要摄入多少碘,才能满足人体的全面需求? 我们暂时没有答案,只能说: 500~1000μg是目前看起来还算合理的区间;
或者说:如果能每天吃一两斤海贝肉,或者随便吃点什么海藻,那么就不必计较碘的摄入量——不过最好还是粗略估计着,宁可偏多一点……
另外,人类的皮肤也能直接吸收碘——越是缺碘,吸收就越快——泡海水应该也算不错的补碘方式。
海贝、海藻、海水——作为唯一会缺碘的“陆兽”,还是像这样沾些“海气”吧。
50万年前,人类走向海滨,走向DHA和碘——这两种来自海洋与火山的元素解除了智慧的封印,完全释放了人脑发展的基因潜力。 获得了小小聪明的人类,却从此自觉可以无所不往,渐渐背离了海滨;数万年后,他们早已忘了潮汐带的恩泽,只是记得要吃碘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