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南有嘉鱼》背后的文化内涵吗?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经》雅乐的吟唱,先和小编一起听冬颖老师讲讲“中国鱼文化”🐟吧! 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7000多年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中华大地上,人、鱼关系的最早记录——盆内人面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 “鱼”这个字出现得很早,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上,就已出现了单纯表义的“鱼”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就有“贞其雨,在圃鱼”以及“在圃鱼,十一日”等记录,意思是说在圃中打渔。由此可见,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鱼类的自然养殖,人们当时就已经开始在池塘中养鱼了。 02 《诗经》时代的养鱼业已经很兴旺了。相传春秋时的越国大夫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带着西施泛舟太湖,在太湖边养鱼,并写成了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养鱼著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书中提出“种竹养鱼千倍利”的说法,详细介绍了池塘养鲤建池、选种、制作鱼巢的方法。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富豪,号称“陶朱公”,而养鱼牟利正是他致富的法宝之一。《养鱼经》这本书已经亡佚了,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引用了此书,使得我们能够了解范蠡养鱼致富的经历。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鱼”的偏爱和钟情却始终不变,它既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又是民俗中吉庆的象征。在民俗中,中国人喜欢带有鱼图案的年画;待客用鱼、过年吃鱼,是希望“年年有鱼(余)”;又以“鱼水情深”比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鱼儿“相濡以沫”,比喻相依为命;以“鲤鱼跳龙门”,比喻考试过关,喻示飞黄腾达。 03 历史长河中,更有许多文化名人都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国的国君送来了一条大鲤鱼作为祝贺,孔子感到非常荣幸,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作为纪念;孟子也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感叹,慨叹一个人在面对生死抉择与礼义之间的矛盾时,要舍生取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更是千百年来民俗中喻意深广的不朽意象。 由于“鱼”和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所以在汉字中,就形成了很多用“鱼”作为偏旁的字。到底用到“鱼”这个字为部首(偏旁)的字又有多少呢? 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有103个,清朝的《康熙字典》已经多达632字,而到了现在计算机的“国标码全字库”中,共收录了1075个“鱼”字偏旁的汉字。 04 人们在捕鱼、吃鱼、钓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鱼被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是同音,从而产生出百姓们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就这样,中国人养鱼、吃鱼、赏鱼、玩鱼、写鱼、画鱼,从而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 邀您一起唱出古诗词的美! ![]() 主 编:任梦一 责任编辑:胡永杰 文本校对:吕宇然 微推制作:王紫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