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全世界的语言中爸爸妈妈的发音都差不多?

 pgl147258 2018-02-14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写了一篇长文,我现在简略的说一下:

俗话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题主的问题是可靠的,说得一点都不错,世界上大部分语言中「爸爸、妈妈(papa、mama)」发音惊人的一致。

英文维基百科有个词条叫做「mama and papa」,列举世界上最常见的一些语言,「父、母」的口语几乎都是「mama、papa」:

比如印欧语系中: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等

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和缅甸语: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著名的语言学家罗曼·雅格布森(RomanJakobson,1896—1982),在1962年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Why "Mama" and "Papa》探讨分析过这个问题。

引自:Jakobson, R. (1962) "Why 'mama' and 'papa'?" In Jakobson, R. Selected Writings, Vol. I: Phonological Studies, pp. 538–545. The Hague: Mouton.

罗曼·雅格布森在语言学界,如雷贯耳,是美国、俄罗斯等九个国家的院士,拥有二十五个博士学位:

Roman Jakobson论文,简单的说一下大意是:

ma\pa是人类最容易发的音,咿呀学语的婴儿无意发出,最容易成为父母的指称。

哺乳期的婴儿,在最开始学发音的时候,发出的是【辅音+元音】这样的简单音节。

辅音以爆破音[p], [b], [t], [d],鼻音[n],[m]为主。元音则主要是a\o\e这样的单元音。

按照人类学者Murdock G. P.的统计:

人类口语中,爆破音+鼻音占据了大约85%的辅音成分。

Murdock G. P. (1957) "World Ethnographic Sampl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9:664-687

这绝对不是偶然,就我所知,汉语中的卷舌音:zh\ch\sh\er其实在汉代以前是没有的,都发成d\t\n这样的舌头音。

比如汉代《说文》记载:【冲】的读音跟【动】一样,所以,不光小孩子,连成人也是这样,难发的音最后才演化出来。

在世界大部分语言中都存在的「mama、papa」的现象,学术上一般把这些词叫做伪同源词(false cognate)。

什么是伪同源词(false cognate)呢?

先搞清【同源词】的概念:

引自:徐通锵. (1991). 历史语言学. 商务印书 馆.页31、75

简单的说: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 比如汉语中:「正、征、政」就是同源字(词)。
  • 同源词也可以指不同语言的同词源词汇,比如:英语的“night”(夜晚)和德语的“Nacht”(夜晚),都是从原始印欧语*nókʷts(夜晚)引来。

伪同源词(false cognate)虽然音义皆相近或者相同,却没有同源和前后继承的关系,它们完全是独立发展的。

而「papa、mama」就是人类的语言习得而造成【伪同源词(false cognate)】。

说到这里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

因为人类都有相同发音器官和一样的人性。

下面就详谈这个问题。

----------------------------------------------

上面引了一堆论文和专著,并不是我想掉书袋子,而是网络上千百万人审核你的答案,甚至可能有专家内行,稍微一点不严谨和错误瑕疵,就有人喷你是「傻逼,垃圾」。

我可能做不到任何时候都不犯错,但起码做到我认为的最严谨。

上面理论说清楚了,也引用了权威结论,下面就是我简单通俗的说下我的见解:

婴儿啼哭发的声音就是单元音【a、e】这不需要习得,婴儿生下来就会。

辅音中鼻音【m(n)】也很容易发,孩子假哭的时候,也是发的这两个音。

我们听一下这个网站上婴儿和孩子的哭的声音,分解一下不外乎【a\e】、【m(n)】四个音:

悟空系统无法上传音频文件,网址是:http://sc.chinaz.com/yinxiao/170828225402.htm

凭个人经验,我见过很多不会说话的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经常说出pa\ba这样的发音,因为这个P(b)爆破音也很容易发,不需要长时间的习得。

所以,人类的婴儿,首先学会的发音就是ma\pa\ba这几个音。

我想,只要当过父母、养育过孩子的人,就会知道婴儿啼哭、吵闹,希望引起妈妈和爸爸的主义,很多时候就会发出ma、ba这两个音。

综上所述:

还没有学会说话的人类的婴儿,最开始是用人类最容易发出的几个音ma\pa\ba和父母交流,在这个的过程,这几个音渐渐与父母联系起来。

而让婴儿最快学会叫爸妈,恐怕是人性。所以,父母再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不断强化,「ma\pa\ba」就固定下来。

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最近,而ma是最最容易发的音,不需要复杂的送气、卷舌技巧,张嘴就可以发出,所以,很快和母亲联系起来。

婴儿和父亲关系次之,所以,第二容易发的爆破音,和父亲联系起来。

pa\ba的辅音是爆破音,需要开始将嘴唇合起来,然后快速张口,送气震动声带,比ma稍微难一点。

所以,各种语言中「妈妈、爸爸」发音都基本相同,也就是上文的结论:人类发音器官和人性相同的原因。

我个人有个猜测,「mama」这个音,应该和婴儿欲望满足有关,和母乳关联最强:

婴儿饿的时候要「即刻满足」,就会啼哭或者发出最简单最简单的ma音,而母亲只要听到,就会认为是孩子饿了,是母亲哺乳的信号,之后会逐渐将「ma」与母亲哺乳建立联系。

所以,mama的发音就和母亲固定下来。

证据很多,印欧语系中很多语言mama指母亲,也指乳房。

比如拉丁文mama:

跟拉丁语很近的西班牙语、法语mama都可以指乳房。

我们知道西方医学名词都是用拉丁文,因为西方医术是从罗马人和天主教会那里承袭而来,而解剖学上乳房就叫做mama(拉丁文):

气象学上非常罕见的【乳房云】,英文名称Mammatus来自于拉丁语mamma(乳房),由于其形状和乳房相似故名乳房云。

据我所知,中国很多方言mama其实是女人的乳房。

我是湖北人,湖北大部分方言mama指乳房,与湖北一江之隔的江西也就是这种叫法。

我查阅《中国方言大字典》,发现中国很多方言中「妈妈」也有「乳房」的意思:

引自:许宝华.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页2313

那么,中国各地的小伙伴,可以在文末留言,说一说你的家乡方言中「mama」是否代表「乳房」的意思。

我觉得《汉语方言大辞典》的收录并不全。这种称谓应该十分普遍。

我看到网上有些人说中国人「妈妈」的叫法是外来词,其实汉语中「妈妈」的叫法比「娘」都早。

最早收录【妈】字的是成书于三国时代的《博雅》:

(图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P1146)

之后的历代字典韵书都有收录:

引自同文书局版《康熙字典》

从传世墨迹宋杜良臣的《与忠吾帖》,可以看出宋朝人口语中就有【妈妈】的叫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