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感”刷屏,于是库叔请了这3位名医来!

 雪山来客00 2018-02-14



事实上,流感并不是文内提到的、甚至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小感冒”,它从来没那么简单。


文 | 库叔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方、南方先后进入冬季流感流行季节,流感活动水平持续升高,成为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时至今日,全国范围内仍均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监测结果,目前北半球温带地区处于流感流行季节,美国和加拿大的流感活动持续上升。


最新的消息是,近期北美流感大流行,堪比2009年,患病总数仍在不断增加,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新数据显示,新年前三周(1月1日至1月20日),美国平均每周有4688人死于流感或肺炎,约占全美整体死亡人数的10%。其中,每周平均有996人死于流感,3692人死于流感继发的肺炎。


面对“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面对汹涌而来的流感病毒,库叔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的3位知名中医名家,请他们细谈中医药防治流感之道。


这3位中医名家是:


1、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晓梅教授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呼吸科主任王玉光教授


 

以下是对3位专家的采访整理,请注意文末有彩蛋:中医药防治流感的药方,请收藏!

 

1

流感病毒多次掀起世界级灾难




自古以来,瘟疫就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流感便是其中主要的一种。


15世纪之前,人的疾病中是否有这种病尚无定论。一种争议较大的说法把流感的出现定在1485年 “英国汗热病”的第一次问世。其症状是发高烧、喉咙灼热、头痛并且关节疼痛,有时腹痛呕吐,而且总是满身臭汗。


这种病第一次流行只持续了几个星期,然后就像它的神秘出现一样神秘地消失了。此后,类似的病多次出现,从英国,到德国,到整个欧洲,再到世界大部分地区,流感肆虐全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四年的堑壕战,战士在以前从未见过的困乏条件下作战,给疾病流行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次流感传染性强,而且特别凶险。在美国,1918年春天到第二年10月,造成至少50万人死亡。每个人都人心惶惶,不带口罩出门者会被公交车拒载,被商店拒之门外,在公共场合吐痰甚至会被判刑。甚至在旧金山,警察当场打死了一名不愿戴口罩的人。最恐慌的时候,人们不但不敢一起吃饭、相互聊天,甚至连在路上相遇都不敢互相看一眼,唯恐眼神也能传播病毒。


在西班牙,许多大城市街道空无一人;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公车、商店、电影院空无一人,城市几乎变成一座死城;在人口稠密的印度孟买,患病者多达700万……


这场流感同样也来到了中国,从广州到北京,从温州到云南,“十室九空、十人九死”描述的正是当时可怖的惨状。由于死者甚多,棺材和丧事白布一时间供不应求,不得不将死人用毯子匆匆包裹,草草埋葬。许多人精神错乱甚至崩溃,自杀或杀死家人,以求从恐怖和灾难中得到解脱。


这次流感平均致死率约2.5%-5%,是一般流感致死率的50倍!在1920年春天,这场肆虐人间的魔鬼流感又倏忽间从地球上消失了,没留下一丝痕迹,直到今天也没有再出现。经权威部门估计,这场大流感实际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是自黑死病以来单独一场病损失人口最多的一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在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流感病毒掀起过多次世界范围内的灾难。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监测网提供的信息表明,20世纪有5次波及全球的流感大流行,每次都导致数百万以上的人死亡。

 

2

流感被称为“千面病毒”




比流感肆虐更可怕的是缺乏有效的药物作为应对举措。就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中作者的无助——折腾了五家医院,四处购买西药达菲,住进ICU,甚至换了人工肺——穷尽所有医疗手段,依然无力回天。而这其中,无法应对产生耐药性的未知病毒是问题的关键。


流感被称为千面病毒,每年都在变异,导致欧美常采用的疫苗预防手段具有局限性。如果采用其他西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带来耐药性等新的问题。


13年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就发布研究结果称,如果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采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有可能无效。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约有12%的甲型流感病毒株已对最常用的抗流感药产生了耐药性,包括在亚洲家禽和人群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株。


美国CDC下属国立感染疾病中心Bright曾说,他们发现,近年来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耐药率增加得很快,采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治疗和预防流感流行或大流行似乎将不再有效。


美国亚特兰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了在世界各地采集的7000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结果表明,全世界的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两类药物的平均耐药性从1995年的0.4%上升到了2004年的12.3%。亚洲地区出现的一些病毒对这两种药的耐药性甚至超过了70%。这说明这两种药物可能无法预防流感的大面积传播。另外,这两种药只能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对乙型流感和H5N1型禽流感病毒都无济于事。


2009年6月29日,在丹麦首次爆出甲型H1N1患者对达菲耐药,出现了耐药毒株,后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频频有耐药毒株出现的报道。所幸,耐药毒株并没有传播开来,不过也敲响了警钟,流感对达菲耐药只是时间问题。

 

3

避开耐药性风险,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历史久远




采用中药治疗流感则不存在这一风险。历史记录表明,中药应对传染病,有时候会有西药难以企及的效果。西药历史仅仅百年,中华民族5000年繁荣昌盛与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有密切关系,这是中医药的巨大贡献。


在古代,传染病名称很多,有疫、疫疠、疠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认识到气候的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如《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当时的疫病传染性非常强烈,曾引起大流行,无论老少,发病的症状表现相似。


东汉末年,传染病一度广泛流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他从此立志学医,总结了汉代以前和自己对多种急性传染病的证候变化和治疗方法的经验,终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随着对传染病的深入研究,许多专著不断问世。如明代郑全望的论述恶性疟疾专著《瘴症指南》,沈之问阐述麻风病的《解围元薮》,万全论述天花、麻疹的《片玉痘疹》、《痘疹心法》等。特别是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是专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之后,一些医家继承他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形成了温疫学派。在清代,由于新传染病不断产生,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如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等。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三焦辨证,揭示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大大丰富了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1918年全球大流感期间,上海《申报》11月6日曾刊发了一篇名为《救治时疫之布告》的通俗六言诗,作者为当时的定海县知事冯秉乾。他在文中将流感称为“风瘟”,并号召大家服用银翘散来治疗,今天看来十分对症。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继续得到发展,并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中取得可喜成就。


1954―1956年,我国部分地区乙型脑炎流行,应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石家庄地区采用白虎汤加味治疗,降低了乙型脑炎的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减轻了后遗症,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中医不能治疗传染病的偏颇思想。


近几十年来,不同地区先后发生了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麻疹、小儿麻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各地中西医工作者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摸索出许多宝贵经验,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张云岭、张晓梅等到长辛店SARS医院,积极用中药治疗SARS患者,在抗非典一线1个多月实践中,验证了中医药在快速退热、减轻气喘、咳嗽等方面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有关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开展了对重症感染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和高效速效方剂的研制,以清热解毒、活血、通下、益气养阴剂等受到普遍重视。例如,清开灵、醒脑静、痰热清、参脉注射液等大批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卓有成效,屠呦呦研究员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4

扶正祛邪:中医治疗流感之道




中医药抗击流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完全有能力、有自信用中医药预防治疗流感。而我国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中医药对病毒性疾患、特别是流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1998年北京地区流感肆虐,在许多病人使用西药一周后发热仍不减轻的情况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平安、姜良铎教授等研制出“感冒合剂”应用于临床,1-2日退热,3-5日咳嗽等症状明显痊愈。使用中药感冒合剂有效治疗了10多万人。


2009年甲流流行后,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周平安、姜良铎教授以及中日友好医院晁安祥教授等专家创制“金花清感”治疗流感。这一被临床确证治疗甲流安全有效的中药汤剂正是根据甲流的症候特征,结合前人治疗温病的经验,由传统的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加减而成。临床研究观察410例被确诊为轻症甲流的4组成年患者中,对照组的退热中位时间为26小时,达菲组为20小时,中药组为16小时,达菲加中药组则为15小时。结果提示,中药汤剂可显著加快甲流退烧,其效果与达菲相仿或更有优势。


国际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牵头研究的的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加减中药汤剂与达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中药汤剂在缓解甲流发热方面与达菲同样有效。


2009年甲流疫情平稳后,北京佑安医院等9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了“连花清瘟治疗甲型H1N1流感循证医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瘟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与达菲无差异,且治疗费用仅为是达菲的八分之一。


对于今冬流感,中医认为本次流感属于温疫,系属温疫之邪外受引起发热身痛等,具有外寒里热之证,容易化燥伤阴,首先犯肺出现咳嗽咳痰,部分影响胃肠伴有恶心呕吐便秘,重则出现严重肺炎甚至出现逆传心包的呼吸衰竭病证。温热病由于季节、天时不同,临床表现虽也有不同,但其发生、发展、演变有较明显的规律。


流感的发生多因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机体卫外薄弱或功能失调,时行疫疠之气乘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


除了环境外因,还有内因,如:部分人群比如老弱病残孕幼,由于温邪侵袭直接表现为里证,易出现重症;另一部分人群,如劳累、经常熬夜等也容易受温邪后复被寒邪外束,出现外寒内热;此外,北方冬季喜欢高热量饮食进补,导致内热,是本次流感发病的内因之一。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作用机理为扶正祛邪,这是能够快速见效的关键。中医重视人体的自身整体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即天人合一,在治病防病中关注人体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驱邪的同时给予扶正,提高机体自身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本次流感之后,中医药专家迅速行动进行研讨,根据本年度流感病证特点及气候特点,积极制定了中医药防治方案,本次方案由卫计委颁布,方便了全国各地使用中医药抗流感治疗,为防治流感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2018年2月,我国流感发病明显减少,流感及其继发的肺炎死亡显著低于北美地区。


文末彩蛋: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8年初发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中医治疗方案: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风热犯卫。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腹泻加黄连6g、木香3g;咽痛重加锦灯笼9g、玄参15g。若呕吐可先用黄连6g,苏叶10g水煎频服。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等。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肺。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肺活络


基本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


炙麻黄6g   生石膏(先煎)45g  杏仁9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后下)6g   青蒿15g   赤芍10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加减:持续高热加羚羊角粉0.6g(分冲)、安宫牛黄丸1丸;


腹胀便秘加枳实9g、元明粉6g(分冲);


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0g、五味子6g。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15g  炮附子(先煎)10g    黄连6g   金银花20g

生大黄6g   青蒿15g  山萸肉15g  枳实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