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无聊,放纵,堕落,只因一个字

 此用户不可见 2018-02-14

临近年关,除了逼婚、催生之外,还有一小戳人在考虑着另一件大事:辞职。说不定还是裸辞。

最希望找到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既没压力,生活还有保障,如果什么都不用干那就完美了!

波叔刚工作那会儿,电脑屏保上写的宏伟目标: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也拿钱」。

——这种春秋大梦,谁没做过呢。

毕竟偷懒是人的天性,每天都能优哉游哉地享受生活,多好啊。但太闲的生活,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无聊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有这么一句话: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不堪重负的事莫过于处于完全的安息,没有激情,无所事事,没有消遣,也无所用。

过去和现在不同。

以前,无聊是一件奢侈品,需要物质作为基础的。

英国贵族闲得没事干,于是发明了下午茶;法国贵族为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可以等待两个小时,因为他们有钱又有闲。

但现在,只需要靠一根网线,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到无聊这个大队伍中。

无聊的成本越来越低,无聊也不再有排他性、阶级性——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霸道总裁可以做无聊的事,天天啃面包挤地铁的打工族也可以随时玩手机发呆。

《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保罗·陶赫(Paul Tough)曾花半年时间随机采访了1400个人,得出了一个结论:每天,一个人至少有三个小时都处于无聊的状态中。

这3个小时的无聊时间,人们都干嘛去了呢?

27%的人,用来思考人生,即使每天思考的结果都差不多,但第二天还会继续;

42%的人,贡献给了电视机,尤其是脱口秀、肥皂剧等不怎么费脑的节目;

14%的人,用来玩游戏;

剩下的17%,就用来上网或者煲电话粥。

把脱口秀换成《快乐大本营》,肥皂剧换成各种电视连续剧,这份无聊清单,同样适用于中国人。

就连保罗也忍不住提出了这么一个基本上无解的哲学问题:

因为个人无聊才会感到生活无聊,还是因为世界本身无聊,个体才开始无聊?

偶尔的无聊可以理解,毕竟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上班下班回家照顾家人,重复的生活,当然会乏味。

但,如果每天都无聊都不断重复,甚至一天比一天加重,这就非常容易产生无意义感。

这种无意义感,在心理学上,叫做没有内疚的抑郁情绪(guiltless depressive feeling)。

先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做有内疚的意义情绪。

比如说,别的同学都在努力念书,我什么都没做,只有我一个人在浪费时间,我好愧疚啊。

这种情绪里面,包含着惭愧、自责、羞愧等强烈的心理冲突。

而没有内疚的抑郁情绪,并没有这种强烈的冲突。

比如说,别的同学都在努力念书,我没有干劲,但算了吧,反正学不学也就这样,况且我努力了也没有意义。

做这事儿也没意义,那事儿也没意义,那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自我放纵好了。

用流行点的来说,这种无意义感,其实就是生无可恋

事实上,这种无意义感,和一个人具体做了什么关系不大,它的出现是由于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

理想中觉得自己很棒,或者至少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很棒;但现实中却往往不那么顺心,有时候甚至努力了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种落差,自然会让人感到无力和无意义。

而年轻人群体,尤其容易被这种无聊感吞噬。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学历高,但是却没工作,既不热血,也不愿意去奋斗。他们蜗居在一线城市,甚至连门都不出,终日宅在家无所事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蹲族

比如蹲族@宅枢, 毕业之后参加了一场招聘会,但工资太低,不想去任何一家。

于是想要韬光养晦一段时间,专心看书写作,便住进了女朋友家里。

结果一闲下来,就是各种放纵自己:

最开始的时候想静下心来阅读写作。一个月后变成了只阅读不写作,两个月后变成不阅读不写作,到最后干脆不想掩饰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本质了。我发现,自己在家是比参加工作更需要自制力的一件事。

之后每天的生活就变成了一个人睡觉看书或者看动漫,中午就点外卖,吃可乐、花生米、煎肉饼、糖蒜,“必须吃这样有刺激性的食物才能感受到味道”。

就连女朋友的鼓励,也变得徒劳——

我只会对她说:“我现在不需要人把我拉起来,我只想找个人陪我躺在泥潭里。”

就这样,他从夏天一直“蹲”到了冬天,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一点都不知道。

眼高手低,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被丁点残酷打击一下,他就像烂泥一样赖死在墙上,放纵自己无聊下去、烂下去。

再比如说蹲族@雪糕 ,不仅主动选择了无聊,而且还理直气壮地给自己的无聊冠上了好听的美名

毕业之后本来也有一份稳定工作,有一次请病假,病好了又觉得没有休息够,决定请了一周假。一周之后直接下定决心辞职,在家全职宅:

我发现自己丝毫没有为失去工作而恐慌,反正工作能带给我的只有工资。

父母早就为他买好了房子和车子,当他辞职了之后还一直给他打钱当生活费。每天@雪糕的生活就是日剧、动漫、游戏、撸猫。

而这种生活,他自己并没有感到任何愧疚之意,反而觉得非常心安理得:

如果有足够的钱,还会有多少人会继续做现在的工作?工作仅仅是无所事事者的遮羞布而已,还不如在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这样就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蹲。

我宅我开心,我啃老我自豪,我无聊我最棒。

这就是蹲族的普遍心理。

我们的人生,就是寻找意义之旅。持续性的无聊,说明一个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时间是宝贵的,因为没意义就允许自己放纵下去,最终的恶果,也只能由自己承担。

在《动物凶猛》一书中,王朔写过一群“生瓜蛋子”,这群“生瓜蛋子”大约都是16、17岁,学没上,工作也没找,整天无所事事。

无聊,就得找点事儿干。于是他们整天打架、泡妞、偷窃、玩耍,各种搞事情,天不怕地不怕。

对于他们来说,搞事情能就是对他们无聊生活的最大刺激,而这种刺激的阈值,也会一次次不断提高,越无聊,搞的事情就越大。

连混了多年的老流氓,也怕了他们:

多有名,传得越厉害的人我都不憷,再猖我也敢铲他。就怕那十六七的生瓜蛋子!

大多数长期性处于无聊状态的人,每天都有相似的生活轨道:无聊,放纵,破坏,堕落,继续无聊,继续放纵,继续破坏,继续堕落。

之所以走不出这个死循环,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字——

懒!

想不劳而获、想不吃苦就直接享受甜、巴不得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然后还会美曰其名为:这有错吗?懒惰是人类的天性啊,这是我的天性在呼唤我啊!

很抱歉,现实并没有这等好事。

想尝到甜,就必须得弯下腰低下头,甘之若饴地吃些苦头。

有的人吃不了苦,眼高手低,啥事都不想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无所事事下去;

而杰出的人,无聊感、无意义感、懒惰的天性,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生命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插曲,他们能迅速跳出来,迅速调整。

一时无聊可以理解,但最可怕的,是对无聊的习以为常。

用无聊来掩饰自己的虚无、懒惰、怕事,这一点都不酷。

一个人的收获,跟一个人的能力、勤奋度、敢不敢接受挑战挂钩。

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魔鬼出手阻挠,只有跑得越快,才能把这些魔鬼甩得越远。

今日心情 保持活力

无聊的下一步,意味着堕落。——王朔

快选 投票:你喜欢参加同学聚会吗? 小程序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

前任不值钱,果断卖了吧


强迫他人行善,与行恶有什么分别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总怨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