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孙子兵法》

 MAY的学习簿 2018-02-14

郝铭鉴语文学堂 2018-02-14

    今天的题目是:小心《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古代的一部兵书,“小心”二字从何说起?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现实的文字运用中,经常可以见到和《孙子兵法》有关的差错。所以小心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大致有三种常见的差错:

    第一是引文出错,这是最常见的。《孙子兵法》虽说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军事范围。书里的有些句子见解深刻,比喻生动,文字精辟,有着相当高的引用率。我自己就曾经引用过,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下同欲者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些句子可以说是百读不厌,而且每每能够有会于心。但是引用时容易出错。比如有个经典句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殆”字的本义是危险,引申可指失败。“百战不殆”就是百战百胜,经常有人把它写成“懈怠”的“怠”。又比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人把它错成“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君王的诏书错成了部队的命令。

    第二是把作者搞错。《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孙武。但常常被错成孙膑。这可能和孙膑这个人身上的传奇色彩有关。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是个妒贤忌能的小人。他看到孙膑比自己本事大,就把孙膑骗到魏国,然后设计陷害孙膑,说他是里通外国。结果孙膑受到了膑刑,这是一种残酷的刑法,把膝盖骨挖掉。孙膑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后来幸亏孙膑装疯卖傻,躲过了庞涓的监督,才被齐国的使者带到了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这才有机会上演了一场孙庞斗法的大戏。我们平时知道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说的都是孙膑的故事。所以提到《孙子兵法》,有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孙膑。

    这两个姓孙的,孙武和孙膑,都是军事家,都有兵书传世,而且都被世人称之为“孙子”。但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孙武是春秋时代的,孙膑是战国时代的。但是如果考证一下他们的族谱,倒还真是一家人。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孙。

    第三是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扯到一起。比如有一位军界人士访问美国,就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古代有一部《孙子兵法》,这部书里讲过“走为上”。他用这句话劝美国趁早离开,不要干涉南海事务。“走为上”没有说错,但他把“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安到《孙子兵法》上面,就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孙子兵法》存世共十三篇。它从战争的规律出发,制定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战略战术,追求的是灵活主动、出奇制胜。书里在观察地形、整顿军纪、训练部队等方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论述。所以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盛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据说孙武曾经把这部书献给吴王阖闾,吴王一看大为欣赏,拜孙武为将。孙武率吴军攻打楚军,五战皆捷,一直打到楚国的郢都。可见《孙子兵法》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可以用于实战的。

    那么《三十六计》呢?其实它是在一句话的基础上敷衍成书的。这句话源于南北朝,成书在明清时期。一句什么话呢?——“走为上”。南朝宋有个大将叫檀道济,人称檀公有三十六策,到底是哪三十六策,不知道。

    史书上记载的只有一条,“走为上”。但是这一条影响很大,传播很广。今天我们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后人以此为线索,把历史上的一些军事智慧、战争实例全都集中起来,编成了《三十六计》。这部书共分成六套,每套六计。前三套用于优势的情况下怎么作战,后三套用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作战,全书还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军事思想的。不过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三十六计,是绝对不能张冠李戴,把它们混为一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