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右文化(中国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大致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的地区文化)

 SC开卷 2018-02-14

 

陇右指中国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大致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陇右文化便是指上述地域的文化。

地理位置

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地域文化概念中的“陇右”一词,具有广、狭二义;而广、狭二义下的“陇右”概念,正好体现了地域与地区二词在文化视野中的差异。狭义的“陇右”,实为甘肃的代名词,如果从文化圈或文化带的历史形成与分布来看,实际上不足以构成一种具有独立文化特征与自足文化品格的地域文化。严格意义上的陇右文化圈,当指广义的“陇右”。广义的“陇右”,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域概念,主要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之地,大致上包括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唐朝时,曾设陇右道,为全国十道之一,辖境即今陇山以西至新疆东部一带地区。就地理范围而言,“关陇”所包括的地域比“陇右”小,而“河陇”所包括的地域则与“陇右”略等;就文化圈所处位置而言,陇右文化圈正好处在西域文化圈与三秦文化圈的交界地带,是渭河的发源地以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因此,“陇右”尽管是一个具备了古已约定俗成和人为界定双重性质的历史区域,是一个较为精确的历史地理范围,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或区域文化的代名词而言,其内涵则要宽泛、丰厚得多,而其文化特征也极为复杂。

发展环境

作为历史概念中的陇右文化,它所体现的丰厚的文化内蕴,正是在陇右独具的自然环境、特有的社会结构和陇右人的社会实践与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衍变的结果。而这种具体体现着陇右人文化心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

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由于受典型的高原地貌、风寒干燥的气候条件、短缺的地表径流和相对贫乏的生产生活资料等组成的特殊生态环境的影响,陇右古代居民强烈的生理需求与难以满足的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反差,从而形成陇右古先民固有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自我意识。驾驭并征服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是陇右人内在气质的核心,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充满生气活力,不拘一格,刚毅豪放。与此同时,农牧文化的影响在陇右文化中也体现得很充分,循规蹈矩、保守念旧、容易满足。可见,受独特自然环境影响的陇右文化,是封闭与开放的双重变奏。

早期文化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这次发掘工作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间有来自美国的考古学者参与工作。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专家们认为,人类自距今6万年就进入到大地湾地区,成功度过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并延续下来,使用先进细石器技术的狩猎采集人群可能随末次盛冰期的来临向南迁徙到这一地区,在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原始的粟作农业,并大约于仰韶晚期发展成成熟的粟作农业。

其一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出土的炭化稷标本,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

其二是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所见我国最高的房屋建筑。

其五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齐家坪文化

1924年在甘肃广河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陆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周文化

是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从而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其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发端,影响了周以后近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本景点以周王朝三十一个故事,形象生动地概括和阐述了周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核,揭示了这个我国历史上最长王朝八百年历史的长寿基因。

秦文化

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有建树、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秦文化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西戎、西羌等中国西部基本文化,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基本国策。在政治文化方面,吸收和兼容了六国等长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秦文化形态。其特点和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即求实重实、质朴率直、不事虚浮、求大求多、注重拓展、主动性强、强悍尚武等。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动荡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秦王朝自今甘肃清水一带发迹,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其24代国君曾在宝鸡陇县、千阳、陈仓、凤翔建置过都城。宝鸡作为秦王朝发祥之地的辉煌历史可见一斑。

多民族文化

进入历史时期,陇右基本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陇右地区也加紧了民族融合的步伐,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使陇右成为华夏文化与西域文化扩散、交流与融合的交接点。可见,陇右文化的大发展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在地域和民族的构成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明清时期,中国汉文化圈在长期扩疆拓土和域内空间分异缩小的过程中趋于定型,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个类型的陇右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则更多地表现出文化的趋同性。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首先促成了陇右文化的渗透性与包容性特征。在这里每个民族都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情感与文化上的交流与认同。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交往起初是在浅层互动系统,进而由组织联系进入社会系统,扩展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联系,这既表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要,又体现了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民族间的交往与渗透,有时是和平的,有时却异常艰辛,有时甚至是民族大迁徙与民族消亡的不幸。陇右地区的民族交往史证明:不同地区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形成了相互的认同和理解,与此同时,通过民族间的交往凝结成的不同民族共同的国家意识和对祖国的情感,又维系着历史上国家与外域的关系,维系着逐渐发展起来的内陆与边疆的联系,维系着国家的统一。不难理解,所谓渗透是指陇右地区文化、精神间的渗透;所谓包容则是指陇右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海纳百川般的气度,以及它对各种文化的吸收与接纳。其次,陇右文化特征还在于其创造性与延续性。陇右人民是富于创造活力的人民,在盛传于陇右大地的伏羲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中,已透发着勃勃的创造生机;近代以来在陇右大地不断发掘出的大量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劳动工具、房屋、墓葬等文化遗存,均是陇右先民创造精神的体现;而那些绚丽夺目的彩陶艺术、石窟艺术,则更是陇右文化充满创造活力的象征。正是这种创造精神,才使陇右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也才使陇右文化独具特色。所谓陇右文化的延续性,也正是在这种创造精神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陇右民族中,羌、氐、戎,甚至党项均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巨变,但其文化性格与品质却至今仍记录在我国的典籍中,其风俗习惯至今还渗透、保存在陇右民风中。陇右文化的延续性特征于此亦可略见一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陇原大地作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开始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地域文化就以其鲜明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准而兴起,并在中国早期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华夏文化发展为汉文化并形成汉文化圈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陇右文化始终伴随着汉文化的扩散吸引而趋同;又因人口流动,民族迁移,统一与分裂的波动而趋异。陇右文化依赖地域之便,东与属于中原文化的三秦文化唇齿相依,使汉文化得以流传发展,加快了陇右文明的进程;陇右地处中西交通的要道,西与属于沙漠、草原类型的西域文化毗邻,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正是在这里得以与汉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可见,陇右作为黄河上游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是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因而成为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明与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陇右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比较,它具有更多的汉文化特征;与三秦文化进行比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陇右文化是从三秦文化到西域文化整个西北文化带的中间环节,它联系着两方又自成体系。一旦具备适宜文化发展的条件,各种形式的文化都有可能在这里发芽。这种文化优势,既促进了陇右文化的发展,又为三秦文化和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所以,陇右文化又带着复杂的民族色彩和过渡性特征。多元融合的陇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陇右政权

西戎八国

《史记.匈奴列传》记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时陇南有西戎八国,即绵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獂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于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又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战国时期,秦国又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月氏、乌孙与匈奴

月氏与乌孙曾在陇右西部居住过。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质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年—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后来月氏攻击乌孙,乌孙族大败,昆莫难兜靡被杀害。《乌孙研究》提及虽然大多学者相信汉书所载月氏杀害乌孙昆莫难兜靡,但是有关事件有可疑之处,有需要进行深入的论证。据记载,难兜靡被杀时,猎骄靡还在襁褓中,被遗弃荒野。乌鸦找肉喂养猎骄靡,狼又为他哺乳。匈奴冒顿单于感到奇怪,认为猎骄靡是神,于是决定养育他。难兜靡之子猎骄靡长大后“自请单于报父怨”,并得到匈奴单于的帮助,赶走伊犁河流域的月氏,约在西汉文帝后元三年至后元四年(前161-160年)举族西迁至那里复国。

吐蕃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朝将朔方、河西、陇右边军大量内调,平息叛乱,于是边防力量虚弱,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攻略陇右诸州。至德元年(756年)八月,回纥葛勒可汗、吐蕃赤松德赞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十二月,吐蕃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宝应元年(762年)至广德元年(763年),先后取秦、渭、洮、临、成、河、兰、岷、廓9州。十月,吐蕃以吐谷浑及党项20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入据15天而退,期间一度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为帝。唐朝太常博士柳伉向皇帝上疏“吐蕃军队进犯大震关(今甘肃张家川),越陇山,刀上没沾一滴血,便占陷长安。”

回鹘

开成五年(840年),回鹘[huí hú]别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今叶尼塞河上游的盆地)10万军队灭回鹘汗国,杀阖馺特勒可汗与宰相掘罗勿,焚烧牙帐。会昌二年(842年)十月,阿热可汗遗使,告知已攻占安西、北庭之地(今新疆。唐朝向黠戛斯索要其地,遭李德裕反对。会昌四年(844年)三月,唐朝利用吐蕃诸部的甘青内乱,拟复河湟四镇十八州,派刘蒙为巡边使,命令他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唐朝先后收复秦、安乐、原3州、原州所属的7关。此时,沙州人张义潮已起兵接管州城,遂遣使到吐蕃势力未曾深入的北境军、守捉,绕道漠北至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前旗)降唐。其后,又发兵攻克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0州,于大中五年(851年),遗其兄张义泽至长安,献陇右诸州地图,唐朝置归义军于沙州,以张义潮为节度使,河湟之地入唐。咸通二年(861年),归义军又克凉州,后年(863年),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6州。

咸通三年(862年),散居于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10州之间的嗢末部,向唐朝进贡,嗢末本是河西、陇右后裔,沦为吐蕃奴部,以凉州作根据地。同时,回鹘残部逐渐入居河西道,咸通七年(866年)与咸通十三年(872年),西州、甘州先后为回鹘所并,为后来的高昌回鹘与甘州回鹘。张义潮至长安后,其侄张淮深继任为归义军节度使,曾两次讨伐并打败回鹘。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猝死,归义军内乱,实力遂衰,辖地缩为瓜、沙2州。自开平五年(911年)后,张氏与曹氏节度使先后奉称甘州回鹘可汗为父,实为傀儡政权。黄巢之乱至五代时期(875年—960年),西、甘、肃、沙、瓜5州分别投于回鹘,而凉、临、河、岷、洮、叠、宕、兰、廓、鄯10州逐渐被吐蕃六谷部及唃厮啰等诸部占领。宋朝时,党项族的西夏兴起,控制了河西5州。

西夏

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党项攻占灵州(今宁夏吴忠),宋朝留守裴济战死,改灵州为西平府,宋真宗遂遗张崇贵、王涉议和,向其割让银、夏、宥、绥、静5州(今陕北)。此后,党项向西部进军。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党项陷凉州,逐出吐蕃部,杀宋朝殿直丁惟清,然而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诈降,引六谷部及者龙合击党项军队,李继迁中矢出逃,不久身亡,其子李德明继位,夏州政权虽遥领凉州,却时时受到凉州附近的吐蕃诸部威胁。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出兵攻凉州,被潘罗支以兰州、龛谷、宗哥、觅诺诸族打败。六月,潘罗支遣使至宋朝,告知愿率其部落及回鹘精兵与宋朝共讨李德明,会师于灵州。李德明遂离间凉州吐蕃诸部,事后潘罗支为部属所杀,者龙十三族中的六族叛,潘罗支弟厮铎督率军平乱,继任为首领。九月,六谷部援结回鹘,李德明屯其境而不敢出兵攻讨。

此后,又与回鹘结怨,屡次出兵攻甘州。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遗张浦抄掠甘州境,被回鹘打败,次年(1008年)三月,党项军队进攻凉州,见吐蕃部兵盛,不敢攻讨,惧而转攻甘州回鹘,又为其伏兵所败,被宰杀殆尽,几乎全军覆没。八月,回鹘屡败其军,乘胜长驱直入黄河。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李德明因愤其兵屡败,又遣张浦率2万精骑攻回鹘,被袭击大败而还。十二月,李德明亲自出兵进攻回鹘,以常星昼见,惧而退兵。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九月,遗凉州人苏守信领蕃骑袭击凉州的吐蕃诸部,为六谷部首领厮铎督大败而归。大中祥符九年(1015年),派苏守信带兵7千、马5千,把守凉州;次年(1016年),苏守信死,其子罗麻领凉州,不能服众,甘州回鹘袭击,凉州遂陷。事后,罗麻企图夺取凉州,向李德明求援,又遭回鹘与六谷部大败,将党项势力逐出了河西,李德明与回鹘休兵十余年。天圣六年(1028年),遗其子李元昊袭击回鹘,一举攻陷甘州,置兵戍其地而还,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又派李元昊从回鹘手中收回凉州。十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继位,景佑三年(1036年),李元昊再举兵攻回鹘,一连攻克瓜、沙、肃3州,遂于景佑五年(1038年)建立西夏政权,都兴庆府(今宁夏)。至此,经西夏李氏三代人33年的讨伐,最终从回鹘及吐蕃诸部手中夺取了河西5州之地。但由于西夏政治中心的兴庆府,与西北边缘相隔遥远,瓜、沙2州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仍是沙州回鹘王国,直至1070年前后才并入西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