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阳关残雪 2019-07-12

作者:杨博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1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黄沙漫漫,驼铃声声,一行从西域而来的商队缓慢的行进在古阳关道上,远眺山峦重叠,高大的山峰连绵不绝,河流蜿蜒,一路郁郁葱葱,顿时抵消了他们的疲惫,前面盆地有一座大城,正是这队商旅所去的目的地。长途跋涉的人们望见它,顿时兴奋异常,仿佛这座城有神奇的魔力一般。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是的,千百年来,它就是一座魔幻之城,它的名字叫敦煌。

自从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以来,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玉门关、阳关两关和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河西走廊作为中原通往西域、中亚、罗马的重要通道,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地区也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敦煌作为通往西域的要地,成为河西地区最繁华之地。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千百年来,敦煌本地并无所出,却并不妨碍它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来自中原内陆的丝绸、瓷器、茶叶在这里进行交易,然后转往世界各地。来自罗马的珊瑚、波斯的琉璃玛瑙、粟特的金器、于阗的毛毯、回鹘的兵器、印度的砂糖、大食的葡萄酒、龟兹的胡椒等通过这里交易后转往内陆各处。

尤其到了隋唐时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西段三条线路的始发点,国际贸易异常频繁,出现了村屋毗连,鸡犬相闻,佛塔遍地,市场广大,家给人足,焉然富庶”的欣欣向荣之相,史称“都会未及于沙州,繁华大出于陇右”,《旧唐书 地理志》说“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敦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在敦煌经商的人们,行前面对茫茫黄沙大漠,深知生死难料,他们纷纷在三危山下,月牙泉边开凿石窟,供养诸佛,祈求保佑。归来之后,再开凿石窟,感谢菩萨庇佑,一代代下来,敦煌地区石窟星星点点,蔚成大观。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2

然而,这一切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被打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最精锐的河西、陇右之军被派到内陆平叛,第二年,朝廷又在河西征兵,在西北镇守塞外的唐军和胡兵大部分被抽调,西北边防空虚,这让吐蕃看到了机会。从756年开始,吐蕃居高临下,从边防据点向中心城市推进,用近40年时间,攻占了陇右道诸州,遮断了河西,孤立了西域,进而直指长安,更在763年攻入长安城,成为唐朝对吐蕃的最大失败。

吐蕃在河西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河西人民惨遭蹂躏,房舍被焚毁,牲畜等财物被掳掠,丁壮沦为奴婢,为奴隶主种田放牧,年老体弱者要么被杀,要么斩断双手、剜去双眼任其生死。吐蕃还强行推行吐蕃文化,不许穿汉服说汉语,一律穿胡服说胡语。人们只有在祭祖的那一天才可以穿回汉服,祭毕再哭着脱下收好。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那个十六国时期文化的避难所不在了,那些中原的衣冠士族逐渐凋零了,百姓逐渐变了,越来越像吐蕃人了,但他们的内心,还是无时无刻不在希望回归,以至于碰到唐朝使臣都会拉住诉苦,希望朝廷不要忘了他们。

唐代君臣也时刻梦想收复失地,但由于安史战后,国力衰退,朝廷自保尚且困难,根本无法腾出手来。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收复失地的呼声日渐衰弱,只有那些热血诗人和出使塞外的官员,无不痛惜国土沦丧、百姓胡化。

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

无限城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

诸侯持节望吾土,男子生身负我唐。

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

——《出塞即事二首之一》

3

终于,河西人民盼来了张议潮。

张议潮出自沙州的汉人张姓望族,其父张谦逸担任敦煌郡大都督,是吐蕃治下汉人能担任的最高阶职务。张谦逸死后,张议潮按照吐蕃官制,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张议潮自幼便有大志,懂韬略,他一直暗暗结交豪杰之士,密谋归入大唐,耐心等待合适的机会。

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赞普死,国内大乱。别将论恐热(一称尚恐热)自立为宰相,与镇守鄯州的节度使尚婢婢争权夺利,互相厮杀。论恐热大肆掳掠河西诸州,百姓陷于水火。二人争斗,吐蕃国力大衰。与此同时,唐宣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吐蕃进兵,相继收复了原州、秦州、乐州三州。

张议潮的机会来了。

848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二年,张议潮率众袭击城门,守军逃走,张议潮遂占据沙州。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同时派出十路使者,带着10份同样的奏表向长安进发告捷。由于东面的凉州还在吐蕃手中,故此使者不得不向东北方前进,只有高僧悟真一队穿过茫茫沙漠,到达天德军,在防御使李丕的帮助下,最终历经两年将消息带入长安,朝野震动。

张议潮也没闲着,他一方面带领人民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积极修缮甲兵训练士卒,接连攻下了瓜州、伊州、甘州、肃州、兰州等10州,只剩凉州未攻下。到851年,张议潮派自己的哥哥张议谭等29人携带陇右道的版图、户籍入朝告捷。除凉州外,被吐蕃占据近百年的河西地区重归唐土。

唐宣宗很高兴,大赞“关出西将,岂虚也哉”。他先任命张议潮沙州防御使,后置归义军,复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领11州军事。这个消息很快在朝野传开,举国欢庆。张议谭告捷后就留在了长安为质,受到朝廷优待。

得到朝廷的认可,张议潮和河西人民十分兴奋,但他们不敢丝毫大意。856年,吐蕃治下吐浑王率兵来犯,张议潮闻讯点兵迎战,吐浑王一路溃败。张议潮继续追击,深入敌境一千里,一直追到吐谷浑境内。吐浑王退无可退,只得迎战。张议潮两路进军,四面包抄,人人手持白刃,胯下马直冲敌阵,黄沙漫漫,残阳如血,仿佛大唐的精神又一次回来了。吐浑王军四散奔逃,3位宰相被杀,再也无力骚扰。

到858年,张议潮派侄子张淮深率7000军进攻凉州,三年后拿下凉州,河西之地全境收复。“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河西走廊终于连成一片。863年,朝廷重新设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六州,张议潮兼任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再次畅通起来,敦煌等地的贸易逐渐恢复。唐朝官吏再次开赴河西任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又出现了前往河西的作品。

送河西从事

结束佐戎旃,河西住几年。

陇头随日去,碛里寄星眠。

水近沙连帐,程遥马入天。

圣朝思上策,重待奏安边。

4

867年,得到兄长张议谭死去消息的张议潮,卸下掌管河西的重任,将大权交给侄子张淮深,自请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和宅院。六年后,张议潮在长安去世,享年74岁。

张议潮天天厉兵秣马,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恢复经济,没有一日不在操劳,这一切都被百姓看在眼里。他们感念张议潮的功绩,将他的事迹变成当时流行的民歌民谣,四处传唱,其内容以敦煌变文的形式流传至今,可谓:

河西沦陷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然而,在唐宣宗眼里,张议潮收复河西只能算是献地而非收复,在唐朝文人笔下,收复河西的功劳也主要是宣宗的,很少提及沙州张氏及其治下的归义军。唐宣宗虽然对张议潮兄弟赏赐有加,但起初对河西地区却不太重视,对归义军也持观望态度,不然,唐军与归义军东西夹击,何至于凉州一座孤城三年才拿下?随着归义军的不断壮大,唐宣宗的戒备心逐渐增强,他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藩镇发展起来。否则,何须张议潮哥哥张议谭在长安为质?

当唐朝的威胁——吐蕃论恐热部最终被消灭以后,唐朝开始插手凉州事务,与归义军的矛盾不断升级。张议潮入长安之后,中央加强了在河西的统治,导致张氏家族治下版图日渐缩小,影响力日益微弱。

在后世的史书中,张议潮没有一席之地,并未独立成传,其收复河西11州的事迹,也被几笔带过,仅说“献地”而非“收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直接言其“遣使来降”。直到民国年间,史学界的罗胖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补唐书张议潮传》,记录了他的功绩,算是中原人民给张议潮的一个交代。

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近几年反响超好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对张议潮的历史轻轻带过,仿佛无足轻重一般。有人说,因为吐蕃也是华夏的一部分,叫张议潮民族英雄也不合适,还不如与岳飞一般冷处理。

5

张议潮以世家大族的多年积淀为基础,穷尽智慧,宵衣旰食,一生为河西归入唐土而努力,他身先士卒,深入敌阵,成为众人仰慕的英雄和河西的守护神。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议潮拥有宽广的胸襟,他不仅团结了汉族人民,还联合了粟特人、突厥人甚至吐蕃人反抗突厥压迫。在归入大唐之后,张议潮也并未为难居住在河西的吐蕃人,仍旧让他们安居乐业。

张议潮死后,张淮深继续统治河西地区,他尽力经营,多次打退回鹘及其他各族对河西的进犯,所立下的功劳不下于张议潮。890年,张议潮的女婿索勋发动政变,自立为节度使,张淮深兄弟毫无准备,皆被杀死。后来,张议潮的第十四女率将士讨伐索勋,重新拥立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唐末,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910年,张承奉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国西汉金山国,后归降甘州回鹘。再往后,出身粟特的曹氏取得了归义军权力,在历史的更迭中被西夏李元昊所灭,归义军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虽然随着时间的流失,曾经叱咤风云的张氏家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剩只言片语传世。但是,我们还能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能看到张议潮家族的风采,感受千年前的热血。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