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与归义军渐露瑕疵,河西走廊逐渐破碎 ​

 白发布衣cexroq 2019-11-27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05——唐朝与归义军间渐露瑕疵,河西走廊逐渐破碎!

张议潮献图长安的河陇十一州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张议潮联合安景旻、阎英达在沙州(敦煌)发动起义,驱逐吐蕃守将,并旋即攻克瓜州城(酒泉瓜州县)。

随后,高举“驱蕃归唐”大旗的归义军,得到了河西唐朝遗民的普遍拥护,很快便收复伊、西、甘、肃、兰等州府。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的哥哥张议潭,手捧河西十一州的图籍入唐,并留京为质,正式宣告失落吐蕃八十余年的河陇地区,重归唐属。

但在河西走廊东端的重镇凉州,却一直牢牢控制在吐蕃将领的手中,导致归义军与唐朝的使臣,不得不北绕回鹘道,穿越大漠荒原往来。

为了拔除河西走廊这颗最后的钉子,张议潮和他麾下的将士整整努力了13年。

861年(咸通二年)三月,“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奏。自将蕃汉兵七千,克复凉州。”——《资治通鉴》

但从凉州败退而出的吐蕃守军并不甘心失败,两军旋即在河西大地上展开连番血战。直到归义军将蕃军围困于今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附近时,“(归义军)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才将其全歼。

至此,河陇地区成建制的吐蕃军队彻底灭亡,断绝近百年的河西走廊重新贯通。

归义军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唐朝边境接壤交合。

但就是这次相当短暂的领土接壤,对双方都产生了严重而微妙的心理影响。

一、重镇凉州的纠结。

归义军收复凉州(武威)后,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情况。

新旧唐书和通鉴中,都记载唐庭于咸通四年(863年)复置凉州节度,统领凉、洮、西、都、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

但派何人担任凉州节度,这些史料中却是全无记载。

有的文章提及此节,皆云张议潮兼任了凉州节度使,我不知道出去何来。

我只查到“(唐庭)派郓州天平军二千五百名戍卒凉州。”

注意这是唐庭唯一派向河西的驻军。

在敦煌文献中,有抄本《观世音经》提到:“天平军凉州第五般防戍右厢厢兵马使梁矩,缘身戍深蕃,发愿写此经。”

这部《观世音经》为天平军士卒手写经文,故可认为“郓州天平军调迁卫戍凉州”此事属实。

再有一点,如果张议潮真的兼领凉州节度,那么在其原有的节制十一州政事的基础上,再加上凉州及下辖的州郡,应为辖十四州事。

这与《李氏再修功德记》及其他文件中称其“十一州节度使”的说法不符。

而且也与张议潮死后,曹义金续领归义军的“十一州节度曹大王”之类的称呼向左。

可见凉州光复后,唐庭并没有将凉州划入归义军的辖区范围。

按说像是《李氏再修功德记》这种后人歌功颂德的碑铭,几乎都是褒奖有加的语言,恨不得功绩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好,从来没见过哪个往谦虚里写的。

另外,《李氏再修功德记》立于894年(唐乾宁一年),距张议潮去世的时间(公元872年8月)并不长,不应发生如此严重的错漏。

壁画中的张议潮

敦煌文书中,还有一篇张议潮给唐庭的上奏,也能佐证这一观点。

“张议潮奏: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温末隔勒往来,累询北人,皆云不谬。”

这篇进表上说:“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现在不知道凉州的情况了。近来传言,温末部落隔断了河西走廊的来往,我几次找人询问,都说传言是真的。

我们不知道这篇进表书写的年代,但确定在咸通二年之后无疑。

如果张议潮领了凉州节度,你治下的州郡被温末部落隔断,你却给朝廷上奏说:“凉州的事儿,我都不知道是啥情况!”

这恐怕,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对于唐朝在凉州驻军之事,按照我一贯的阴暗心理来分析,我感觉这隐隐表现出唐庭对归义军的戒备。

当然了,名义上整个河陇地区都是唐朝领土,调动官军卫戍州郡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考虑到唐朝没有对河西其他州郡派出一兵一卒,而单单驻军卫戍凉州,却颇有些耐人寻味。

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入口的凉州确实位置重要,谁控制了凉州便有机会东犯关中,唐朝确实也不敢大意。

不过唐庭控制了凉州也就意味着,唐军随时可以窥视河西其他州郡,这就是凉州的重要意义。

如此重要的战略节点,唐朝派军驻守也算无可厚非,但要守你就好好守,结果还没守住。

不久便被温末势力夺去,成了凉州吐蕃的势力范围,这就有点对不住张议潮的辛苦经营了。

归义军控制区的极大值

二、入京为质的权衡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第二次派遣使者,入长安献上十一州图籍的时候,谁是这队使者的头领?

是他的哥哥张议潭,你觉得这是张议潮信任他的哥哥吗?

不是!这是在给唐庭送去人质。

唐朝当然心照不宣,给了张议潭高官厚禄,但把他留置长安。

说好听点是考虑河西生活艰苦,为国家奋斗多年,还是赐宅长安享享清福吧!

说的不好听就是,张议潮身在边境,威望甚高,账下用兵数万,坐拥数座州郡,不在皇帝身边留下点亲人,谁信得着你呀!

当年安禄山起兵之时,他哥哥不就在长安为质,最后死于玄宗刀下吗?

“留质长安”是唐朝控制藩镇的惯例,不过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惯例是不会写入史书的,好在张议潮识大体,宣宗一看张议潮如此上道,也就顺水推舟。

在心照不宣之下,“君臣和睦、相交甚欢”!

壁画中的唐军步兵

三、碎裂的河西走廊

在河西走廊东段的甘、凉二州,还有些破碎的史料是很耐人寻味的。

《资治通鉴》记载:“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温末始入贡,温末者,吐蕃之奴号也。”

此时的温末,既然已和唐朝正式建立了朝贡关系,说明温末已经脱离一个原始族群的社会结构,正式步入了小邦国或大部落的时代,否则唐朝是不会和它建立朝贡关系的。

生活在凉州附近的温末部落,何时夺取并占据了凉州,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通过张议潮的上奏朝廷的奏文来看,温末部落隔断河西走廊也就只能是在凉州了。

同样见诸《资治通鉴》的还有“公元906年(唐昭宗,天佑三年)春,正月,壬戌,灵武节度使韩逊奏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将击温末及取凉州”。

这次,吐蕃攻击占据凉州的温末结果未知,但以此推断,至少在公元906年前,凉州曾被温末占据。

而在凉州西部的甘州(甘肃张掖)情况也不容乐观。

公元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回鹘汗国的王帐被黠戛斯推翻后,回鹘分裂成数支,其中一只在河西投靠了吐蕃政权,被吐蕃安置在河西的甘州附近。

吐蕃政权奔溃后,甘州回鹘、西州回鹘自东、西两面迅速发展起来。

洪皓《松漠纪闻》载:“(回鹘)居四郡外地者,颇自为国,有君长。”

势力逐渐强大的回鹘部落,和居住在甘州附近的其他部落不断发生摩擦。

最终于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十月下旬,占据甘州城的吐蕃、退浑、龙家、通颊等“十五家”部落败落,陆续撤出甘州。

十二月,回鹘进入甘州城,甘州遂成为河西回鹘的中心,史称“甘州回鹘”

因此,当张议潮给唐朝上奏时,不但凉州的情况归义军全然不知,甚至可能甘州也已落入回鹘之手。

所以张议潮才会说道“累询北人,皆云不谬。”

如果此时,甘州尚在其治下,他直接派人去打探就行了,何必还要“累询北人”?

综合以上的资料,至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以后,归义军的势力范围已被压缩至瓜、沙、伊、肃等周边数州。

此时,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分别被凉州温末(武威)、甘州回鹘(张掖)、归义军三方控制,成了一条逐渐破碎的交通要道。

所幸,凉州温末、甘州回鹘皆与唐朝保持了朝贡关系,因而商贾交通总算不至断绝,但归义军早已无力控制河西走廊的东段区域。

河西走廊东段已被凉州温末、甘州回鹘占据

四、归义军的生存空间再度受到挤压

公元866年(懿宗咸通七年),连续发生了三件事。

《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二月,张议潮奏报回鹘部落首领仆固俊击吐蕃,攻克西州、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轮台、清镇等城。

七月,张议潮向朝廷进甘峻山青胶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

十月,驻守鄯州的“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罪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从上述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吐蕃在回鹘、归义军和其他种族的持续打击下,在河陇、西域均遭受挫败,已经逐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一时期,以仆固俊为代表的回鹘势力迅速壮大,相继占据了甘州西州等地,形成了两个回鹘势力集群,并在张议潮死后,建立两个回鹘政权,史称“高昌回鹘(西州回鹘)”“甘州回鹘”

有人认为仆固俊拓跋怀光都是张议潮的部将,但从二人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是在给张议潮脸上贴金。

估计这两人最多也就是,张议潮能够团结的外围势力,属于“合则至,不合则去”的状态。

仆固俊在张议潮去世后不久,便与张议潮的继任者张淮深交恶,进而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

拓跋怀光则在突袭廓州斩杀论恐热后,直接投降了唐朝,其据守的鄯州,也一直不在归义军管辖之下。

但从咸通七年,张议潮能够像唐朝进贡来看,至少在这一时期,河西走廊的朝贡通路并未断绝。

也就是说,唐朝名义上依旧控制着河西走廊。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潭在长安病故。

得知消息的张议潮,将归义军托付给张议潭的儿子张淮深,自己入朝为质。

唐庭见张议潮如此识大体,也很感动。任命张议潮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于宣阳坊第一区赐宅,并晋官司徒。

其后,张议潮在长安一直遥领归义军节度使,以其侄张淮深为归义军留后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议潮卒于京师,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张议潮所领导的沙州归义,使河西人民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并使河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称其为民族英雄,应是实至名归。

《张议潮夫妇出行图》

在敦煌莫高窟中,至今尚保存有《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一幅,原作高120公分,长1640公分,是晚唐时期壁画艺术的杰作。

它描绘了张议潮收复河西以后,和他的妻子宋国夫人出游的盛大行列。图中不但有盛大的车骑随从和旗仗,而且还有百戏、仗乐、猎狩及人物的绘画,前呼后拥,极为壮观。

从这一幅气势浩大的图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


参考书目:

《张议潮传》_田廷柱;

《张议潮史迹新探》_陆离;

《张议潮与吐蕃文化》_张延清;

《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_杨圣敏;

《唐末沙州_敦煌_张议潮的起义》_金启综;

《略述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起义》_齐陈骏;

《吐蕃对敦煌石窟影响再探_吐蕃因素下的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_沙武田;


本公众号,全部都是老布原创的历史文章,要是您看着觉得还凑合,顺便关怀一下也是极好的!哈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