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孤忠:归义军简史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唐大中五年八月(公元851年),唐宣宗正式下诏封张议潮为瓜沙等州节度使“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以义潮为瓜沙等州节度使。”在此之前一个月,受他派遣的兄长张议潭终于抵达长安,并向唐宣宗送来了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与图籍。之前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沙州押衙高进达也已早向唐宣宗送来了沙州光复的消息。此时唐庭才得知,自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以来唐庭对河湟地区展开一系列收复运动以来,远在河西地区的瓜沙之地,已然光复了。大唐与河西的联系终于打通。在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有广德四年(公元766年)年号。然而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也就是说,河西之地在一段时间内已经断绝了中原王朝传来的消息。不知道大唐已改元永泰。这次传来的消息无疑极大的鼓舞了唐庭。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一月,唐庭再次追授张议潮军号为“归义军”。从此,归义军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张议潮和他的创立的归义军的传奇正式开始。
 



首先得介绍张议潮其人。他出生于敦煌名门望族张氏,因为敦煌此时在吐蕃的统治下,他的父亲张谦逸也是在吐蕃治下的大官——大蕃国敦煌郡大都督,关于他的母亲,则存在争议。一种认为是安氏,一种认为是陈氏。张议潮所在河西之地,胡汉杂居,安姓大多为粟特人,所以他的母亲是粟特人也并不奇怪。不仅如此,张议潮的归义军政权的建立,本身也争取了河西多个民族的支持。首先,张家本身就与敦煌当地粟特人代表的安景宴家有过联姻。“则有清河张,敦煌郡大都督赐紫金鱼袋万户侯,其公则威光奕奕,皎似珠星,精彩岩岩,净如冰雪,授赐南朝,拜谢重恩,腾星进路,德奉天庭,承恩回还。暗色来侵,不遑本郡。则有都督夫人安氏,岁在笄初,花姿发艳,似春深。”这里的敦煌郡大都督就是张议潮父亲张谦逸,因此在张议潮起事之前,他的家族就已经在敦煌打好了良好的根基,不仅自己是当地大族,更与另外的胡人大代表联姻,这让张家在敦煌的实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毕竟粟特人在敦煌地区也有不小的势力,比如像康公就做上了吐蕃统治下的瓜州郡督仓曹参军。还有安判官以及副使安景, 部落使阎英达等等粟特人都是当地豪杰。粟特人在敦煌当地拥有不小的力量,不争取到粟特人的支持,很难推翻吐蕃人的统治。这些粟特人后来也确实给归义军极大的帮助,许多粟特人加入到反抗吐蕃的队伍中。并且在后来的归义军政权中,粟特人也常出任都僧统及以下各级僧官和节度副使以下的官吏。像康公还做到了瓜州刺史这个职位,康通信还担任了删丹镇都知马兵使。要知道,删丹镇可是归义军东部军事重镇,是吐蕃西进的必由之路。
 


 
大唐贞元15年(公元799年)张议潮在沙洲敦煌县出生,在他少年时刻,也就是大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就写下了一首无名歌:“君不见城外空墙匡,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表现了当时河西沦陷后的情景。除此之外还有诗人张籍写的《横吹曲辞·陇头》:“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表现了当地被吐蕃人侵占后的情景和一些人对被吐蕃统治现状的不满。许多人心中还思念着唐朝,见到唐使者旌节后夹道欢迎、哭泣,并问道:“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自安史之乱后,唐朝日渐衰弱,吐蕃以咄咄逼人的态势不断攻取河西之地,一步步拿下河西乃至西域地区,甚至一度攻占长安。
 



早在杨志烈被杀后,唐朝与甘州的交通就被阻断,无法再从内陆派官员接任,于是委任杨志烈的族弟杨休明为河西节度使兼伊西庭节度使。但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杨休明刚刚上任,吐蕃就大举进攻,甘州沦陷,杨休明逃往沙洲,大历二年(767年),杨休明亲自去北庭曹令忠处征调兵马,联合安西都护府留守军力共同保卫沙州,但被伊西厅留后周逸勾结突厥杀害于。时任巡抚河西观察使与沙洲刺史的周鼎,肩负起保卫沙州的重任。在肃州,瓜州,伊州都相继沦陷,最后河西之地从此就剩下了沙洲孤城。一开始吐蕃人主要精力对付关中地区,对于沙州孤城想采取围困并威迫其投降的战略。周鼎也私下派人与吐蕃和谈,想尽可能在外交与吐蕃人周旋,以此保全沙洲。
 
虽然与唐庭联系已经断绝,但沙洲仍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河西走廊上。沙州刺史周鼎也不愿束手就擒,城中军民一同固守城池,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援,在得不到唐庭援助的情况下,周鼎派人去寻求回鹘的援兵。但援兵始终不来,周鼎心灰意冷下决意放弃沙州,焚城而去,带领城中居民举城东迁,但这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新唐书 吐传》:“始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赞普徙帐南山,使尚绮心儿攻之。周鼎请救回鹘,逾年不至,议焚城郭,引众东奔,皆以为不可。”毕竟河西走廊已被吐蕃人控制,如此带领全称老少千里奔徙穿越戈壁沙漠和吐蕃人的拦截,实在太冒险,无异于送死。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都兵马使兵马使阎朝被周鼎派出城打草。而阎朝则趁此机会杀了周鼎的亲信属吏周沙奴,然后用弓弦将周鼎绞死。“执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此后在阎朝的带领下,沙洲又抗击了八年之久。在粮食不够的情况下,他出官绫买粮,百姓们积极响应“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新唐书 吐蕃传》。这样,阎朝又持续坚守了两年。但在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沙洲在总共经过长达十一年的坚守后,终因“粮械皆竭”而不得不以“毋徙他境”为条件而开城投降。吐蕃主将尚绮心儿承诺满足阎朝的条件后,沙州得以“元戎从城下之盟,士卒休屈死之势”。至此,敦煌沦陷。吐蕃从此占领了整个河西,唐帝国也自此失去了整个西部领土。形成了“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的局面。《旧五代史》也记载:“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陷吐蕃。”周鼎其人尸体也被吐蕃送回唐帝国,唐庭追封他为河西节度使
 



但关于张议潮我们也要注意一点,张议潮后来也曾随父亲去过吐蕃的拉萨。“昔尚书曾赴逻娑,引道神人,祀水河边,龙兴紫盖,池现圣鸟,气运冲星,阵上回风,击添雷电。”《谨上河西道节度公德政及祥瑞五更转兼十二时并序》。也就是说他家其实当时和吐蕃联系还比较深,他的父亲不仅是吐蕃大官,还层出使过拉萨。但即便如此,张议潮后来还是打响了反抗吐蕃的起义。
 
首先,张议潮便是暗中积攒实力,等待时机。他在暗地里结交豪门俊杰,秘密谋划着归唐。史书中记载他“阴结豪俊,密谋归唐。”他自己也勤于学习兵法,练武,学得古代孙武,白起这些名将的精要,并常常心忧国家大事,有“安边之志”。慢慢的,他在周围也传开了贤名。他后来还抄写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将领封常清《封常清谢死表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个手抄本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在巴黎国立图书馆保存的敦煌文书P.3620《封常清谢死表闻》尾题有“未年三月廿五日学生张议潮写”。而封常清也已经含冤死去六十多年了。
 
在吐蕃人的统治下的敦煌时期内,吐蕃人在行政建置上最大的举措就是改唐代的乡制为部落制,把原来唐原来的制度基础给摧毁了。包括把粟特人的从化乡也取消掉,并入丝棉等部落。后期虽然部分部落又恢复了唐代乡制,但部落设置是其地方政区的主体,有曷骨萨、擘三、道门亲表、悉董萨、僧尼、上、下行人、阿骨萨、多悉口萨、丝棉等部落。吐蕃人对敦煌豪门望族则拉拢利诱,对反抗吐蕃统治的百姓则或杀或迁徙。初次外在任用官吏上也是以本族官员为主,汉人官吏为辅,并且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唐朝本身实行的是均田制,吐蕃改为“计口授田”的突田制。(突田制外也还包括一些官田和私田。)
 


 
根据《沙洲诸户口数地亩计薄》计载:“羊突三畦,宜秋西支渠二突五畦,计三突,元琮十二口,宜秋冬支渠五突半一亩。”“十畦,都乡东支渠一突三亩三畦,孟授渠三亩一畦,宜秋西支渠三突半六……”等这类记载。但根据学者研究,这种变化实际因为执行力度原因,其实对原有土地持有者更改不大。但“陷蕃汉人”仍然有许多悲惨的境遇。这里说一下,“入蕃汉人”,“亡蕃汉人”和“陷蕃汉人”待遇那是不同的。安史之乱后吐蕃统治下的河西汉人属于“陷蕃汉人”。大致可以理解为战俘和沦陷区百姓。对于“陷蕃汉人”吐蕃往往是劫掠,杀戮,驱赶。如玄宗二年吐蕃就“寇临洮军,又进寇兰,渭等州,掠监牧羊马而去。”或者“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亦或“寇泾,陇,邠,宁数道,掠人畜,取禾稼”。又或者“大掠汧阳,吴山,华亭等界人庶男女万余口”。对于这些征服地区,吐蕃实行军事管辖。设立巡边安抚大相,并在各地设节度使,在与唐军对峙前沿设驻击击使。《吐蕃历史文书》载:“国威远播,东至陇山。”
 
吐蕃对于是这些陷蕃汉人进行了比较残酷的统治,尤其是奴隶,生活在最底层,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挣扎。扶余准和李骖曾二人均于贞元三年(公元787) 秋没于蕃中。吐蕃“令随水草牧羊马”,受“苦役辱之"。李骖陷没蕃中“三十三年”。吐蕃对掳掠的汉人奴隶,“其无所能者,便充所在役使,辄黥其面"。对于一些“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得华人补为吏者,则呼为舍人。”淮南裨将谭可则为吐蕃所掠,吐蕃因为他“可则晓文字”,想让他当“知汉书舍人”,但可则不愿,但其右臂被涅字,译为“天子家臣”,“家臣”在这里就是奴隶。在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记载:“永泰初,丰州烽子暮出,为党项缚人西蕃易马。蕃将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数百蹄配之"。也就是说每当掠夺到汉人,便在肩骨上贯穿绳索,防止逃跑。显然这种遭遇十分悲惨,如同牲畜一样被对待。在沙洲沦陷后,沙洲人民也是“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不仅是沙洲,其他这些陷蕃汉人还被要求除了元旦那天穿本民族服饰,其他时间不准穿,而且不准说汉语。《白氏长庆集》卷三记载:“有李如暹者,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蕃中。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没蕃者服衣冠,由是悲不自胜,遂密定归计也”。还有诗云:“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些陷蕃汉人不可避免的吐蕃化了,并被吐蕃人称为西家番,且随着逐渐吐蕃化,他们也与吐蕃人融合,以至于很多地区“居人与蕃丑齐肩,衣着岂忘於左衽。”但他们还是遭到了一定的歧视。吐蕃人并不敬老,对年老者,动辄“断手凿目”  。有的人在被俘虏后甚至跳崖……因此不少人还是“没蕃被囚思汉土”。长庆年间刘元鼎出使吐蕃,与吐蕃会盟,到达龙支城的时候,千余名老人向他跪拜且哭泣的问道:“天子安否。”并标明说他们子孙还没有忘记唐服,又问“兵何日来。”说完众人“皆鸣咽”。唐国的兵已不知何时能收复河西,但出于对吐蕃统治的不满,以及对唐国的怀念,一些人开始反抗吐蕃的统治。张议潮就是一样一位,如前面所讲,他早做好准备,准备趁势而起,现在,他还需要等待时机。
 



唐开成三年,吐蕃彝泰二十四年(红元838年),崇佛的吐蕃赞普赤祖德赞被造反贵族刺杀,并把他的弟弟达摩拥立上位。这位达摩是个苯教徒,性格暴虐,又好打猎,嗜酒。且达摩在位又大肆灭佛,引发了众多人尤其是佛教徒的不满,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被高僧拉隆·贝吉多杰所杀。刺杀成功后,这位高僧成功脱身,后归隐,来到青海尖扎的洛多杰扎(金刚岩洞)岩洞隐身修行。然而吐蕃上层却因为达磨的继承人问题乱成了一团。由于达磨无子,他的妃子綝氏依靠佞臣的支持,拥立哥哥的儿子,3岁的乞离胡为赞普。这样一个小孩子自然是个傀儡,吐蕃朝廷权利把持在綝氏等一派人手里,一些前朝元老自然遭到排挤,甚至连老臣结都那都被灭族!而在离近大唐西陲的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和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分别支持乞离胡和微松,两者也展开了厮杀。不仅如此唐庭也“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随后便展开了一系列收复运动。大中元年(公元847) ,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在盐州大败尚恐热。大中二年(公元848年)12月,凤翔节度使崔珙趁论恐热与尚婢婢交战之时“破吐蕃,克清水”,一举收复了清水县。
 



时机终于到来,早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军收复清水之前的年初,张议潮也看出了吐蕃势力衰弱“议潮窥以蕃虏势衰,欲驱之”。已经49岁的张议潮披坚执锐。率好友在沙洲州门前起事,城中百姓一呼百应,纷纷加入反抗的队伍,吐蕃守将仓惶逃离沙洲城,众人一举驱逐了在沙洲城的吐蕃势力,沙洲城终于光复。在驱逐了吐蕃势力后,张议潮代沙洲刺史之职。但此时吐蕃军队仍然盘踞在沙洲,随后张议潮又率领他的各族联军大破吐蕃军队,沙洲之围解困。吐蕃军队也死伤惨重。此战“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随即,张议潮又挥师席卷瓜州,整个陇右振动,连宣宗听闻捷报后,感叹到“关西出将,岂虚也哉!”并“由是海内壮之”。这下唐朝上下都人心振奋。随后论恐热治下的原,秦,安乐等三州百姓也趁机起事归唐,唐军也一举进击又收复了原州、石门等六关和威州、扶州。归义军一路东进,唐军也向西收复失地,河西之地逐渐光复。“宜宗大中三年正月 丙辰,椏原芍度使康季茱奏,吐蕃宰相企恐熱以秦、原、安禾三州及石冂等七美之兵民日国。”《册府元亀》。一年后,论恐热逐渐失势,向唐庭请降,唐庭没有答应他请求,拒绝授予他河渭节度使一职。论恐热回去后没多久便逃去廓州,他的部将尚延心又率河,渭二州归唐。
 


 
再看归义军这边,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张议潮又率军收复甘州和肃州。唐大中四年,伊州收复。不久尚婢婢在与论恐热厮杀中落败,尚婢婢向西逃走,而残暴的论恐热则向西进军,并一路烧杀劫掠,“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而尚婢婢此时也投靠张议潮,并献上了西、兰、 鄯、河、岷,廓六个州的地图。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张议潮也积极派遣人去与唐庭联系,之前就派遣了高进达,这次又先派洪辩弟子悟真去唐庭报捷,后又再派其兄张议潭并带着十一州图籍去长安。河西之地频繁传来捷报。前面也提到了,宣宗在大中五年十一月于沙洲设计归义军,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和十一个州的观察使。
 


 
但张议潮并没有放松警惕,随后归义军持续在河西与吐蕃军队交战。吐蕃人并不甘心失败,大中十年,吐蕃军队卷土重来,趁机前来劫掠,张议潮又将其击败。并在同一年,张议潮又率军彻底肃清了伊州一带的回鹘和吐谷浑势力。再经过精心准备后,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归义军上下共计7000人又向凉州进发,这支各族联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可以说战况十分激烈,归义军士气高昂,奋勇作战,吐蕃军队逐渐不支,溃逃,归义军大胜后追击,随后与又吐蕃军又拉锯了三年之久,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凉州终于全部光复,归义军兵锋一度到达青海湖。随后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唐庭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之地,治所凉州,并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于是至此,“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前后历时13年,由张议潮带领的归义军终于彻底收复河陇。
 
但此时归义军势力壮大,唐庭也有所提防了,比如张议潮已经收复了河西大部,然并没有获得河西节度使一职,河西节度使一职还是他在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长安后才获得。此时获得,如同虚职。在这之前张议潮却是以沙洲归义军节度使和十一个州的观察使身份统瑕整个河西。还有前面说的凉州节度使,也是调内陆的天平军去接管后设立的。初此外还又把归义军势力一通拆分,六州划入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张议潮改为瓜沙节度使,而且在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潭死后,唐庭还把69岁高龄的张议潮诏入长安。代守藩镇的张议潭之子张淮深唐庭也不授予他节度使一职。但张淮深却要掌管整个归义军,于是只好自称河西节度使留后。
 



鼎盛的归义军被拆分了,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去世。一代传奇人物虽然陨落,但归义军的传奇又仍旧延续了几百年。首先在他去世前,河西局势就变得预发复杂。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驱逐了西州吐蕃势力,建立高昌回鹘。拓跋怀光又袭击廓州的论恐热,并将其击杀。吐蕃自此退出西域与河西地区。然而河西地区,也就是归义军占领的主要城市之间,还有部分吐蕃残余,嗢末,回鹘,龙家等势力和游牧部落,在凉州被天平军接管后,嗢末占领了凉州,凉州再次失陷。张议潮虽然上书请求过收复凉州,但被唐懿宗否决。
 
虽然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唐昭宗给张淮深送来了节度使旌节,但河西地区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艰难,归义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二月张议潮女婿索勋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淮深和他妻子陈氏,就连他的六个儿子也没有放过,全部死于叛乱。

随后索勋拥护张淮鼎上位,两年后张淮鼎去世,他的儿子张承奉过于年幼,又加索勋即是张议潮女婿又有托孤身份,索勋便出任归义军节度使。尊奉张承奉为副使。但还是让张议潮十四女张氏不满,这位现在是前凉州司马李明振的遗孀。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张氏让她的几个个儿子鼓动并发起政变,杀死索勋,拥立张承奉。并大加赏赐李氏诸子,长子李弘愿出任沙洲刺史兼节度副使,持持节沙洲诸军事;次子李弘定使持节瓜州刺史;三子李弘谏使持节甘州刺史,后转任沙洲长史兼沙洲军使;四子李弘益为朝议郎,后转任沙洲司马。
 


 
而此时随着李家逐渐掌权,李氏兄弟也愈发嚣张,甚至直接使用节度使印信。李氏兄弟最终引发拥护张氏的瓜州,沙洲豪族的不满。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一直作为的傀儡的张承奉在瓜州二州豪族与清河张氏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李氏兄弟被夺职关禁,张氏也退位让权,后又将李氏兄弟处死,仅有李弘定因在外任瓜州刺史而幸免。张承奉掌握归义军大权后,归义军的处境并未变得好起来。前面所说李氏三子李弘谏出使甘州刺史又转任沙洲长史就是因为甘州地区崛起了一股新的势力,甘州回鹘,甘州已被甘州回鹘占领。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庭任命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但不仅是归义军所在西北局势愈加艰难,中原唐庭的局势变化也复杂动荡起来。也就在张承奉为正式任为归义军节度使同一年,大唐宫廷也发生了政变,宰相崔胤请求唐昭宗除掉宦官,但却被宦官率先发难,刘季述率领禁军冲入大明宫,囚禁了唐昭宗。再次将崔胤免职(之前已经被免了三次了),宦官们又矫诏让太子李裕即位。心怀不满的崔胤鼓动孙德昭起事,诛杀宦官刘季述,并再次与昭宗商讨铲除宦官,为求自保的宦官韩全诲联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而崔胤也于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致书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邀请他出兵相助。随即朱温响应崔胤请求,带兵向长安进发,宦官韩全诲却又先一步劫持昭宗逃往凤翔。
 



朱温随后围攻凤翔,难以支撑的李茂贞便斩杀了韩全诲,并将昭宗送还给朱温。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昭宗回到了长安,崔胤又劝说朱温诛杀宦官,并又自任判六军十二卫事,准备再组建禁军。朱温对他也开始不满,随即将崔胤斩杀,又带昭宗迁都洛阳。一年后于洛阳被杀。李柷即位,也就是唐哀帝,大唐的丧钟即将敲响。
 
公元907年,天佑四年,李柷禅让于朱温,大唐灭亡,大梁建立。年号开平。同年有人向张承奉禀报了中原之事,张承奉派人入梁朝拜。
 


 
由于之前中原局势的变化,归义军与中原有过多联系,再加上其他势力崛起,尤其是东面的甘州回鹘,不断西进,与归义军的冲突越来越多。甘州回鹘自天睦可汗带领下越来越强大,除了西进多去归义军领地外,肃州的龙家也臣服于甘州回鹘。凉州之地虽然名义上归河西节度使朱温,但实际也被嗢末和吐蕃六谷部控制。归义军北面有高昌回鹘,西有安西回鹘和仲左,南又有吐蕃诸部,归义军被压缩在了瓜沙之地,弧悬于塞外,与中原遥遥相望。在张文彻“却不可出师无名”的的建议下,公元909年,张承奉称帝,建立西汉金山国(亦可简称金山国)。并奉行五行学说,地处西部,属金,商白,故称金山白衣天子。且不用年号记年,用天干地支记年。
 
位于仲云之西的于阗素与归义军交好,往来较多,但仲云却阻断了归义军西部的贸易往来,于是张承奉派遣罗通达攻打仲云,取得大捷,楼兰被攻破。随即又挥师北上攻打高昌回鹘所踞伊州,却并未攻下伊吾。但张承奉并没有停下脚步,公元910年又派人攻打甘州回鹘,但却在肃州惨败,回鹘军一直追击到了敦煌,并围攻敦煌城。张承奉只得亲自上阵,将回鹘军击退到便桥,与便桥再次交战,再次击退回鹘军。但西汉金山国并未完全取胜,回鹘军主力仍在归义军境内没有退却,张承奉又派人去吐蕃请求援军,但援军还未达到,回鹘军又在狄银的率领下重新进攻敦煌,西汉金山国不敌,张承奉只得求和,随后又上书尊天睦可汗为父。“可汗是父,天子是子”。
 


 
公元911年夏,张承奉去掉了帝号,西汉金山国灭亡,西汉敦煌国建立,张承奉称天王。整个归义军政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公元914年,张承奉退位,沙洲长史曹议金即位。张氏归义军的时代与传奇,正式结束。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唐会要》

         《通典》

         《张淮深墓志铭》

         《因话录》

        《论恐热身世及其降唐事考辨》

        《唐代吐蕃与汉民族的融合》

  《旧五代史》

        《张议潮出行图研究兼论唐代节度使旌节制度》

        《补唐书张议潮传》

        《唐五代敦煌专题研究》

  《吐蕃统治下的敦煌粟特人》

        《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敦煌归义军专题研究》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

        《敦煌归义军专题研究四编》

  《敦煌归义军专题研究续编》

  《敦煌归义军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秦活动为中心》

  《敦煌讲座书系:敦煌的归义军时代》

        《归义军史事考论》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吐蕃史稿》

        《谨上河西道节度公德政及祥瑞五更转兼十二时并序》。

        《世系明鉴》

        《敦煌西汉金山国政权性质及其立国举措成败析论》

        《吐蕃历史文书》

        《册府元龟》

        酉阳杂俎续集》

  《白氏长庆集》

        《张氏勋德记》

  《全唐诗》

  《续资治通鉴长编》

  《资治通鉴考异》

  《吕衡州集》

  《沈下贤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