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最后的荣耀

 激扬文字 2023-08-06 发布于四川
755年形势图

01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史思明悍然发动了改变历史走势的安史之乱。

一时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不久,洛阳陷落,潼关失守。

天宝十五载六月(公元756年),安禄山占领长安,玄宗仓皇“南幸”,逃至马嵬驿后六军不发。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及杨贵妃,随后二人被赐死,玄宗入蜀蜗居,太子李亨出来平叛,并于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

为了平叛,李亨将安西、北庭都护府所在的河西军马悉数征调至内陆勤王。

八年之后,安史之乱终被平定。

在这场伏尸千里的平叛中,河西的将士大多战死,大唐的西北边境彻底成为空巢。

与此同时,崛起于西域的吐蕃日益强大,开始对河西之地鲸吞蚕食。

除了吐蕃,回纥、党项各部族也寇边犯境,兼吞河陇。

所以到了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吐蕃人已经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切断了安西、北庭与中原的联系。

“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

——《资治通鉴》

遥想当年,长安城的开远门外,立着一个牌,上边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这是大唐极盛时期版图的写照,如今却“今日边防在凤翔”。

建中二年(公元781),大唐的边陲沙州(敦煌)失陷,至此,大唐4000里国土全部沦陷。

十年后,大唐西域最后一座孤城西州也像一根顽强烛火般熄灭。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改写大唐命运的人物即将降世……

02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沙州的鼎族豪宗——敦煌张氏的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家人给他取名叫做张议潮。

这一年距离河西重镇沙州陷落吐蕃之手已过去18年。

这18年来,河西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飞地,昔日威震陇西的安西、北庭都护府早已成为过去。

年少时,张议潮就表现出极强的爱国情怀,少好文史,长通韬略,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常以唐朝大将封常清为自己的偶像。

尽管他身处乱世,但也没有放弃对祖国的信仰和热爱。

相反,张议潮更加坚定了对大唐的信仰和自己的信念,决心要为大唐奋斗终生。

大中二年,蛰伏已久,年近五旬的张议潮通过观看天象,见到火星的光芒逐渐衰微,判定吐蕃的运势已经到了尽头,于是他决定实施一个惊天计划。

张议潮像

十月时节,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前往沙洲城内的汉人骤然增多。

然而,例行镇守的吐蕃将领并未察觉这些变化,只顾在未时二刻关闭城门回营休息。

这一晚,沙洲城内寂静的星空下涌动着不安。

破晓时分,一队身披重铠的士众迅速朝南门聚集。

守夜的吐蕃军卒这时才发现形势不妙,纷纷朝领头的火把迎去。

灯火闪烁间,一支支长箭从黑暗中射来,城头的蕃军纷纷倒下。

被一箭射穿的蕃将临死前清楚地看到,射箭的正是常与其把酒作乐的汉人首领张议潮。

随后,张议潮登上城楼,振臂高呼,大量汉人云集于城门之下,呼号四起。

伴随着信号的发出,黑暗之中瞬间涌现出万千火光,随之而来的便是沙洲城内吐蕃士卒此起彼伏的惨叫声。

夺取沙州后,张议潮剑锋直指瓜州,趁势攻克。

连夺两州后,张议潮一连派遣十支使团,分十路前往长安报信。

前线的战事艰苦,送信之艰险比战场更为凶险,无边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无名使团很多都死在了途中,最终,只有悟真和尚一路到达了长安。

在夺取瓜沙二地后,张议潮并未停止远征,而是加紧了东进的步伐,又收复了张掖、酒泉等九州之地。

至此,除凉州外,河西十一州重镇全部光复。

唐宣宗听说张议潮光复河西故土后,大赞道:“关出西将,岂虚也哉!”

大喜之余,他颁布诏令,宣布在沙州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

至此,张议潮所率兵马终于有了自己的番号,“归义军”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03

公元848年,不甘失败的吐蕃再次卷土重来。

然而,他们畏惧张议潮的威势,只敢劫粮,不敢应战。

于是,张议潮主动率领军队出击,终于在西同附近追上敌军。

吐蕃军一触即溃,张议潮穷追猛打。

此后,归义军继续南征北战,大力恢复故土。

随着河西最后一座重镇凉州的光复,吐蕃势力逐渐被逐出河西之地,西域与大唐再次建立了联系。

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管理内政。

他全面恢复唐制,废部落制,重建唐前期实行过的“州-县-乡-里”制。

与此同时,张议潮仿照内陆的军政体制,设置了文武官吏,恢复了文书、行政制度。

废除了吐蕃时期的户籍、土地、赋税制度,并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

针对当时沙州荒田闲地较多的特点,张议潮实行了请田制度,允许百姓向归义军衙门申请耕种荒田闲地。

对于百姓之间自愿兑换土地、调整土地位置,官府一般也予以批准。

在大力恢复经济与生产的同时,张议潮还致力于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青年们也不再对唐朝感到陌生。

然而随着张议潮在当地名望的增加,朝廷对他的忌惮也与日俱增。

毕竟此时的张议潮手握数州,有精兵数万,已然成为河西走廊的新一代霸主。

为了对中央政府表示忠诚,张议潮的兄长张议潭毅然作为信使带队前往长安,并且就此留在长安为人质。

但这些举措并未得到唐懿宗的认可,毕竟安史之乱的教训实在太过惨烈,大唐绝不容许再出现一个安禄山。

为了分化张议潮的势力,唐懿宗分别在凉州、秦州、瓜沙设立节度使,之后又调郓州天平兵入驻凉州城。

不久张议潮的归义军节度使也被调整为瓜沙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也被降为除去兰、鄯、河三州的八州观察使。

04

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张议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唐廷下令需要再入京一位至亲。

朝廷的做法让满腔热血的张议潮心灰意冷,然而手握实权的张议潮并未抗拒诏令,割据一方,相反,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亲自入朝作为人质。

在把归义军托付给侄子张淮深后,年近七旬的张议潮开始动身前往他年幼时魂牵梦绕的长安。

一路上烈日狂沙、风餐露宿的羁旅艰辛,对从小吃惯苦的张议潮来说不算什么。

当他来到长安后,唐僖宗授予他司徒之职,甚至还赐张议潮宅邸和田地。

表面上看,张议潮位极人臣,待遇优渥,日子十分舒坦,可实际上他在长安却处处碰壁。

他原本打算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声望和影响力,为归义军争取一些利益,至少让朝廷承认张淮深的地位。

但是,朝廷显然对张议潮叔侄私相授受节度使职位极为不满,对他采取外热内冷的态度。

无论张议潮提出什么奏请,最终都得不到批准。

即便如此,张议潮仍旧在信中规劝侄子与旧将们要听从唐廷调遣,为朝廷守好边疆。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议潮在长安溘然长逝。

在张议潮死后,归义军继承了他的遗志。

公元907年,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帝国走向了灭亡,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为王。

但归义军所在的沙洲政权却仍自称归义军节度使,直到北宋时期,沙洲政权被西夏吞并,大唐帝国最后的荣耀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ps

张议潮虽然替唐朝收回了4000里疆土,但唐朝正史中却并未有他的记载。

他的事迹只被记载于张淮深的遗书中,若不是这份遗书,张议潮恐怕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张淮准遗书 敦煌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