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高窟(27) 河西之王张议潮

 闹市孤猴 2022-11-22 发布于湖南

张议潮:推翻吐蕃统治的河西之王


敦煌壁画中定格了一幅这样的画卷:在高约108厘米,长达855厘米的画面上,绘制人物百余,其中部核心位置则突出表现了节度使之“旌节”,而有一人为白马红袍,置于桥上,他就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一个被历史黄沙淹没,却依旧熠熠生辉的人物!


张议潮

安史之乱,玄宗仓皇出逃,随调河西、陇右、“安西四镇”驻防军队入长安平叛,然而却令河西空虚,寻到机会的吐蕃趁势攻占河西陇右,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正式将整个河西地区收入囊中。

吐蕃统治下的河西诸州仿佛一片遗弃之地,高压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下,老人几乎被屠戮殆尽,青壮年动辄剜目剁手,人人被发左衽、唐语不复得闻,而远在长安的皇帝与朝臣,似乎也忘了这片土地曾经烙印着“大唐”的名号,他的子民在哀号。


张议潮对于沙洲再熟悉不过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似乎只在爷爷辈口中听过一个陌生而美丽的名字“长安”,在描述中那是一个万国来朝、恢弘大气的时代!何时能去一趟长安呢?他幼小的心里自此埋下一粒种子,直待来日生根发芽!

在“奴隶、贱民”这样的怒斥中,张议潮渐渐长大,英武之气日显,在梦中对故国无数次的心驰神往之后,他开始默默地积蓄力量,仿佛一只幼兽在打磨自己的爪牙:“

论兵讲剑,蕴习武经

”,不仅如此他更是深入吐蕃首府拉萨城,探查实情、结交英豪,只待那一声惊雷,便可闻风而动搅弄沙洲这一方风云!


长安城

机会来了,强敌的藩篱总是从内部被攻破,尤其是其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遇弑身亡,最容易引发局势动荡。宣宗大中二年(842)的一天,沙州城内四方云动,张议潮的一切暗中布置也在这一刻发动!

守城的蕃将没有发觉,眼前迎面走来的一群贱民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依旧红着眼睛喝着酒,但一支利箭却在他睁大眼睛想高声呼喊的时候,终结了他的性命!张议潮被坚执锐登高一呼。沙州之地,一夜之间,复归大唐!

然而,奇袭易,守城难,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令张议潮疲惫且有些麻木,势单力孤的他明白,起义军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无法更好的地聚拢人心,他必须去寻求远在千里之外大唐的支持:因为他的城头,猎猎作响的是大唐的旗帜、他的部队名为“归义军”、他守护的是大唐的荣光!

城门一开,十路人马在远方的沙漠中渐渐模糊,奔向遥远的长安方向,只为向那素未谋面的皇帝带来一个消息:“

我们,依旧是大唐的子民

”!但却只有一个和尚,终于到了长安,他的名字叫做悟真!

听到这个消息的是唐宣宗,大喜过望的他立刻敕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而此时距离沙洲起义已经过去两年了!张议潮每日都徘徊在城头望着长安的方向,但是形势已经大为好转,沙州的成功,仿佛一点火星,燎原之势渐成,河西陇右之民望风而投,终于在大中五年,进入了战略大反攻的阶段!

归义军在此时势如破竹,连下甘凉十一州,丢失百年之久的大唐之地,全部光复之!

此时的张议潮重兵在手,自此完全可以雄踞河西,成为名副其实的“河西之王”,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都诧异的决定:他将自己的哥哥张议潮出使长安,“大将在外以亲为质”,唐廷在感念其忠心之余,特封张议潮为金吾卫大将军!

在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败,盘踞在沙洲附近的吐浑王趁九月麦熟前来劫粮。议潮率精骑手持白刃,于阵中待步兵分道后争先突进,直踏敌阵。一时黄沙漫起,狼烟冲突,唐军再显天兵风采,而处于归义军包围的蕃军早已势穷、一击即破,“蕃戎胆怯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处”。

获胜后的张议潮抓住吐浑宰相三人,于众军前枭首,随后全军齐奏《大阵乐》,慷慨而归。

《大阵乐》是大汉军歌,悲壮雄浑,其中激荡的亦是汉代肇始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忠诚之声。

而公元867年的张议潮,此时已然苍颜白发,在68岁的高龄他又做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去长安!

离开沙洲、沿着河西走廊、他蹒跚的步履之下,是曾经沦陷而复归大唐的土地,一路上他偶尔沉思,也会放声大笑,他应该自豪,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他少年时代的一个“长安梦”!抵达长安后,张议潮的到来引发满朝文武赞叹,其赤子之心可昭明日月,唐廷授以右神武统军,欲以优厚待遇,于74岁寿终正寝,终于叶落归根,魂归大唐!

他,是应该被历史铭记的忠魂,但不论《新、旧唐书》均未单独为其列传,而近代学者罗振玉则撰写《补唐书张议潮传》为他留下一笔浓重色彩。可是千百年来,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不计其数,驻足在这幅画前的人不计其数,有谁能读懂定格在画中那白马红袍凯旋而归的张议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