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心脏早搏?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18-02-15

你好!

期前收缩是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的产生机制包括:①折返激动;②触发活动;③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根据异位搏动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性次之,交界性比较少见。

(一)房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而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搏动,亦称为房性期前收缩。

患者常见心悸、心跳停顿,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不适。

在治疗上,房早应重视病因治疗和消除诱因。偶发房早或症状不明显者,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明显,房早较多或诱发房性心动过速、甚至心房颤动者,可使用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二)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而提前出现的房室交界区的异位搏动。

除原发病相关的表现外,交界性期前收缩一般无明显症状,偶尔有心悸。

交界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或诱因,对于期前收缩频发且症状明显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

(三)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线的室性冲动,可单独出现,也可成对出现。室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触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扑动或颤动。

部分偶发室早没有明显不适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频发室早多有心悸、心跳停顿、咽喉牵拉不适等。长期频发室早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室早的治疗应在控制病因和消除诱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采取下列治疗方法:

1.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若发生的室早为偶发或单源性,且症状不明显者,多不宜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频繁室早伴有明显症状者,可考虑口服普罗帕酮,美西律等,也可使用胺碘酮治疗,但应注意副作用。

2.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尤其是并发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和慢性充血性心衰者,室早是这类患者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期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能降低死亡率,应避免使用。胺碘酮对这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服用其副作用发生率高。已有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通过改善心功能而减少或抑制室早,可明显减少心源性死亡率。

3.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患者:易发生恶性室早,目前不主张预防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如果在实施再灌注治疗前已发生频发、多源性室早,或心室颤动除颤后仍然有频发室早,此时应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继之静脉滴注(1mg/min)维持,同时应注意补钾、补镁和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

4.起源于特殊部位的室早:如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窦部、左心室间隔部等,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扩张性心肌病发生的室早,尤其是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35%),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应植入ICD或实施具有转复除颤功能的心室同步起搏器(CRT-D)治疗,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