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用了三千多年,才从「跪着」变成「坐着」

 信手摘 2018-02-15


——历夏商周春秋战国,2000多年那么长。

甲骨文中的“坐”字,本是一个人跪在席子上。

在古代,最恭敬的“坐”就是跪。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趾上的坐姿,在物理上最省空间,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在形式上表示最高的敬意。上至朝堂之上,君臣议事,下至普通百姓宴饮会客,皆是如此。

到了周朝,筵和蓆成为了正统坐具。筵,指结实的竹子,蓆,指柔软的草。蓆,铺设在筵上。先筵后蓆,大排筵席。

坐在地上,家具均比较低矮单纯,几几案移来移去,很久就被纳入了祭祀的礼仪范畴中,人人坐在一块块席上,过着席地而坐的生活。

这一跪,就跪到了三四个世纪后的汉代。


第二阶段,从床榻到椅子

——历秦汉魏晋隋唐,约1000多年。

到了汉代,中国进入了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房屋举架结构增高。这时候中国人依然沿袭着床席的生活方式,但床开始加大,流行带屏大床,床榻的功能也逐渐增多。

例如客人登门,脱掉鞋履,爬上去一起坐。

北齐《校书画》的床,完全就是个文人社交论文、饮宴消遣的平台。

不过,每当古人提起“床”时,多指堂中的坐具。而暗室之床,古人自重,不会轻易提起。就像小时候我们学到的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根据《辞海》中的解释,李白当时很可能是在寒冷的夜里,井口凭栏(或是打水之时),一时感触,便写下了著名的惆怅。

在床之后,古人的坐具并没有按照逻辑朝着椅子的方向发展。甚至在床法务应付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时,反而回落到比床还要低的榻上。

尽管古人就是要保留着席地时的坐姿,保持着沿袭了2000年的生活模式,但是,随着汉末“五胡乱华”从外而来对中原文化的冲击;魏晋知识分子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开唐一代的皇族本身就有不拘小节的外族血统......高足坐具,终究是来了。


第三阶段,垂足而坐。

——宋元明清至今约一千多年

高足坐具最远可追溯到古地中海文明、古埃及,然后古希腊,再是近东、中东,最后经由胡人传入中国。

来到之处,各式坐具均成为“胡床”,即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包括最初为上马所用,却沿用至今的马扎;四足相交,再加上靠背的交椅;佛教僧侣所坐的禅床等,形式各样。

到了明代,家具无论是材质、工艺,还是造型和质感上都已非常成熟,从一张木椅,就可以读出中式家具的内涵。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及软垫椅子的舒服,但下面这张南官帽椅,直至今天,对于一个要用功的人来说,仍然是最好的椅子。


明式扇面形南官帽椅

靠背搭脑往后弧,靠背向前挺;坐面像把扇子,坐面后沿呈内弯;椅柄后段向外微鼓,令坐盘空间更加饱满;椅柄前段向外微撇,令坐盘空间对外开扬;扶手由三个部分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弧度;坐盘以上组件,几无直线,且都似在进行着一种截然相反却又互相配合的运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组件与组件之间的协调,看每一个组件都在扭动,每一个弧度都有相对的平衡。到了最后,整张椅子并没有戏剧性的舞动,而是在更大的平衡重,回到舒展而凝重的稳定中。

现在人办公,大多选择坐面和椅背都有弹性且具承托力的软垫,而传统中国的椅子,利用现代人体工学去解释却迥然相反。

事实上,南官帽椅靠背上“S”弧线,则可以满足不同坐姿的优雅过度,让我们学会用身体去调整才是最自然的姿势。

最下方95°:工作斜度(专注及警觉)中间103°-105°:闲适斜度(放松与思考)最上放:颈枕斜度

弧形的靠背,让坐上去的人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闲适,又不流于慵懒。故而,南官帽椅被称为最适宜用功的椅子。

中国家具文化,细写起来,何止千万册。

但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及其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不仅有,文化的沉淀,社会的变迁,习惯的改变等等因素,正是这样慢的过程,才让我们拥有可以傲视世界的民族精粹。

且拥有,且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