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具简史

 亘心为上 2021-06-03

“坐”字,今天从“坐”字的甲骨文、金文及小篆字形来看,林义光先生在《文源》中说:“像二人对坐土上形。”也就是说,先民们造的这个字最初是象二人对坐土台之上的意思。

“坐”在古代是人们休息的一种方式之一。古人常席地而坐,一开始是没有凳子或椅子的,那时的他们坐姿与今天是不一样的,他们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之上,所以古汉语中常会有类似“跪”、“跽”这样的字出现在生活中。比如《史记·鸿门宴》中樊哙突然闯入宴会之中,当时项羽第一反应是“按剑而跽”。何谓“跽”?这个与“跪”稍有不同,“跪”是“坐”差不多,而“跽”呢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大腿与小腿成九十度角(如下图)从“跪”到“跽”的坐姿动作变化来看,当时项羽瞬间是很紧张的,手扶着剑柄之上,身体挺直,随时准备作出反击动作。

我们今天如果坐在地上,很多时候为了舒服,多是臀部着地,两脚前伸;而这样的坐姿在古人那里是极为不雅的,他们管这种坐姿为“踞”,有时候也会写成“亻”旁的“倨”,这种坐姿用古人的词来讲就叫“箕踞”,“箕踞”就是两腿犹如簸箕一样叉开。荆轲刺秦失败时,曾“箕踞以骂”。还有秦末郦食其拜见刘邦时,刘邦也是“箕踞”在床上,为此,郦食其特别恼怒,并讲道:“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由此可知,“箕踞”是一种极为不礼貌的坐法,故而《礼记 曲礼》记载曰:“坐毋箕”。

古人为什么会如此呢?这种“箕踞”坐姿之所以会不雅是和当时的服饰有关。那个时代男女下身只穿着裳(裙子),内穿只有两个裤筒的绔,并用布帛缠前后裆,所以一旦“箕踞”便会“走光”,所以古人认为是很不雅且不礼貌的动作,除非想侮辱别人,比如荆轲刺秦失败后的坐姿。

前面说,“席地而坐”,这个“席”也是一种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成的坐卧铺垫用具,如“炕席”、“凉席”甚或是“芦席”。久而久之,“席”所占据的便叫“席位”,与后来的“座位”义相同,比如“入席”、“来宾席”等等。《论语·乡党》篇即有“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的说法。古代之时,自天子至王公大臣乃至庶民坐卧都用“席”,这种“席”通常情况下是现铺现坐,坐完了再卷起来。

这种称为“席”的坐具通常是摆于地上,如果铺在床上的席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衽”。《仪礼·士丧礼》:“衽如初。”郑玄解释说:“衽,寝卧之席也。”古代子女对父母要“昏定晨省”,“昏定”即为父母铺衽席被褥。

诸位还听过“卧榻”一词,这其中的“榻”不单单像我们想的只是睡觉的工具,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坐具,“坐榻”一词便是如此。何为“榻”呢?《释名 释床帐》解释为“人所坐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榻然近地也。”如此便知道了,“榻”是一种长狭而低的坐卧用具(如上图)。如图所示,这种“榻”比床要矮,便于移动,人坐其上,自然要比直接“跪坐”舒服一些。

秦汉通西域之后,还传过来一种叫“胡床”的坐具,也叫“交床”、“交椅”、“绳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如下图),类似今天的折叠小板凳。这种坐具由于其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宋元明清,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会带这种椅子,逐渐这种坐具也变成了身份的象征,这也就是“第一把交椅”代表首领一义的缘起。

魏晋南北朝之时,以“胡床”为先导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束腰圆凳等高型坐具陆续传入中原,不断冲击着中原席地跪坐的习俗。也就是因为这种坐具的传入,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将“跪”改为了“坐”。随着历史不断向前,人们那一开始“席地而坐”的习惯逐渐退出了生活圈子,慢慢地“垂足而坐”变为了起居方式的主流。

说到“凳子”,这种坐具没有靠背,古人一般拿来登床用的,所以又叫“床凳”。张慎仪在《蜀方言》卷下说过,“坐具无背曰凳。”这种坐具的出现,自然形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有长凳短凳,有圆凳方凳……有了这种凳子的坐具,席地而坐自然会再次受到冲击,但也不会立马消失。

“椅子”,一种有靠背的坐具,《正字通 木部》曰:“椅,坐具后有倚者,今呼为椅子。”它与“凳子”最大的区别就在这了。据文献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

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当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的,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类属之中分离出来。

椅子自然也分方、圆两种,其特点是有扶手和靠背;那种没有扶手和靠背的“凳子”,因形状不同还有其他的叫法,比如座面呈正方形的方凳叫“杌(wù)子”,比如宋以后一种叫“蒲墩”的坐具。据说,宋真宗时,丁谓一度罢相,皇帝赐坐,左右为他拿来蒲墩。丁谓说:“有旨复平章事。”一听丁谓恢复了相位,赶紧为他拿来杌子。

坐具历经千年时光,从“跪”、“跽”到“榻”、“胡床”乃至“椅”和“凳”,从一开始的“席地而坐”到现如今更舒适的坐,大体可以反映出这么一个道理来,人们总是会一直走在追求生活品质的道路上而不停止的,这或许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的不同了。

xd-2016_nyz

先秦历史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