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的“特二”型装备,明明是两栖车为何非要称作是船?

 秦岭之尖 2018-02-15

题主所说的“特二”型装备应该是指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研发装备的特二型内火艇,虽然被称为艇,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两栖坦克。

特二型内火艇进行登陆作战的彩绘。

日本海军着眼于在太平洋战场上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需要,于1940年开始研发专用的两栖战车,并于两年后定型,以“特二型内火艇”的名义列装,装备给海军特别登陆部队。特二型内火艇是以日本陆军的九五式轻战车为基础改进而成,为保证在海上航行和由潜艇搭载,车体采用全焊接结构和橡胶密封取代九五式战车的铆接结构,确保车体的水密性。在海上行驶时,在车体前后加装由钢板焊接的浮箱,以增加浮力,其中前部浮箱内部被隔板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分成三个小隔舱,实际上形成了6个水密舱,尽量减少在战斗因为浮箱破损进水而造成的浮力损失。浮筒通过一种特制的夹具与车体连接,在登陆后可由车内解脱,与车体分离,以便于陆上作战。

描绘特二型内火艇抢滩登陆的绘画,在海上行驶时会加装瞭望塔和发动机通风管。

特二型内火艇的炮塔采用了二式轻战车的炮塔,早期型主炮为1门九四式或九八式37毫米战车炮,后期型装备1门高初速的一式37毫米战车炮,备弹132发;副武器为2挺九七式7.7毫米车载机枪,1挺为炮塔同轴机枪,1挺安装在车体前部左侧,备弹3500-3900发。

特二型内火艇的侧视图,注意前后浮箱的安装方式。

特二型内火艇的发动机为三菱A6120型六缸空冷柴油机,功率115马力,陆上最高时速37公里/小时,陆上最大行程320公里,在水上行驶时采用车体后部安装的螺旋桨推进,并装有双舵以控制航向,由车长操舵,水上最大航速为9.5公里/小时,水上最大行程为140公里。特二型内火艇的装甲比较单薄,正面装甲仅为6-12毫米。特二型内火艇的长度为7.42米(有浮筒)/4.8米(无浮筒),宽2.8米,高2.3米,全重12.5吨(有浮筒)/9.15米(无浮筒),乘员6人。

驻扎在塞班岛的日军特二型内火艇,这幅照片显示了该车的无浮箱的陆地行驶状态。

特二型内火艇于1942年列装,仅制造了182-184辆,由于错过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登陆作战,主要被部署到太平洋诸岛上用于岛屿守备,大多在战斗中损失了。若以实际性能而言,特二型内火艇并不出色,但是其设计是非常成功的,被认为是二战时期设计最好的两栖坦克。

由二等输送舰运载的特二型内火艇。

最后说说为什么命名为特二型内火艇。内火艇是日本海军对军舰搭载的使用内燃机推进的小型舟艇的统称。日本海军将两栖战车视为高度机密,出于保密原因将其匿称为“内火艇”,为与普通舟艇区别,又称为特型内火艇,除了特二型之外,还有特三、特四、特五等型号,但都产量很少。两栖战车能够在水面上行驶,且由舰艇搭载,称之为“内火艇”也是比较合适的。

被澳大利亚军队缴获的特二型内火艇。

澳大利亚军队在测试特二型内火艇。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军技术人员在测试特二型内火艇。

今日保存在博物馆内的特二型内火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