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12.01【中医流派】丨丹溪杂病派

 秦岭之尖 2018-02-15

丹溪杂病派是以探讨气血津液病机为主要课题的杂病临床流派。创始人是元代名医朱丹溪,他在总结金元诸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气血痰郁论治杂病的思想,他不专宗调补,而着眼清除体内的病理产物,或治痰,或治瘀,或调气,或泻火,成为翘楚卓立、自成体系的一大家,故后世有“内伤法东垣,杂病用丹溪”的说法。丹溪之后,明代一批丹溪的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丹溪的杂病学说。清代以后,丹溪的杂病学逐渐与易水内伤学相融合,成为内伤杂病临床的重要学说。

1

认为气血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灵枢·本脏篇》指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用于性命者也”。说明气血津液是维持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易水内伤派不同,丹溪杂病派着眼这些体内物质基础的变化。朱丹溪说:“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中阳秘,我体常春”(《格致余论》)“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局方发挥》)气血的和畅是健康的基础,反之则是酿患的前提,无论是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恣情纵欲,还是外感六淫,均以导致气血的失调为结果。在此基础上,体内遂发生一系列病变:或津液停滞,凝变而为痰;或经脉不通,血凝而为瘀;或气有余而为火;或食不化而为积;或湿蕴而为热......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丹溪心法》)因此,丹溪杂病派诸家无不注重气血。

2

善于调治气、血、痰、郁

气、血、痰、郁为丹溪杂病学的辨证总纲。后人称此为杂病四字法。气病有气虚、气滞、气逆之分;血病有血虚、血瘀、血热之分,痰病有湿痰、热痰、风痰、老痰、食积痰、虚痰、痰核之分;郁病则有气郁、血郁、热郁、痰郁、食郁、湿郁之分。气血痰郁所赅病证甚广,而其中痰、瘀为重点。杂病诸法无效者,每从治痰治病上收效。痰瘀的致病范围最广,如痰之为患,“为呕吐、为反胃,为喘满,为咳逆,为膈噫,为吞酸,为嘈杂,为臌胀,为痞为痛,为泄利,为不食。冲上为头痛,为眩运;溢下为足肿,为癖疝;散于表为寒热,为跗肿,为支节痛;聚于心为狂癫昏仆不语”。(戴思恭《推求师意》)此外,健忘、惊悸、赤白浊、自汗、痿、厥、妇人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皆可见痰饮为患者,正如《丹溪心法》所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瘀之为患,亦相当广泛。“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稍血热则膀胱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盛伤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隐疹,皮肤则为冷痹,畜之在上则喜忘,畜之在下则为喜狂,坠恐跌仆则瘀恶内凝”(《金匮钩玄》)后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列举了贪血病症五十余种。有人统计,现代已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一百多种疾病,特别是那些病情棘手,经久难愈;或痛状怪异,原因难明的疾病,从瘀论治每收良效。所以,丹溪杂病派重视气血痰郁(瘀)是有其临床实践基础的。以清除体内的病理产物为手段,使机体达到气血和畅的状态,是丹溪杂病派的一大特色。

3

不执专方

不执专方,既是易水内伤派的特点,也是丹溪杂病派的特点。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梯,得河间再传之学,又旁通李东垣、王好古、张子和诸家之说,临证不执专方,变化十分灵活,据朱丹溪说,罗治病“必令其视病人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引经,往来一年半,并无一定之方。至于一方之中,自有攻补兼用者,亦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罗氏还说:“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往匠氏之手,其可用乎飞罗”?这些思想对朱丹溪有极大的影响。朱丹溪也主张结合病人的体质、性格、年龄、病程以及四时、地域来全面分析,要分别内伤外感、标本缓急、寒热虚实、脏腑表里,既要知某药治某病,又要知某经用某药,对正治反治、相须相制、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及药物的修治、分两均要一一考究(参见《局方发挥》)。他在临床上以气血痰郁为主,气虚用四君子汤,血病用四物汤,痰病用二陈汤,郁病用越鞠丸,酌量轻重,加入主病引经之药,一循治法,不执专方。这种在基本方上加减的思想方法,较之《局方》守方不变,按症选方的思想方法显然是有进步的。

说明

图文资料多数取自互联网,经我们收集整理再呈现给大家,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一心一醫

祖国医药文化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