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黄元章3355 2018-02-15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文/张秀阳

所谓“喝西北风”一般生活在中原地区或中国北方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我们小时候,家里大人在生产队里干活,有时候让小孩子帮衬着干点轻松活,小孩子如果不愿意或偷懒,大人们总会说一句:“死懒,让你明天喝西北风去。”

喝西北风就是比喻没有东西吃,生计艰难,饥寒交迫。

那时,我总会想,为啥非要喝西北风不可,为啥不能喝东南风呢?

长大后才知道,这句俗语也是有来历的。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一般认为,说喝西北风不说喝东南风或其他方向的风。是因为在中国北方,冬季长刮西北风——主要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而冬季常在外活动的人会知道,在肚子很饿的时候,往往一张嘴灌进一腔的冷风,人会不由自主地打个激灵!相反要是酒足饭饱,穿着暖和之际,那风吹来是没有多少冷悚感觉的,甚或会有舒畅之感。

从自然时令上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冬天刮的都是西北风,在以前,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一般到冬天都是靠储备粮过冬。不少人家比较穷,冬天没过完储备粮就没有了,饥寒交迫,没有吃的,而外面老是刮着刺骨的西北风,那可不就只能喝西北风。

而要是东南风吹来,那只能是暖风习习,很舒适的感受,那是夏秋五谷丰登的时候了。

还有人解释喝西北风出处,认为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这个解释,在我看来,似乎有些牵强。庄子说“吸风饮露”,也并没有说西北风。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其实追根溯源,喝西北风真正的出处有两个。一是出自《左传》,二是出自周文王姬昌。

《左传哀公十三年》:“秋,七月。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春秋时鲁哀公十三年秋七月(公元前482年S),吴王夫差的大夫申叔仪,向鲁国大夫公孙有山乞求军粮,因为当时鲁国有规定:军中粮食不准借给外人。现在吴鲁两国订了盟约,对方来借粮食又不便拒绝,但话又不能明明白白说出来借粮食这件事,于是两人约了用隐语来解决此事。吴国大夫申叔仪就对公孙有山说:“美玉虽好,我却无以佩戴;虽有美酒盛于美器中,我这样寒微之人却不能饮,只能斜眼看看。”公孙有山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说:“好的粮食没有,但粗粮还有一些。但是你一定要等我在首山上呼喊‘庚癸’时,你在那边马上答应,这事就能办好了。”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这是两人用隐语约定,用“庚癸”来代替军粮。这是我国古代使用隐语最早的文字记载。

为什么要用“庚癸”来代替军粮呢?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观念中,古人向来以天干配季节和方位。庚是天干第七位,指代西方,主谷。谷即指粮食,秋熟,可做主食。癸是天干的末位,表示北方,主水。居水之位,可饮用之。此后,人们便用“庚癸”代称军粮,以“呼庚呼癸”或“庚癸之呼”谓之向人借贷的隐语,成了历史典故。

这一典故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就衍变为俗语“喝西北风”。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在歧,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疾苦。他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节制征收赋税。不但本族拥戴,邻国人才也大量投奔周歧。姬昌在位五十年,周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的功德一直为后人称颂。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中说:“讽人无饭吃,称为吸西风。风不可当饭,何取乎风?风如可当饭,何独取乎西?盖小东大东,杼柚已空。维南有箕,无簸无扬。维北有斗,无酒无浆。何处容得一无生计之人长嘘短吸。惟西伯昌善养百姓五亩宅百亩田,母鸡母彘,数口无饥。流风犹在,于此一吸,可得三日饱。”

“喝西北风”这句俗语,同古代最早的隐语有关

因为周歧处于中原及吴越西北方向,此吸风一说,后来也成了民间俗语“喝西北风”源头之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