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种:士为知己者死

 老刘tdrhg 2018-02-16

文种原本是楚国的一个使臣,出使越国时,因为没完成使命而被楚王召回,准备问罪,家中的老小也被关了起来。越王勾践因为赏识文种,救下了文种及其家人。为了报答越王,文种留在了勾践身边,成了勾践的重要谋臣,和范蠡一起为打败吴王夫差立下了赫赫功劳。

什么是“气节忠义”?

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残军困在山顶,勾践始终不肯投降。范蠡有了暂降吴国的念头。这时,文种一把拉住范蠡,说:“等会儿你要对大王说的话,还是让我来说吧。”范蠡问:“事到如今,你说或者我说,还有什么关系?”文种说:“大王正在气头上。你们要是争吵起来,他会拿你出气的。大王的这口气太大了,我担心会弄出人命来。眼下这关头,越国不能没有你。为将来计,也不能让越王对你再生成见了。”果然,文种一提“投降”二字,越王一气之下就要将其斩首。众人都为文种求情,范蠡也果断站出来说:“这其实是我的主意。”最终,勾践同意投降。文种主动提出冒险到吴国求和。文种祈求夫差:“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他会送来他全部的宝器。假如不赦免,勾践会杀尽他的妻子儿女,烧光他的宝器,率领他的五千人马与吴国决一死战。吴王你必定会付出相当的代价啊。”吴王接受了勾践的俯首称臣。

在战败的情况下,为大局考虑,越国暂时投降是上策。可是,跟勾践提投降不等于找死吗?这时必须有人站出来讲。文种为了保护范蠡,甘愿冒着被勾践杀头的风险。战败国去求和,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而文种却敢于主动请缨。从这两件事上看,文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人间道义,什么是气节忠义,让人叹服。“士为知己者死”,是说君子愿意为了解自己和信任自己的人去死。文种恐怕要让那些以“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为准则的人汗颜了。

什么是“君忧臣劳”?

越国将军灵姑浮之女灵玉请求勾践,准许她随同去吴国当奴仆,勾践答应了。为报父仇,灵玉在一次宴会上意欲刺杀吴王夫差,结果反被夫差杀了。夫差勃然大怒,对勾践更加仇视。没过几天,文种入宫拜见吴王夫差,夫差又生气地提到了“灵玉刺杀事件”。文种赶紧将罪责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说:“灵玉谋逆之事,罪责全在我身上。当初我本不愿送他来吴国当奴仆的,但禁不住她的百般恳求,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吴王夫差听了更加生气,要杀文种。文种说:“我犯错在先,如果再因我的错让大王对勾践、对越国的百姓产生怀疑之心,那我宁愿去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能因我一死,换回大王的不再迁怒勾践,换回大王善待越国百姓,我死而无憾。”夫差赏识文种的忠心,免了他的罪。

吴王因“刺杀事件”而大发雷霆,要开杀戒,而文种却站出来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文种的这番“士为知己者死”最终打动了敌人。《国语》有言:“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意思是,君主忧虑,臣子以此为辱;君主受辱,臣子死以报之。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忠君思想,是古代臣仆最重要的道德义务之一。我们虽做不到“以死报之”,但应该明白一点:为人谋事,就该替人分忧。

什么是“忠信贞义”?

勾践降吴后,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成天为吴王拉马游街,住在马厩旁的石屋里,吃的是吴国最差的饭菜。后来,文种护送西施来吴国,吴王设宴款待他。大殿上,文种刚喝下一杯酒,就突然跪在吴王面前,留着泪说:“臣本是来请罪的,不想却得到了大王如此恩宠厚爱。可不知为何,臣此时此刻竟然想起了我的旧主勾践了。我知道这个场合这样说不合适。臣大胆请求大王将赐予我的美味佳肴,转赐给我的旧主勾践。”一旁的吴国大臣说:“你们一个战败国,怎么能提这样的要求?”文种说:“忠君是为臣之本。臣不能因为有了新君就忘了旧主。那样的臣子相信也是大王所不齿的啊。”吴王赞赏道:“人是应该不忘记自己的本色。你不为迎合而昧本心,真乃忠臣本色啊。勾践能有你这样的忠诚,越国何愁不兴盛?”吴王赏赐了勾践一桌好酒好菜。后来,文种为勾践献出了“破吴九术”,三千越甲终吞吴。

文种不为讨吴王欢心而藏匿内心情感,一番肺腑之言让吴王看到了他对勾践的忠心耿耿。《左传》里提到“忠信贞义”:“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是说,面临祸患而不忘国家,这是忠心的表现;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诚意的体现;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置生死于度外,这是坚贞的表现。“忠信贞义”,文种做到了。


人世间,有的人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需求为标准,一生甘愿为一些理念、原则、规矩而孜孜以求,甚至献身牺牲,“为知己者死”;而有的人却以功名利禄为最终目的,趋利而避害。这本无高低之说,只是个人选择不同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