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还记得多少?

 圣女未能得逞瑾 2018-02-16

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写道: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一年一年又一年,你心中的年俗是什么呢?是门前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和贴画?是那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还是亲友间那一句句诚挚的问候和温馨的祝福?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第一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又称“元旦”),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没有年俗过年就没有味了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历来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的这首七言绝句,恐怕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极为生动的写照。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也

是不尽相同。过年期间,中国人在房子的陈设、家庭成员的吃穿、人们的言行和餐饮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平常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一段北方过年的童谣唱出了过年每天要遵行的习俗。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这时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正式“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为了完成春节仪式,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唱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按理说,喝过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这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月。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而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因此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而春节的传统色彩,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仍是任何年代的春节不变的底色。

来源:今日重庆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