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道墟过年

 泉源阁 2018-02-16
  
 
       小时候过年是最高兴的,能吃上好吃的,还能穿上件新衣服,又不上学,那真是人间天堂。
       要说过年差不多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天家家都把灶司菩萨送到天上去了,让他到天上为我们说些好话。在这以前,有的工作应该已经完成了,比如做年糕、包粽子等,接下来就进行实质性的工作了,杀鸡、杀鸭,“请菩萨”,这是老百姓家里极为隆重的事情,还要选个好日脚,大约晚上十点以后,把堂屋打扫干净,还得用水冲洗,然后将做好的整只鸡、整条鱼、整块肉上面插几根筷子,还有用做年糕时就做好的元宝、大糕(就是很大的大年糕)等供品摆好。不过“请菩萨”时女人是不能在场的,如家里没有男人那就得找亲戚或邻居的男人来代拜。这似乎与电影 《祝福》里描写的不太一样。鲁四老爷“请菩萨”时,女眷和祥林嫂虽没有拜,但都在场,其实这在道墟是绝对不允许的。祭拜完菩萨后,弄点煮鸡的鸡汤切几块年糕,再放点白菜,大家一起吃,这叫“散福”。
       大年三十年夜饭叫“分岁”,那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家里如有人在外不能参加“分岁”,也得为他放一双筷子,表示一家团团圆圆。吃完年夜饭,大约九、十点钟,家庭主妇就要开始张罗做糯米圆子,准备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吃。大年初一吃圆子,道墟人叫“吞吞”,但多数是没有馅心。当然条件好的人家,也有在圆子里面放白糖做馅心。圆子一般是直径只有一公分的糯米圆疙瘩,也有少数人家做大一点的。
       大年初一是不能去探亲访友的,初二开始可以去做“宁(人)客”了,就是去拜访亲戚朋友了。当然首先要去辈份高的长辈家拜年。那时探亲访友也简单,南货店专门提供一种“包”,你买一斤红枣、桂圆、或绍兴烘糕(什么都行),店里为你用很粗糙的草纸包成一个象枕头一样的包,上面放一张写有“喜”字的红纸。一般情况下有两个包的客人算是挺不错了。提桂圆、荔子、红枣包的一般是关系亲密的亲戚,普通的也就提点便宜的糕点之类。客人来了除了泡茶,先得吃“点心”,就是弄点“吞吞”给人家吃,殷实点的人家会放个水煮荷包蛋。吃完点心然后再吃饭。做“宁(人)客”规矩很多,放在桌上的菜不是随便都可以吃的,大人们都会再三叮嘱小孩勿好瞎吃。因为主人家只有这么一碗,还得请其他客人,做“宁(人)客”一般到正月十五就停了,所以一般家庭过年的菜一直要保存到正月十五以后,就靠不断的蒸,蒸一次可以过两三天。那时没有冰箱,这些鸡、鸭、肉保存也挺难的,不过方法还是不少,可以用“酒糟”,用虾油卤等把这些东西腌制起来,还可以保持不坏,道墟人就这么勤俭持家的。
       小孩子过年也可以放几个“火炮”,九十鞭炮,不过那是象快子那么粗,约一寸长的“小火炮”,叫“百子炮仗”,也不可能象现在那样买一大串,不过就买十来个放一下,其余的娱乐就只有“打弹子”,就是直径约1公分的玻璃球,在地上按一定的规则比输赢。还有就是劈“洋片纸”,那是一种和火柴盒差不多大,上面印有各种图画的纸板,你放一张在地上,另一个用同样的“洋片纸”用力往地上那张的边上拍,如地上那张翻过来了,就归拍的人了。孩子们也经常为“作弊”而发生争吵,就是不是用“洋片纸”拍翻转的,而是用手掌的风使其翻转的。
       道墟洞桥头那边有个地方叫“巷”(道墟人读“杭”,即“惰民巷”,道墟人叫“惰瓶杭”)那里的人似乎是金人后裔,男的多为红白喜事吹吹打打,平时就收破烂,经常听到“破布头换小活糖”、“头发换义线”(义线就是针)的叫声,就是他们,女的多为结婚人家做喜娘,道墟人叫“老满”。他(她)们都有固定的顾主,初一到初五之间,他们会来到“顾主”那里,说上些吉祥的话,给一包用红纸包好的他们特制的小棒状糖,上面占满芝麻,回报他们的不是粽子就是年糕,或是给几钱。他们给的糖要放到米缸里,过了正月十五才能吃。除了他(她)们,还有似乎来自哪个庙里的,背上背个背搭,就是前后都是口袋的那种,站在你家门口念经,叫“忏经”,可怎么也无法听清他在念些什么,大人们有时背后会说“嚼舌头”,念完了给点钱,实在不行给一碗米,给几块年糕或几个粽子也行,看来收入还挺不错的,有时看到他们回去时,“背搭”里装的满满的。
       这些习俗好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还都流行,后来就慢慢消失了,这和粮食紧缺、物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的道墟过年,已是人事物非,已和大城市里差不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