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
只一天两鬓就增添了许多白发,而菊花仍然象去年那样黄。诗句用人同菊花相对照,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诗人由帝王沦入图圄之中的无限悲愁,以致于一夜之间头发都白了,可见愁苦之深。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诗人以鸟在上林苑众多树木中无一树枝可以栖身的现象,喻指朝廷之中位置虽多,却没有自己一席之地。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之情,一个“一”字凝结着无限愤怨之感。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悠闲的云彩倒映在水潭中的云影,还是天天那样悠悠闪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在变化,星辰在转移,谁知几度春秋,那阁里的滕王如今在哪里?轩槛外的长江只能空自流动,再无人欣赏了。作者以此慨叹时代的变迁,抒发对人海沧桑的叹惋之情。
注:帝子,指滕王。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面对山川、明月,诗人感慨万千,人间的富贵荣华如行云流水;如今在汾水之上,只有年年南飞的大雁依存。抒发了作者对荣华无存、富贵何在的无限感叹,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看法。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秋风凄切,秋景萧瑟,愁绪更为纷乱,心情更加悲伤。诗人用婉曲的手法,写出了自己暮年失意的哀怨,连“秋声”都不敢闻,可见悲伤之深。“逢摇落”一语把诗人似凋败秋色的晚年境遇及秋风、秋景囊括殆尽,情、境、声、态毕现。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一年一枯的花草又已凋零,我那美好的理想何时能实现?由花草的枯落、岁月的流逝而感叹自己年华的蹉跎,理想的难以实现。“芳意”比美好的理想,“竟”道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怀。这种宏图难展的慨叹,正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鞭笞。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质朴的上古之世一去不复返,谁还能赏识隐居的巢居子?借典故表现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注:鸿荒,上古之世谓之鸿荒。巢居子,隐士,尧时人,年老以树为巢而寝,时人称巢父。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因为自己有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翡翠鸟也遭此厄运。叹鸟即是叹人,叹人又是在叹己。由人及鸟,又以鸟写人,回环往复,强调了语意。“信”字道出了作者如梦初醒和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登临碣石馆,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燕昭王所置的金台已经不见了。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诗人惜景抒情,借燕昭王筑台求贤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心情。
注: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昭王所筑。昭王置金子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燕昭王,战国时燕君主,执政时广召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打败了当时强大的帝国。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不乏贤能才士,但他们是否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雄襟伟抱,其中机遇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强调“逢时”的本意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满。进而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
叶落飘零,本是自然现象,一般人习以为常,但对长久漂泊在外的游客,却往往为之感慨;夜里独坐,听秋风习习,不觉引动无限旅愁。早晨再观镜中容颜,鬓衰发白,反映出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抒发了诗人无限的哀愁,从中可见作者遭际之艰辛。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政治上失意,混迹官场的苦闷、孤独,使诗人羡慕农夫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目睹农家的“悠然安适”,诗人不禁惆怅、慨叹。以吟诵《式微》曲折婉转地表抒自己的归隐思想。今天可借以塑造旧社会的文人形象。
注:《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画君少年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这是您少年时代的肖像画,而今天您已经是垂暮之年了;现在看看那些我新结识的人,才知道您昔日的为人美好。诗用画家用语,晓畅如话,颂扬了友人的为人及其年轻时的英俊相貌,抒发了人生易老,青春可贵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句借传说落笔。黄鹤飞去不复返,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飘荡,悠悠千载。这里通过黄鹤楼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人世沧桑,岁月不再的寂寞、惆怅之情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注:黄鹤,黄鹤楼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贺。”《齐谐志》言: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