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中华真正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再续)

 和平年代1989 2018-02-16


  


作者:老老王



让中华真正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再续)

老老王

 

大约5000年前的某天,一群肌肤黝黑、面容坚毅的良渚先民,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出了良渚古城的王宫,来到王宫西南方100米处的御用码头上。

良渚巫王


他们是根据宫里那位“巫王”的命令,前来这处码头的。那手握权杖、头插羽毛、身上挂满玉器的“巫王”,在古良渚人的社会里有着无上的权威。

在“巫王”的命令之下,这些良渚先民即将登船启航,踏上一段遥远的旅程。

良渚先民的简陋小码头


对于良渚先民来说,舟船一向都是他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唯一的代步方式。

毕竟,良渚古国的疆土内到处河湖纵横、港汊交错,良渚先民又没有大规模修筑道路的习惯,出门旅行和运输物资完全依靠水上交通网。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出门划独木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私家车;没钱没地位的只好挤竹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公交车。

良渚先民的造船厂


不过,虽然良渚先民从出生就习惯了坐船,但这一次的启航之后,他们接下来的航程却远比以往更加漫长——因为,他们这一次将要驾船出海,去遥远的海外建立殖民地。

当然,那时候的上古东方世界,还远远没有近代欧洲列强那种剥削和控制殖民地的手段,所谓的殖民地,不过是移民过去“开枝散叶”而已。除了获得一些政治上的影响力之外,发动殖民的母邦并不能得到多少经济利益,总体而言更加类似于古希腊城邦的殖民地概念。

那么,良渚先民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前往海外呢?

原因很简单,国内的土地不够用,大家就快要没饭吃了。

——在数千年之后,良渚古国统治的江南水乡,乃是土地平坦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生活富庶的“鱼米之乡”。但在良渚文明的时代,中华大地的气候远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中原之地尚且在跑着犀牛和大象,长江三角洲的环境更是和现代的越南或泰国差不多。

虽然在这片湿热多水的土地上,良渚先民凭着简陋的石器和骨器,建立起了很先进的史前农业文明,创造出了宗教、文字和国家,几乎发展到了石器文明的极致。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还很落后,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


但与此同时,良渚古国的人口总量,也随着食物产量的上升而迅速增长,并且增速非常之快。而人口的大量增长必然会导致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紧缺必然促使人们去开辟更多的土地。偏偏在石器时代的条件下,很多复杂地形和过于茂密的森林,都是无法开辟为农田、只能抛荒的,所以良渚古国的土地利用率其实很低,环境人口容量也远比未来小得多。

现代生活着一亿多人口的长江三角洲,在当时住上一百万人,就已经显得拥挤不堪了。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良渚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唯有水稻一种而已,所以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一旦良渚古国的水稻出现了什么病虫害,或者恰好在关键的生长期和收获期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稻米收获量暴跌的话,那么之前在丰收时期快速增长的人口,就会立刻受到饥馑的威胁——具体可以参考十九世纪中叶因为土豆绝收而引发的爱尔兰大饥荒。

在这种情况下,渴求更多土地资源的良渚先民,便有了向外殖民扩张的内在驱动力。

然而,对外殖民扩张并不容易,在长江三角洲的北方和西方,都有同样已经进入农业时代的强大部落联盟盘踞,良渚先民跟他们几番交手,最多也只赢得了名义上臣服而已。

南方的土著相对来说更加弱小和落后,容易征服,但地形却是一个大难题——从宁绍平原往南,就是连绵不断的山脉——括苍山、雁荡山、洞宫山、仙霞岭、武夷山……闽浙的很多荒山,直到明朝都还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在良渚先民的时代,更是几乎没法通行。


于是,良渚先民很自然地转而走起了海路,凭借先进的舟楫技术,扬帆南下,在浙南、闽北、粤东,甚至台湾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用于安置江南本土的过剩人口,同时传播长江三角洲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让广阔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相继进入了“稻作时代”。在闽粤和台湾的古文化遗址,都出土过一些良渚式黑陶,以及很多“有段石锛”这种起源于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工具,这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至此,随着良渚先民和更早的河姆渡先民们陆续航海南下,未来长期统治着南中国,甚至同样也是现代越南人始祖的“百越”族群,就此在互相融合之中,逐渐成型——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什么单纯的大陆文明,而是从一开始就带着海洋文明的因素。

然而,对于良渚先民们气势恢宏的史前大航海来说,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在我国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殷商后裔东渡美洲”的说法。围绕着这个题材,还有过一部名为《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的幻想小说。



当然,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古代美洲的各个印第安人文明,似乎跟华夏文明并没有多少可以确认的联系。而所谓“殷商后裔在被周朝击败之后东渡美洲”的说法,多半也只是后人的臆想罢了。

但是,早在殷商诞生之前的上千年,我国东南沿海百越先民横渡太平洋、远征印度洋的壮举,却已经得到了考古证实。他们在这场史前大航海运动之中最远抵达的终点,实际上距离美洲大陆也就只剩下了一步之遥——那就是史前人类最伟大的大航海,南岛人大迁徙!


所谓的南岛人大迁徙,乃是史前人类海洋探索中最为惊天动地的一大壮举。

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开始,也就是良渚文明的崛起时期,来自我国闽浙地区的百越先民,首先渡海来到了台湾岛,随后又用了一千年时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抵达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这里,先民们的进军方向一分为二,一支转而向西,横渡印度洋,在公元300年左右抵达马达加斯加岛。

上图为马达加斯加的总统,下图为马达加斯加的驻华大使,这容貌怎么看都不像是非洲黑人,而更像是东亚人或东南亚人的面容吧?


另一支经过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继续向东,一路占据了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上的无数岛屿,于公元700年左右抵达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度假圣地塔希提,随后又在公元900年左右抵达了这次大航海运动的最东端尽头:复活节岛!


矗立着巨大石像的复活节岛,南岛人向东迁徙的终点站

为了建造这些巨型石像,复活节岛的土著耗尽了岛上的资源,尤其是砍光了岛上的树木,造成了典型的生态灾难和社会崩溃,十分之九的人口因为没有木材可以造船出海捕鱼,而在接下来的黑暗岁月里活活饿死。


这个岛距离美洲大陆其实已经很近了,在现代,复活节岛就归智利政府管辖。

最后,在公元1200年左右,第一支移民船队抵达当时还渺无人烟的新西兰岛,登陆殖民并成为了日后的毛利人,从而为这场持续4000年的航海殖民旅程画上了句号。

乍一看之下,这样的壮阔远航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要知道,在五千年前告别故土的时候,这些百越先民手里只有最简陋的独木舟和竹筏、木筏,连金属工具都没有。如何能够战胜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不断发现和征服新的岛屿,一路冲到两万多公里之外呢?


然而,这些五千年前的人类航海先驱者,硬是竭力发掘手头这些简陋工具的技术极限,把独木舟做成了双体船甚至三体船,提高了独木舟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然后借助风力和洋流,向着遥远的大洋远航,在一个又一个岛屿上生活、繁衍,不断地向着远方前进。

南岛人把独木舟的潜力挖到了极致


——整整四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一批又一批的百越先民带着简陋的工具,义无反顾地启航驶向了茫茫大海。每当发现一个适宜居住的岛屿,就停留下来殖民定居,繁衍上几代人,等到岛上人口过剩,资源紧张了,就再次启航,踏上新的航程。只要坐上一条独木舟,带着一笼鸡,几只猪和狗,漂流到某个陌生的岛屿,他们就能开创一个小小的王国。


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惊涛骇浪吞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海上被活活饿死渴死,更不知道有多少人葬身鲨鱼之口……但他们终究还是成功地走遍了太平洋上的几乎所有海岛。

与此同时,随着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这些离开了中国大陆的百越先民,也渐渐失去了他们曾经固有的一些文化要素——当他们生活在华南的时候,曾经种植稻米、懂得制陶、擅长纺织。但在孤悬于茫茫大洋之中的热带海岛上,他们很难找到优质的陶土和适宜种植水稻的冲积平原,而终年酷暑的热带海岛气候,也让他们不必再穿什么衣服。

为了适应热带海岛环境,南岛语族不得不改为栽培芋头、香蕉、甘蔗等作物


于是,为了适应热带海洋的环境,他们种植芋头和香蕉来代替水稻,用椰壳和贝壳制成的器皿来代替陶器,用藤草的编织物(草裙)来代替布匹,而文化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

穿着染色草裙的夏威夷岛民


就这样,他们走得越来越远,最终占领了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复活节岛,南到新西兰的广袤生存空间,成为了全球生存范围跨度最大的一个海洋民族,由于他们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现代人称他们所说的古越语为“南岛语言”,而这群人也被称为“南岛语族”。

南太平洋土著的赛船和中国的赛龙舟,看起来也颇为相似。


但是,尽管离开了华南故乡万里之遥,在南岛语族的身上,依然明显带着故乡的痕迹。无论是他们的宗教神话,还是南岛语族惯于使用的“有段石锛”(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特色石器),以及他们的语言和基因,都证明了他们最早起源于五千年前的中国华南地区。

有段石锛,下图为它装上木柄后的模样,石器时代的造船工具。最初诞生于我国江南,后来流传遍及整个南岛语族,即使相隔万里之遥,形制依然几乎毫无差别。




直到今天,远在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的土著语言,居然还跟台湾原住民的古越语非常相似,有些台湾高山族同胞曾经试着去和新西兰的毛利人交谈,甚至都不用翻译。

非常不幸的是,就在南岛人闯遍太平洋的同时,这种亚洲老鼠也跟着他们的独木舟,一起传播繁衍到了太平洋的绝大多数岛屿。


此外,在台湾澎湖列岛,还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石器制造场,其生产量远远超出了岛上人口的日常所需,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航海先驱者们遗留下的母港痕迹。

风景秀丽、美女如云的塔希提


因此,在2015年,南太平洋旅游胜地塔希提岛的波利尼西亚岛民,曾经组织了一次“南岛语族寻根之旅”。他们划着仿照石器时代工艺制作的独木舟,从塔希提岛出发,一路吃生鱼、捞贝壳、捕海龟、喝雨水,偶尔靠岸摘椰子补充维生素,沿途经过库克群岛、斐济、菲律宾,历时四个多月,航行了一万六千海里,最终成功抵达福建海域——由此可见,在遥远的数千年前,百越先民也是可以划着独木舟,一路航行到南太平洋的。

塔希提(大溪地)岛民在2015年的跨洋寻根之旅,原拟划着独木舟一路航行到上海,但因风向不顺,船只渗漏,最终在福州结束旅程。



然而,无论这些良渚先民的后代,在浩瀚大洋之上最终走出了多远,对于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文明母邦而言,都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当未来南岛人的先祖们,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劈波斩浪之时,在他们的背后,那个象征着东亚大陆最高文明水平的良渚古国,却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的衰落末世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