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文明的余韵——百越之民与海洋文明(上)

 和平年代1989 2018-02-16


  


作者:老老王



良渚古国覆灭之后,又过了大约两三百年,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因为治水而闻名的部落联盟领袖大禹,在巡行四方之后,病死安葬于南方的会稽。

同时,上古华夏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度,在大禹死后宣告终结——大禹的儿子夏启起兵击败大禹的合法继承人伯益(秦赵两国先祖),篡夺联盟大权,建立了“家天下”的夏朝。



史书上,我国第一位天子夏启的形象颇为荒淫好色,酗酒无度,奢侈放荡,跟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嬴政实在没法比。


夏启立国数十年后,经过几番动乱,夏朝的王位传到了少康的身上。

因为自家老祖宗大禹的坟墓,远在长江以南的会稽,跟中原的夏朝相隔千山万水。为了防止大禹陵的祭祀断绝,少康就册封自己的一个庶子“无余”到会稽“建国”,负责照看会稽的大禹陵。

《吴越春秋》对此事有如下记录:“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夏朝的控制范围,距离江南实在太远了


由于夏朝的版图距离越国实在太远,除了一个空头衔之外,很难给这位去南方上任的王子提供多少武力支持。

为了赢得南方百越部族的效忠,这个名为“无余”的夏朝王子,只得放弃了中原的风俗和礼仪,效仿越人文身断发,同时开出各种优厚的条件,竭力招揽各个越人部落投奔自己,终于艰难地建起了国家。

《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那年头的越国人基本都是这副模样,参考如今的台湾高山族


——几乎就在越国建立的同时,良渚遗民在富春江上游建立的好川文化消失了。推测他们很可能是迁徙到了自然环境更好的会稽,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一带,成为了越国的臣民。


接下来的一千五百多年漫长岁月之中,越国一直默默无闻,只是零星见于史册,偶尔刷一把存在感。一直到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时代,越国才再次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心。



前后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征战博弈、阴谋诡计、爱恨情仇……伍子胥、孙武、阖闾、夫差、西施、范蠡、文种这些耳熟能详的角色,逐一亮相又相继退场之后,曾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这也是未来的大汉民族融合形成之前,百越之民最风光的时刻。

然后,志得意满的越王勾践,作出了一个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战略决策:迁都琅琊!

这个琅琊……听起来好像挺熟悉的,记得有部著名古装剧就叫做《琅琊榜》来着。


可问题是,琅琊究竟在哪儿呢?

嗯,它的位置就在山东青岛的南边,如今的胶南市琅琊台!

琅琊台


很显然,这地方距离越国所在的浙江省,似乎稍微有点远——隔了一整个江苏省!

在当时,琅琊这里已经是齐国的南部边境了!

再早一点的话,琅琊根本就是齐国本土的一个士大夫封邑,仅仅易主了二十年而已。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中期与秦国并称的“东帝”,齐国可不是什么能够随便拿捏的小国,而是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东方大国”的强盛实力和广泛影响力。

越王勾践这个“霸主”的真正成色,在挤掉水分之后,跟齐国是完全没法比的。

虽然春秋战国之交的齐国,正处于“田氏代齐”的中衰期,国内动乱频繁,篡位的田氏一族和在位的姜氏一族,以及企图浑水摸鱼的其它豪族之间争斗激烈,暂时无暇外顾。

但即便如此,齐国的强大实力和在中原的深厚影响力,对于新近崛起的越国来说,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越王勾践在此时迁都琅琊的做法,就好比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打赢普法战争,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直接把首都从柏林迁到阿尔萨斯,给法国人添堵一样。

按照先秦时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看法,越王勾践这样疯狂的操作,简直与作死无异。

但勾践偏偏就是这么做了!如此大手笔的乾坤大挪移,他究竟有何目的与用意?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迁都琅琊的同时,越王勾践又大肆给邻居割地送地,把过去吴国昔日从其他诸侯国攻取的土地,统统都返还给原主,甚至还附送了更多的土地。关于这件事,司马迁在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这样提及的:

“……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也就是说,跟吴王夫差依靠四面出击,耀武扬威,暴打列国而赢得的霸主之位不同,越王勾践的霸主之位,是靠着向诸侯赠送大片土地“贿选”出来的——这哪里还是什么“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狠毒枭雄,分明就是老好人中的老好人啊!


再接下来,越王勾践允许了“淮东诸夷”的独立——这些从西周甚至商朝遗留下来的小诸侯,原本已经基本被吴国征服,但现在却被越国放弃,只对他们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

最后,勾践还把之前吴王夫差派遣到江北开发边疆的数十万吴人“开垦建设兵团”,统统迁回越国腹地,改为开垦宁绍平原,在淮南江北制造出一大片荒凉的无人区。

至此,越国的版图在地图上貌似囊括了江浙两省,颇为辽阔,但事实上,从长江以北一直到连云港,整整三分之二个江苏省,在越国的统治下,基本都处于抛荒废弃状态。

不仅如此,就连长江以南、太湖以北的土地,也就是如今的南京、镇江一带,同样被勾践“慷慨”放弃,把上面的人口迁到越国的大本营会稽,剩下的土地和城镇则任其荒废。

所以,越王勾践晚年和之后一段时间的越国,颇为类似现在的俄罗斯,只有一南一北两头人口稠密,还算是有个文明国家的模样,中间却是类似西伯利亚的无人区。

灭亡吴国之后的越国,基本以【港口据点统治】为主要治国模式,从连云港到长江均处于抛荒废弃状态,对于浙江内陆的管辖能力也很弱。


一方面是野心勃勃,从会稽北上跃进千里、迁都琅邪,窥视繁华中原;另一方面却是大踏步地战略收缩,一口气放弃了超过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比今天的韩国还要大),甚至乍一看几乎都到了丧权辱国的地步……无论怎么看,都让人有点儿神经分裂的感觉。

难道在逐走了范蠡,杀死了文种之后,变成孤家寡人的越王勾践已经疯了吗?

当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的时候,范蠡已经出走宋国陶地,自号陶朱公了。


答案显然并非如此,此时正处于霸业巅峰的勾践,依旧跟他卧薪尝胆的时候一样清醒。

之所以会做出上述看似自相矛盾的战略决策,越王勾践自然也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在灭亡吴国,完成复仇之后,越王勾践接下来面对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在新近征服的吴国建立稳固统治,第二是保住霸主地位和对中原的影响力。

然而,上述两个任务,不管哪一个都很难完成。

首先,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的版图就变成了一条沿海狭长地带,从闽浙交界一直延伸到江苏连云港。西边是强大的楚国,西北方是宋国、齐国和鲁国,在当时都不是什么咸鱼弱鸡。而在面对着这些邻国的方向上,既没有山脉也没有大河,越国方面完全无险可守。

吴越争霸时期的地图,可见越国灭吴是以小吞大


虽然越国建立得更早,但由于文明程度严重落后的缘故,长期以来一直都被北面的吴国摁着脑袋压着打,甚至连人口都不如吴国。春秋晚期的越国在勾践治下能够咸鱼翻身,一举吞并吴国,实在是以蛇吞象,侥幸得不能再侥幸,故而战败亡国的吴人并不服气。

虽然在未来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上,吴越两地的人民之间,并没有多少互相敌视和对立的现象。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和军政领袖的思维里,也素来都把繁华富饶的“江越之地”视为一个整体。但是,在越王勾践的时代,吴越之人却并非亲密无间——当时,吴越两国对峙江南已有六百年,两国百姓早已出现了民族分化,而且彼此积怨甚深,越人视吴人为仇寇,吴人视越人为蛮夷。越王勾践既然吞并了吴国,就得要想办法调解矛盾,统一全民。

然而,民族融合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看看近代的例子,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了三百年,一同分享了多少年大英帝国的利益和荣耀?临到末了,还不是闹着要分家另过?所以,在越王勾践的治世之下,他不得不始终面对着如何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而且还是以落后的少数民族(越人)统治先进的多数民族(吴人),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问题。

如此一来,越国在吞并了吴国,在大幅度扩张了版图之后,也不得不接下了“比越人还要多的吴人”这样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不算山里的那些野人,真正服从越王勾践号令,给他纳税服役的越国“文明人”数量,大约只有五十万,而吴人却有二百万。)

因此,越国的军事力量,从此就被吴国占领区给拖住了,必须转入治安战状态,用于弹压随时可能爆发的吴人叛乱,无力继续大规模对外用兵——也就是说,越国已经吃撑了。

但与此同时,之前被吴国欺负惨了的楚国、宋国、鲁国和齐国,却还在磨刀霍霍,想要从吴国的尸体上分一杯羹。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越王勾践想要保住全部胜利果实,已经是一桩不可能的任务。在将吴国的核心版图太湖流域真正消化完毕之前,越国根本无力应对列国进犯,与其被四邻围攻,打到全局崩盘,还不如主动后退,让他们利益均沾为好。

所以,在会盟诸侯的时候,越王勾践一方面耀武扬威,显示自己并非弱者,另一方面又慷慨地让出了大片土地,同时还跟这些邻国在地理上脱离了接触,避免了诸侯前来攻伐。

当然,越国在主动撤退的时候,顺便把那里的人也一起绑回去了。虽然依旧免不了损失大片土地,但至少保住了劳动力和人口——在地广人稀的越国,人口远比土地更加珍贵得多。

就这样,在灭亡吴国之后,勾践并没有驱使被征服的吴人,去继续开发长江以北的泗、淮流域,而是将之驱至宁绍平原,去帮忙开发经营越人的大本营。

但一味后退是彰显不出霸主派头的。而且,越国若是全面撤回长江以南的话,就会被楚国隔绝跟中原之间的通道,再也不会有小国来缴纳贡赋,所谓霸主之位也就成了空谈。

为了对中原保持影响力,向中原各个小国征收贡赋(说得直白些,就是当老大的保护费),以及从中原吸收先进技术和思想,越国无论如何也得保住一个靠近中原腹地的据点才行。

如果是习惯于按部就班搞扩张的大陆文明,一方面要战略收缩,一方面又要挺进中原,跟大国争雄,偏偏越国的本族人口只有可怜的五十万,这根本是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不过,继承了良渚先民泛舟航海传统的越人,却带有更多的海洋文明属性——就像日后的帝国主义列强一样,只要在北方占据一个港口,开拓一片沿海殖民地,不就可以了吗?

恰好,越国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拥有绝对的制海权,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在海上打败它。

同理,在西方地中海世界称雄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国,也是差不多的发展思路。并且成功地以区区二十万人口,与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上抗衡数百年之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