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文明的余韵——百越之民与海洋文明(下)

 和平年代1989 2018-02-16


  


作者:老老王




良渚文明的余韵——百越之民与海洋文明(下)

 

总而言之,依靠超越时代的海权思维和放手一搏的惊人勇气,迁都琅琊之后的越国,确实是在战国前期的近百年时光之中,硬是以极为单薄的国力,同时力抗齐楚两个传统大国,在中原这个顶级强国的竞技场上,营造出了“四分天下而有之”的形势。

——当时的楚、越、晋(三家分晋之前)、齐并称四大强国,而越国则是这四大强国之中人口最少,国力最弱,文明最落后的一个,但依然凭着制海权而争得了一席之地。

关于越国在这一期间的霸权和威望,《墨子》对此有着比较多的描述。

《墨子·节葬下》说:“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

《墨子·非攻下》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

《墨子·非攻中》还说:“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越之王。北则齐晋之君……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十万人’。”

《墨子·非攻下》又说:“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然而,尽管越王勾践通过迁都琅琊的冒险战略,硬是把手里有限的几张牌打到了极致,让越国赢得了跟齐国、楚国和晋国这些老牌大国等量齐观的国际地位。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透支了越国本来就单薄的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迁都琅琊的弊病也开始显现。

首先,由于都城、君王、朝廷和军队全都被带到了遥远的北方,勾践之后的几代越王,对会稽一带的越人大本营,控制力明显是大大下降了,出现了严重的地方割据。

其次,因为越国朝廷的重心被搬到了北面,对于吴人的融合陷入停滞,一直到越国崩溃为止,吴越之民的融合也没能完成。甚至在楚国伐越的时候,还有大批吴人起兵造反响应。

第三,由于迁都琅琊之后,越国的精锐军队都在北方威慑中原,导致越国南部的边防异常空虚,等于是把自己的软肋凑到了楚军的刀锋面前。所以,在抵御楚国进犯的时候,越国就好像是太平洋战争前期面对日本攻势的英国一样,总是左支右绌,节节失利。而越人的统治在吴地又不怎么得民心,很难调动吴人为越国而战,进一步恶化了江南战局。

第四,虽然越国拥有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但中国不是西方,没有一片沟通各个文明板块的地中海。越国的制海权和舰队,只能对齐国这样的沿海国家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中原的几个内陆国没多少办法。越国的剑士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不要说面对魏国这样的万乘大国,就连宋国这样的“五千乘之国”,都难以正面对垒——于是,曾经向越国进贡的中原小国相继被灭,越国在中原的势力范围也日渐萎缩。

而且,在战国中期,齐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成为了跟秦国东西对峙的霸主,琅琊周边的各个小国都纷纷转而向齐国进贡,越国对此完全无可奈何,只能困守琅琊一地。

在属于战国七雄的时代,越国已经过气了


于是,鉴于经营中原已无希望(小弟们不是被灭就是倒戈,收不到保护费了),江南形势又日益告急(楚国挟上游之势,步步进逼,吴国旧地民心不附,叛乱蜂起),越国不得不在公元前378年再次实施战略收缩,选择壮士断腕,再次把国都从琅琊迁回南方,但并不是迁回会稽,而是迁到吴国的旧都姑苏,改名为吴都,以便于弹压日益不稳的吴地局势。


至此,越国从勾践开始的中原经营,宣告全盘崩溃。昔日越军在北方打下的势力范围,就此丢失一空。琅琊虽然还没有被放弃,并且凭着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城防,还有源源不断的海路补给,成功扛住了齐国和楚国的军事压力(楚国当时已经扩张到了徐州),但因为琅琊城内没有了强大的野战部队长期屯驻,无法再主动出击,也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越国都城南迁之后的琅琊,大约就跟大英帝国崩溃之后,在东方残存下来的香港差不多——虽然依靠母国的海上优势,暂时尚未丢失,甚至还能对周边各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但若是要以此为基地,继续扩张,也是纯属做梦了。

在南迁吴都之后,以放弃中原势力范围为代价,越国暂时稳住了吴地的局势。但面对楚国的不断入侵,地狭人少的越国依然是节节败退。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的楚威王执政时期,越国在长江以北的疆土基本丢失殆尽,只剩下了孤悬山东的琅琊一地。

公元前312年左右,越王无疆联合魏国反攻楚国,最初一度得胜,收复了江北的若干失地,但随后却被楚军打得大败,越军的有生力量损失殆尽,不仅江北之地得而复失,连金陵、镇江一带的江南土地也被楚国夺取,吴都成为越国和楚国对峙的前线。

公元前306年,越国内乱,楚怀王趁机大举攻越,于公元前305年一举攻破吴都,把越人驱逐到了钱塘江以南,孤悬北方的琅琊也随之投降。很多历史书籍上,把这一战视为楚国灭越的标志。


但严格来说,越国并没在这一轮攻势之中灭亡,只是丢光了吴越争霸以来的全部扩张成果,缩回了越王勾践在位初期的版图。楚怀王仅仅是得到了吴国旧地而已。

事实上,一直到楚国灭亡,楚军也从来没能占领越人的大本营会稽。

不过,越国的中央政权,却因为吴都的陷落而彻底崩溃了。残留在会稽的各路越国贵族,为了争夺王位而互相厮杀,陷入了一段异常黑暗与血腥的混乱时期。

幸好,北面的楚国也在同期遭遇秦国的大举进犯,被白起这个杀神打得土崩瓦解,连作为腹地的江汉平原都丢失了,根本无力继续进兵,消灭钱塘江以南的越国残余势力。

于是,在战国末期,退居钱塘江南岸会稽故地的越国,又一次建立起了国家政权,并且依靠海军和舰队的优势,不断向楚国占领的江东地区发起反攻。

由于当时楚国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打得元气大伤,精兵强将凋零殆尽,军事实力甚至一度比越国还弱。因此越国的反击卓有成效,其舰队一度深入长江,偷袭广陵。

战国末期著名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就不得不在春申江(黄浦江)畔的自家封地(如今的上海地区)修筑要塞,防御越国海寇的偷袭。

然而,跟当时已经中央集权的战国七雄相比,依然实施贵族领主分封制度的越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已经显得非常落后。除了强大的舰队之外,几乎一无是处。

对于战国末期的越国,《韩非子》有过这样的描述:“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

所以,越国在江东地区发起的这一系列反击,充其量也就是跟明朝的倭寇袭扰差不多,根本无法在陆地上占据稳固的立足点,更不用说收复江东了

与此同时,主要军事力量被秦国牵制在北线的楚国,也没有力量南下犁庭扫穴,彻底摧毁越国的会稽大本营。

而且,看着秦国的力量日渐强盛,已经有了横扫六合的声势,越国和楚国都非常担心,如果彼此再继续厮杀下去,就会让强大的秦国趁虚而入,将两国一起灭亡。

最终,在春申君黄歇的外交斡旋之下,越国与楚国停战议和。作为弱势一方的越国,在名义上取消王号,向楚国称臣,而楚国则承诺永不侵犯钱塘江以南的越国疆土。

就这样,在有气无力的最后一番交锋之后,楚越两国以钱塘江为界,勉强算是相安无事地度过了战国时代的最后几十年。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初期,楚、越、燕、赵四国还一度签约结盟,宣布要共同抗击秦国……然而终究还是没能扛过历史车轮的碾压。

公元前222年,刚刚消灭了楚国的秦军继续南下,渡过钱塘江,直捣会稽。末代越王无力抵抗,宣布投降。秦王政下令彻底废除越国,并入会稽郡。

虽然琅琊、姑苏和会稽都丢了,但瓯江流域还有越国的最后一片版图



但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越国的历史也还没有结束——就像南宋临安陷落之后,以文天祥、张世杰为代表的遗臣们泛舟南逃,建立流亡政权一样。在会稽陷落之时,也有一位越国王子泛舟出海,南逃到温州、台州一带的越国残余领地,凭着会稽以南的半个浙江省,建立起了瓯越国,又称东越、东瓯。

与此同时,更南方的福建省,也建立了闽越国,但闽越国的统治者,跟越王勾践一系的血脉更加遥远。而福建也从来不是越国的统治核心地区,跟越国的关系就更淡薄了。

残存至西汉的闽越国与瓯越国


凭着山峦阻隔和海军优势,统治半个浙江省的瓯越国,又生存了大约一百年,直到汉武帝时代,才跟闽越一起被汉朝征服。从良渚到越国整整三千年的文化传承,终于彻底断绝,而海洋文明的思维痕迹,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渐渐消失,让位于来自西北方的大陆文明。

就这样,作为良渚文明的余韵,越国先是猛然爆发,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春秋时代最后的夜空,短暂地照亮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但随即又泯然众人,再次殒没。


遥远的五千年前,在当时还处于黑暗与蒙昧之中的东亚大陆上,那个良渚古国燃起的文明之火,或许也像今天夜空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样闪亮吧?


在曾经担任过近百年越国都城的琅琊,由于之后历朝历代的不断营造改建(比如东巡的秦始皇下令铲平越国宫室残迹,建起了秦朝的琅琊台),越国统治琅琊时期的文化遗址,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只有越王勾践在琅琊山上亲自取山泉酿造的琅琊酒,一直传承至今,眼下依然是琅琊当地的土特产之一,作为那段被遗忘的历史的残留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