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晴雨楼藏砚品读之(五十一):宋代镶嵌式砚

 闲情偶的 2018-02-16



朱曙光   撰文   /    紫雲    摄影、制拓

 

镶嵌作为制砚的一种技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如江苏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的“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安徽省肥东县草庙乡大孤堆东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铜盒砚”,都是在金属的盒子内部镶嵌了一块砚石作磨墨的砚堂。

江苏省徐州土山汉墓出土的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外观)。(图片转自网络)


江苏省徐州土山汉墓出土的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内部)。(图片转自网络)


安徽肥东县草庙乡大孤堆汉墓出土鎏金兽形铜盒砚安徽省(摄于安徽省博物馆)


    宋代米芾的《砚史》中的“样品”、何的《春渚记闻》中的“赵安定提研制”也记述唐代及以前的古砚中有镶嵌技法。到宋代,这种技法在石质砚台制作中已常见,特别是在歙砚和端砚制作中镶嵌技法尤为成熟。宋代石质镶嵌砚与上述汉唐时的金属砚盒内镶嵌石砚板的做法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现有实物分析,宋代镶嵌砚的设计制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合理利用优质薄片、小块砚材。


镶嵌砚的砚身与镶嵌砚堂的砚石质地往往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砚身为普通砚石,而制作砚堂镶嵌部分的往往是材质较好或石品纹理较美的砚石。


古时制砚,佳石难得,石质佳的大材更难得。砚工对每一片小小的、薄薄的佳石都舍不得放弃。但用太小或太薄砚材制成的砚台,在实际使用时有较大局限。而一方砚台用于研墨的其实只有砚堂中的一小块范围,于是,聪明的砚工使用了镶嵌的技法,把一片优质砚石作为砚堂镶嵌在普通砚台上。这样既利用了小的或者薄的优质砚材,又解决了砚台过于小或过于薄的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法,既满足了使用功能,又保证了砚台的体量。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的宋代镶嵌砚就是这样的例子。镶嵌在砚面的这一片薄薄的枣心眉纹石纹理漂亮,没有瑕疵,属于龙尾石中的上品。

安徽省歙县小北门出土的宋代长方形镶嵌枣心眉纹石歙砚(摄于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歙县小北门出土的宋代长方形镶嵌枣心眉纹石歙砚(砚台内部情形)。(摄于安徽省博物馆)


晴雨楼藏八卦纹镶嵌端石砚,砚堂镶嵌的小片端石石质纯净致密,还有一颗石眼,这样的砚材如是大料,当时价格定然不菲。砚工别出心裁,使这一小片好料也提升了使用价值。

晴雨楼藏宋代八卦纹镶嵌端石砚。砚长13.5厘米。


晴雨楼藏宋代八卦纹镶嵌端石砚(砚台内部情形)


晴雨楼藏花瓶纹镶嵌罗纹石砚,是以普通的黄鱼子石作砚体,砚堂镶嵌了一片纯净无瑕的罗纹石。而纯净的罗纹石在宋代也是难取大材而非常珍贵。

晴雨楼藏宋代花瓶纹镶嵌罗纹石砚。砚长14.5厘米



晴雨楼藏宋代花瓶纹镶嵌罗纹石砚(砚台内部情形)


晴雨楼藏宋代花瓶纹镶嵌罗纹石砚全形拓


镶嵌作砚堂的罗纹石质地纯净优良(点击图片放大可见石品细节)


第二,兼顾到砚台整体的装饰性。


镶嵌时选择砚材除了质地外还充分考虑到了色彩的对比和协调。不同坑口的石材,不同的色泽、不同质感,通过精心搭配,突出砚堂所镶嵌砚石的优点。 前面提到的安徽省歙县小北门出土的宋代长方形镶嵌枣心眉纹石歙砚的设计就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晴雨楼藏一方镶嵌砚,以紫红色歙石作砚体,镶嵌纯黑色砚板作砚堂。色彩对比鲜明,总体感觉沉稳凝重。

晴雨楼藏宋代歙石镶嵌砚。砚长12厘米。

 

第三,功能设计能满足某些特定的实用需要


有一类宋代镶嵌砚形体较小,重量较轻,密封镶嵌的砚面下是凿空的砚堂,留有较大空间用于储存研墨用的水,这属于“便携式”文具,是古人行旅中的特别配置,通常称为行囊砚。


行囊砚的砚池与砚堂间留有直立的石壁作间隔,石壁两侧各有一个小孔相通。使用时,侧过砚身斜向下,轻拍砚体,储存在砚堂中的清水从下面小孔中汩汩流出至砚池,即可取水研墨。砚台使用完毕,侧过砚身斜向上,水通过小孔流回到中空的砚堂中,因为气压作用,此时即使将砚倒置也滴水不漏。因为年代久远,大多数行囊砚的镶嵌砚堂已失去密封性,所以我们用新仿制的行囊砚来演示使用方法。 


晴雨楼藏宋代龙尾石行囊砚。砚长12.5厘米


晴雨楼藏龙宋代尾石行囊砚。砚长13.5厘米。


晴雨楼藏部份行囊砚。最小的长约8厘米。


还有一种行囊砚在砚池与砚堂中间的分隔石壁上只开一个孔,另一孔开在砚面边缘与砚堂内部相通,使用时根据需要用手指按住或放开砚面小孔以控制出水量。


在砚面尾部开斜孔通砚堂内。


两种开孔方式在储水功能上异曲同工,却是两种不同的设计,制作出的砚台在使用方法上是不同的。


这个利用大气气压原理的设计的储水、出水机关既简单又很巧妙,方便了砚台在不便取水场合的使用。如“会当凌绝顶”时,或在“大漠孤烟直”处,有了这款行囊砚,就不愁下不了笔。


晴雨楼还藏有一方在背面镶嵌的罗纹石歙砚,这个比较另类的设计的初衷尚在探究中。从此砚砚堂中可以装入近五十毫升的水量来看,可能也是从满足实用功能和减轻砚台总体重量等方面来考虑的。

镶嵌在砚台背面的行囊砚


行囊砚的砚侧或砚首常有一至数个穿带孔,是用于穿绳子在行囊中固定砚台的。

砚角的小孔是用于穿细绳固定砚台便于携行。

携行时在行囊中固定砚台。


镶嵌式砚,这种合理利用砚材、充分满足实用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精巧砚台,曾是宋、元时非常流行的一款砚式,明、清时,依然有变化流传:清代盒盖内镶嵌了砚石板的铜墨盒即是其余绪。


直到今天,这款古老的镶嵌式砚仍不失为书斋里有趣的书具和可供清赏的玩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