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味

 01一线 2018-02-17

过年味

/01一线

  春节,是阴历年,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华民族传承了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年味。体现了团圆、亲情、祥和及期盼的一种民族习俗和文化心理。深化了我们家庭和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生命力。既是传统佳节,也是民族文化的至宝。

  在我国,人们忙碌了一年四季,春节是一种大家停歇匆忙的脚步,思亲念亲,家庭团圆,走亲访友的机会。

  当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迎新春联贴上门边墙壁;一件件新衣穿在身上;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人们于是极为放松的亲身体会团圆喜乐的年味气氛。

  特别是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孝敬长辈一杯酒,享受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分享母亲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而此后几天,每当走出户外,不管认识与不认识的,大家见面都相互说道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真好。

  时光匆匆,沉淀岁月。过年是每个人小时候感觉最美好的一种情怀与味道。

我生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但精神生活充实美好。

我的童年,不比现在,每天感觉的日子翻的极慢,也许是在盼着早点长大,也许是盼望着早些过年。那时,我们的学习、日常生活,承担的家务和所玩的游戏等活动丰富多彩。从春天做到冬天,都感到很充实,很快乐!那时,没有什么丰盛的新年礼物,但有着记忆不灭的过年风情。

  年前的冬天,小伙伴们都盼望下一场大雪,好让我们在雪地里玩得天晕地转。快到小年,那时学校早已放假了,我们这些农村娃,得赶紧准备柴草饲料过冬,等待自制办理年货,期待饲养了一年的生猪出栏,此刻仿佛闻到了年货的甘甜,生猪的肉香。小年来了,开始享受一年的丰硕果实了。从那以后,我们排队缝制新衣新裤,排队炸爆米花,有时也在自家锅里盐炒米花,准备用来结糕点,飞出来的米花,让我们争抢个欢闹,特别是用过糖精炸出来的米花,放进嘴里好甜。还有排队制作豆腐,给制作豆腐的人家提供烧制的茅草,通宵达旦轮流上阵磨豆浆,一点不会在乎寒冬的雨风,大家早已洋溢在准备欢度新年的喜悦之中。豆腐本身是过年的一道必备菜料,豆腐的一小部分用作做成节后吃的酶豆腐,豆腐加工方面主要用在自制豆泡上,我们老家称作油炸豆腐,又叫煎豆腐,既可加肉油煎做成一道好菜,更能与鸡,肉、红枣,桂圆合成除夕之夜的一锅美味汤,永和一带俗称温肉汤。加上之前自家酿造的米酒,为过年装点了无比喜悦。接下来几天,家家户户没日没夜在自家厨房沙炒豆子、花生、薯片,结泡米糕,酥煎豆腐。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还有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赶制缝补的鞋袜情景,这些都至今不忘。

  小年那天,我们开始抽空大搞卫生,将屋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屋外主要是打扫地面、过道,清理地沟沉积,扫除屋檐蜘蛛网,堆积好存放在外面的石块和杂物等什么的。屋内主要是翻遍抽、门屉,对各个柜子、桌子、凳子,椅子,躺椅、床铺、各种工具、厨房饭桶等用具,几乎要全部摆出去清洗凉干。大厅上厅柜台擦洗,门屉、抽屉翻个干干净净。柜台上面摆放的主席坐像,花瓶和花瓶里插的饰物,两边挂的全家相片框都要清理干净。

  现在回老家过年,吃的不仅仅是饭,吃的是亲情和儿时米香的怀念,吃的是放心食材的心安。每年,大家都给父母兄弟姐妹带回一份健康的礼物。

  除夕那天,人们讲究个欢腾热闹,用大家的锅碗瓢勺上演一出独具一格的美食盛宴――年夜饭!是团圆的饺子饭菜,新年零点的钟声,震耳的炮仗,和对新年夜美好永远的期盼!那天,早上我会配合母亲绞烟窗,然后,最主要的两件事:一是早早宰猪杀鸡大人祭奠和准备上山祭祖挂纸,温汤和年夜团圆饭菜;二是撰写春联、张贴春联。那时没有电,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在火炉边守岁,大人们也有到宗族祠堂去守岁聊天。没有象现在那样守着电视前等待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的我们就盼望能穿上新衣新裤、新布鞋和新纱袜出去与同伴们炫耀一番,赶在关财门之前,回来有个两角钱的有压岁红包就能进入甜蜜的梦乡。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年初一那天,天还蒙蒙不亮,家家户户开始开财门迎接新春,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小时候就整装新衣,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打着火把,或提出马灯,后来也有用手电筒的,就挨家挨户门前去检没有燃着的爆竹。长大一点就参与早起煮饭,一年到头,只有大年初一的那餐早饭是有男人起来弄,早上就炒青菜、豆腐、芋头,红萝卜四道菜,意味着新年红红火火,一清二白,玉财蓬发。象我家人多就每道菜多炒点,分装成两盘供全家人享用。大人们祭奠过后,一家人吃过早饭,大人们守在家里,我们小伙伴们结队挨家挨户去串门拜年,一是讨个吉言,二是带回一些香烟、糖果、饼干,豆子、花生、薯片,糕点的食品,大家心里暖暖的。中午吃些玉糊稀饭之类作点心,下午小伙伴们聚集在祠堂门前和靠西边的平地上,开始点燃清早检来的爆竹,响一声,大家哄闹一次,而对那些再燃不响的爆竹,对其折断燃其屑火,后来才有看到在外工作带回家来燃放的冲天小型烟花,远不比现在有放五颜六色的大型烟花那样鲜艳。晚餐基本同年夜饭一样丰盛。晚饭后,大家会聚集礼堂平地上玩舍,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现代的人们,也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在享受完团聚的年饭后,开始准备跟家人一起就近游山玩水,或者来一次精彩的长途旅行。

  可我出自永和乡下,还是习惯在老家见见家里的亲人、儿时伙伴,和娘亲家的亲人。大年初一已经在老家向家族里的爷爷婆婆、大伯大妈和叔叔婶婶、和同辈们拜过年。正月初二开始,按风俗,开始走亲戚。我们兄弟相约该上父亲的外婆家、我们的外婆家发香烛和给老舅舅老舅妈、舅舅舅妈拜年,然后是老姑父姑母家、姑父姑母家,姨父姨母家,姐夫姐姐家拜年。小时候全是走路去,基本上是一天去走一家亲戚。对于远途的或喜欢的亲戚家,可能还会在那住上一夜或几天,所以拜年要在上元宵节左右才结束。永和老家有个习俗,对于父亲的外婆家和自个的外婆家一定要带香烛去拜年。还有就是对前年逝去的亲人亲戚家也要带香烛去祭奠和拜年,并且一般安排在最早一天,以示尊老。再有大人们去拜年时要给先年出生的小孩子封个红包。或者有大人带小孩子来拜年时,对其小孩子封个红包。

  小时候,最喜欢去几个亲人家拜年。一是外婆家、母亲的老姑母家,给外婆、老姑母、舅舅和舅妈们拜年,见面拜年下跪后,老姑母和舅妈会弄一桌子好菜。外婆、老姑母和舅妈在桌旁会一声声“细崽”、“细崽”的叫唤我们,并挑好吃的菜夹到我们碗里。那时候,想吃的东西没有大人召唤,我们是不敢夹来吃的。另外,也能吃到煮鸡蛋,那是小时候认为最高的待遇。有时,还会有个红包。临走时,糕点是一定会有的,往往我们用早已准备的围巾兜着。一般有饼干、糖果、泡米,最高的是一封年糕。二是大姑母和二姑母家,大姑母和二姑母也是一声声叫唤我们“细崽”、“细崽”的十分热情,供我们好吃的东西。两个姑母家都住在赣江边上,吃饱了,对于在水库、池塘和溪水边长大的我们总喜欢走上河堤,去看看江中流动的河水,游动的帆船,赣江两岸建造的村庄和沿途美丽的风景,有时间的话,还可以上附近的圩场看看小商品。三是去泰和县万合乡老姑母家。虽然我们没有见过老姑母,但表伯和表叔家同样热情,特色竹蒿薯小炒和一道与鸡与肉温汤,非常好吃。再说,那个村庄同我老家村子一样会有社戏看。回家时,还会给我们带回难得见过的几个大饼,来回途经圩场。还有因为要过河,我们可以有两次乘坐屯船的机会。有时,大船靠不近岸,我们赤脚,不畏水寒,也甘愿踏上渡船,享受坐船的滋味。

  后来,大姑父姑母去了新余市表姐家度老,二姑母随二姑父随家迁去了吉水县城,我们也就难得见上这些亲人了。考取大学后,上学途中得以去了这些亲人家里,见过了亲人。参加工作后,我还有幸按母亲的回忆去永丰县找到了她另一个姑姑的一些后人。

  自从上了大学,我们一一去拜见各路亲人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因为那时开学早,没有时间去拜访亲人。参加工作后,年后上班早,也就只有拜会舅舅、姑母,老姑母家的表叔,姐姐姐夫以及岳父岳母妻家的亲人了。

  春节期间,我们成家后,自然也要接受小辈们拜年,设宴招待他们。年后安排一个时间,请上老家的兄嫂们一块来城里聚会。之后就基本各养家糊口自务工了,只等过节再来相聚。再往下,就是访友,请好友上家好好美上一顿。至此,就大家就等上元宵能够再一次欢聚一堂了。

今年马年,让我们共同举杯,祝福亲友们个个平安,健康,快乐,事业顺利,家庭和睦!愿大家有着阳光般的微笑,从容的心境,一帆风顺的事业和洒脱温馨的生活!

 

          (2014-2-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