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高考的主课,也是考前突击拿分阶段的重点。其中,作文的好坏以及古文的理解是两大拿分关键。 2500年前,孔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在今天,我们的学习早已超出了当年“诗书礼乐易”的范畴,再来简单地“习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真正懂得学习的人和书呆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会随时把自己的所学积极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智慧;而后者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所学来改变生活。基于此,我个人认为,对于当前的学习而言,应该大力主张的是“学而时用之,不亦乐乎?” 因此,我通常会在考前给孩子们布置作文题目时,要求用古文和现代文分别做答。一方面,练习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古文的理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而且,我的一位学生的古文作文在高考中得了高分。那么怎么写古文作文呢?我还是从小故事讲起吧: 1998年,我在广州给一个中考考生讲古文,当时正好天下大雨,我提出让他写一篇古文描写当时的雨景。刚开始,他无从下手,也很诧异,他说老师从来没有要求他写过古文。于是,我就问他老师有没有让他写过记叙文、议论文,他说有。我就告诉他,要想真正懂得一门学问,一定要用、要实践。后来,我给他讲古文的结构,以及“起承转合”的知识,这些和现代议论文写作基本一致。为了让他更好掌握学过的古文知识,同时调动他的积极性,我允许他在所学过的所有古文中引用和摘录,但条件是所用的任何一句、任何一词他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含义,并且要学会变化。结果,他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上次四十分古文只考了不到十分的他,刚刚学会了如何作序,就仿照《岳阳楼记》写道:“98仲夏夜,有宋君伐吾家,会天降大雨,宋君嘱吾作文以记之。”相当地清楚和精练。 在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后,他兴致勃勃地翻遍了初中六本语文书的全部古文,从中挑选了许多精美的词句,并在引用的过程中,按照我的指导对其中的词句进行了变化和调整。其中,可圈可点的句子很多,最为经典的几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例如:“晦明变化者,万家之灯火也。”就是将《醉翁亭记》中的“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加以变化而得来的。 当时,鉴于他是典型的动觉学习者,为了让他进入意境和调动情绪,我让他端了一杯牛奶,在阳台上观看暴雨天的夜色。他很快进入情境,在阳台上眺望远方,良久回到屋内。我问他有何感受,他回答说可以体会和理解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心境。于是,我问他,“你在阳台上,他在岳阳楼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他回答到“心情是一样的,手里拿的东西不一样,他拿的是金樽美酒,我拿的是玻璃杯牛奶。”于是,我让他把这句话变成古文,他写道“昔古人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吾今持奶以临风,亦喜洋洋者也。”又一次着实地让我吃了一惊。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时,作文和古文的复习正是时候,建议大家利用好最后写作的机会,运用古文完成一两篇文章,体会古文的感觉和意境,这对于大家的作文和古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文章来源:新浪) |
|